论蔡国强艺术创作
摘 要
80年代的艺术正处于“改革”时期,蔡国强也受到“出国热”的影响,也正是这个时候,是蔡国强真正开始创作的时期。本文介绍蔡国强的在不同时期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在不同的材料、环境来赋予作品最最独特的寓意,这也可以了解其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同时,可以知道他的一些想法。最后总结蔡国强的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他的艺术创作的特点和对于现代艺术的推动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蔡国强现代艺术爆破创作手法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标及意义 1
1.3研究思路以及写作方法 2
2.蔡国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 3
2.1蔡国强的生活 3
2.2蔡国强的创作背景 4
2.2.1从“苏联模式”向西方转变的时代背景 5
2.2.2 80年代蔡国强真正开始创作 8
3、蔡国强创作经历 10
3.1国内创作作品 10
3.1.1《楚霸王》 10
3.1.2《自画像:镇魂》 11
3.2国外创作 12
3.2.1在日本时期 12
3.2.2在美国时期 14
4、创作手法 16
4.1纸上作品 16
4.2装置作品 16
4.3爆破作品 16
5、蔡国强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其创作特点 17
6、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研究背景
2008年的蔡国强,可谓是春风得意的,那时候正值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美术馆很积极的与中外文化交流,其中就有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蔡国强就顺便搭了这个顺风车,在这年春天,顺利的实行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个人作品展览,而且令人振奋的是他的作品很受美国人喜欢,在美国有着不小的影响,这可算得上是一个记录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意小组成员与视觉特效总设计师是蔡国强,在两年的奥运准备时间中,他付出了大量的心力,淋漓尽致地将中国的文化精神与特色艺术向全世界展现。他所做出的独特的贡献,让中国广大人民对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我认为在这个时候,研究他的艺术和创作手法,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图1为奥运会开幕式)
(图1)
1.2研究目标及意义:
将蔡国强近三十年来的创作经典的作品收集在一起,我们能看到一个十分诱人又有魅力的蔡国强的精神艺术世界。通过蔡国强创作的不同形式的作品来了解他构造建筑出来的盛大的艺术体系,也让人了解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研究思路以及写作方法:
本篇论文,我将通将传统艺术表现方式与蔡国强的艺术表现方式相对比,研究蔡国强艺术的时代性。结合蔡国强自身的生活背景以及对于他的经典作品的创作手法、寓意来探索蔡国强作品的独具匠心。(图2为蔡国强)
(图2)
2.蔡国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
2.1蔡国强的生活
1957年12月8日,蔡国强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蔡家有四个兄弟姐妹,蔡国强是长子。父亲蔡瑞琴经营一家书店,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山水画家,也喜欢书法。蔡国强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家里人对文艺的热爱的熏陶,所以他对文学艺术之间有了浓厚兴趣,他父亲会教他一些吟诗作画,同时他也接触到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所以在同龄人中的眼界非常宽阔,更因此爱上了美术。
1978年,蔡国强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泉州画家吴红虹。(图3为蔡国强蔡国强在纽约的家中;妻子吴红虹及两个女儿:蔡文浩、蔡文悠)
(图3)
在1981至1985这五年间,他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舞台美术系的学士,并且最终拿到了学士学位。1986至1995这10年间,他暂居在日本,而1995年至今他又搬家到美国居住了。
蔡国强真正开始创作是80年代开始,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尝试着用火药来创作,也是在这个时候,蔡国强成为了全世界的艺术界最受关注的现代艺术家之一。蔡国强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焰火表演的总设计师,还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的核心创意成员以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师,也是2009年中国国庆60周年的焰火表演的总导演。西方媒体称他为“蔡国强旋风”,他的艺术创作对西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冲击力。
各汇集个方面的精品作品,从中投射出了他近三十年来的艺术历程,也完美的展现了蔡国强他别具一格的独特的艺术天下,他的文化观念能吸引人并带领他们穿梭于他的五彩缤纷的著作形态里。也可以实现他建立了庞大的艺术体系。
2.2蔡国强的创作背景
在蔡国强十多岁的时候就不喜欢枯燥的生活,从小就立志于要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蔡国强小的时候除了喜爱拉小提琴,学过了搏击,还有武术,对于自己所学,他都非常认真刻苦的对待。
蔡国强觉得自己之前所经历的所有,包括自己所学、所看、所听都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做铺垫的。我想他的艺术灵感应该都是来自于生活吧!
拉小提琴对于年轻的蔡国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东西如太极和气功,蔡国强都有尝试过,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他觉得我们国家现在的武术似乎都没有特别的实用性,他想学一些更为实用的东西,他就想着学一学搏击,但又由于他自身条件不占优势,他最后还是放弃了搏击。
然后他还有写小说,诗歌,并把武侠电影,做各种尝试接触,但他觉得他不能“玩”的很享受,也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图4为蔡国强1978年出演武打片《小镇春秋》)
(图4)
在这之前的各种各样的看起来没有所谓的成果、令人疑惑的尝试,却在艺术中成长成了美好的养分。
他最终发现,唯一让他感到安全的只有艺术吧。
打个比方来说,武术理论里面所说的一些原理,就成为了蔡国强处理作品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口诀:“借力使力,紧了要绷,慢了要松,不紧不慢才是功”。
了解音乐,学习拉提琴让他开始思考东西方文化上的问题。
2.2.1从“苏联模式”向西方转变的时代背景
从模仿苏联到产业美术——新中国美术历程
近代中国的美术大致经历下面这些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当时受苏联美术写实的、主题姓的表现手法的影响,主张艺术反映农工群众的生活和党领导的事业。由于苏联的美术学院教学已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体系,自然成为我国艺术家们效仿的榜样,其中最有名的是契斯哈柯夫素描教学体系,经过翻译,由文化部推广、介绍到全国美术院校,从此成为我国素描教学的主体。(图5,50年代马克西莫夫学习班作品)
(图5)
第二阶段,“文革”期间,在美术界,极“左”路线盛行,一些正直的艺术家收到摧残,美术教育萧条冷落,许多优秀作品被会坏,历史画被随意涂改。专业人员被压制,导致美术创作水平的下降和庸俗化。主题性创作常常被理解为舞台式人物动作的造型演示和历史或故事的图解,艺术自身的问题几乎被完全忽视、被搁置了。(图6为文革早期作品)
(图6)
第三阶段1979年到1984年可以称为伤痕艺术阶段,非常流行反思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更多的绘画作品题材是以苏联为基础的的现实主义,但是慢慢的主题也有一定的转变,从政治题材转为了人性题材。画面针对红光亮开始灰暗和厚重起来,那时的作品看起来虽然幼稚,但是他的内涵意境却是真诚的。
(图7)
(图7,80年代初伤痕艺术作品)
第四阶段是1984年到1989年,这几年可以说是新潮艺术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学习和引进西方艺术,由“苏联模式”向“西方模式”转变,可惜的是这个阶段未能完成。
(85新潮作品)
第五阶段(1989-1999),迷茫阶段,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这10年期间我国对绘画到了瓶颈,一时之间对绘画没有了评判标准。好不容易营造多年的体系开始逐渐消垮,然而新的艺术理念由没有形成。我国的美术便开始了多元化的发展有崇洋的、复古的、民间的、现代的等等如此之五花八门。对于艺术学问的追求已已慢慢演变成为对身份地位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人们已经不关心什么是艺术了,画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画画!一时间苏州片子和沉寂多年的前清遗老画作逐步走红,美其名曰回归传统。
(图8)
(图8,90年代作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msx/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