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扬洁秋图的艺术技法【字数:15990】
目录
1. 引言 1
2. 石涛与《淮扬洁秋图》 2
2.1 石涛生平概况 2
2.2 《淮扬洁秋图》简介 3
3. 《淮扬洁秋图》的艺术技法 3
3.1 生动有趣的构图 3
3.2 自由纵恣的笔墨 5
3.3 “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境界 9
4. 《淮扬洁秋图》与“四王”之异 11
4.1 绘画思想之异 11
4.2 绘画技法之异 13
5. 《淮扬洁秋图》艺术技法形成的原因 14
6. 《淮扬洁秋图》对后世的影响 16
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毕业创作 21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形成发展距今约600多年了,从隋唐初始的萌芽到宋元发展到巅峰,再到明清停滞不前陷入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再发展到现今多种元素的结合,见证各个朝代历史饱经风霜。但在明清停滞不前陷入形式主义的时代里,出现了一位具有创新思想的山水画家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石涛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画僧”。在“四僧”中,敢于突破陈法,大胆革新的精神在石涛身上尤为突显,他所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我用我法”鼓舞着无数的画家积极探索创新,开创新画法。[]他的绘画技法和思想影响了以“扬州八怪”为首的扬州画派、近现代许多绘画大家(傅抱石、张大千、石鲁等)。在构图上大胆截取,突破了传统的“三叠”、“两段”的构图方法;在绘画技法上不拘泥于古之画法,以自然为师结合传统笔墨技法进行革新;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和谐地结合众家之所长与自然山川之气势将传统的笔墨加以改进运用,在大自然中饱览诸多名山大川,将自然山水与自身审美认知结合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笔墨技法以写天地万物以陶冶自身,抒发对山川喜爱之情与自身感受。用笔恣肆豪放,墨法灵活飘逸,自由洒脱的点苔,形成了自己独具风貌的艺术特色。绘画作品是画家艺术技法与思想的结晶,体现了物象的自然之美和画家情感与思想,高超的笔墨与丰富的情感有机结合,借自然万物抒发画家内在的精神世界。本文以石涛的《淮扬洁秋图》作为分析对象,对此画的艺术技法进行深入的探究,体会其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在技法、构图、题跋等了解石涛本人的绘画技法。
石涛与《淮扬洁秋图》
石涛生平概况
石涛(16421707)是“清初四画僧”之一,俗名朱若极,小字阿长,法名原济,自称苦瓜和尚,别号大涤子、清湘遗人、枝下人、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末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原籍广西桂林人,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为躲避搜捕家仆带其逃于全州(今广西省全州县),为保全性命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投身于佛门祈求得到庇护以逃脱追捕,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多次游历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写生创作并与当地不少的画家相互学习交流,晚年还俗隐居于扬州。
石涛是明末王室子嗣,明亡之时为逃避追捕被逼出家,身在佛门却心向“红尘”但其内心不愿当一辈子的和尚,向往仕途而不甘愿为僧侣一样吃斋念佛。在康熙皇帝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权贵,希望得到皇帝的欣赏,以便实展自身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有权贵爱怜其才能,但因其是明王室后裔不敢委其重任和其性格狂妄不羁而对他总是敷衍了事;在画风上不受京师画坛的认可,认为他是反传统的,不是“正统”的,在绘画思想上追求张扬个性,大胆创新,违背了以“四王”为主的“正统派”绘画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排挤。在京师期间虽遭受皇帝、权贵和京师画坛不公平的对待,但多次出入权贵府中,得以阅览诸多名家书画真迹,丰富了自身的阅历,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画迹从而为之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多次游玩于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写生感悟,以自然为师进行绘画创作并广交朋友互相学习探讨,用心去体会自然山川并融情于景大胆创作,使自己的绘画技巧更加成熟老练,突破前人之法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其绘画思想不断在自然山川中得到检验和完善,终成“我法”。在京师画坛中得不到认可,权贵敷衍了事的态度和皇帝不重视,使他在失落与不甘中徘徊,几经生活上心酸冷遇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离开京师重返扬州,他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的矛盾中渡过了一生,但没有使他自甘堕落放弃自己而是灵活巧妙地把这种情感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抒发其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甘平凡的苦闷之情,使得他的画作中带有纵横豪放、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表现手法多变富于深意,画面情感丰富。
《淮扬洁秋图》简介
《淮扬洁秋图》(见图1)纸本设色,纵89.3厘米,横57.1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中。此图是石涛作于淮扬一带的江城秋景(扬州北湖景色),石涛晚年居住在扬州“大涤堂”时,洪灾过后的情形,因景触情所画,抒发对天灾人祸的不幸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带有归隐田园与无能为力的苦闷之情。石涛在绘制《淮扬洁秋图》时,灵活运用了平远的构图,前实后虚,使得空间呈现出了纵伸感。各种笔势墨点融合挥洒,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水灾之后淮扬一带自然风景。自由纵恣的笔墨,灵活多变的点苔与上方的题跋相互呼应。此图作于水灾之后,用赭石淡墨墨色描绘了远处的山色,以“拖泥带水皴”施以淡淡的赭石描绘近处山坡,景象有所萧瑟静寂并带有灾后天空放晴之色。画面近处城垣绵延,人烟稠密,中部烟波浩渺,湖光如画;远处冈峦隐约,乃邵伯高邮一带景象。《淮扬洁秋图》是石涛晚年赠送友人张山来(著名文学家张潮)所作,上方以行书所写“淮扬洁秋图”以及七言怀古长诗,借隋炀帝的故事表达哀叹国家兴亡之感慨。画作中田野罔丘,城郭屋宇,河曲坡岸,错落有致,笔法老辣,枯湿浓淡并用,清润中有苍茫气概,是石涛晚年用点的得意之作。
《淮扬洁秋图》的艺术技法
生动有趣的构图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极为重要。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指的就是构图。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深远、平远代表了山水画的三种基本观察角度,在绘画创作中离不开这三种观察角度进行选取画面所需。由此可见,一副好的山水画需要合适的构图,才能体现出其特色。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msx/8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