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教学法在小班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研究——以A幼儿园为例
内容摘要:铃木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影响较为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教学思想深得全世界教育方面人士的认可。而随着改革开放,铃木教学法也和其他音乐教学法一样引入我国,给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提供了借鉴。
本论文对常熟市A幼儿园幼儿园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小班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发现很多幼儿园教师对铃木音乐教学法的了解和运用还不够成熟,以及在利用这一思想指导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铃木音乐教学法思想内涵和可行性进行阐述,同时对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在幼儿园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思想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音乐教育铃木教学法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三、研究过程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方法 4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5
(一)铃木教学法在小班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 5
(二)铃木教学法在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实践研究 7
(三)铃木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2
五、思考和建议 13
(一)改进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 14
(二)遵循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 16
(三)加强环境的创设利用 16
六、结语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一、引言
音乐是人类社会中最先孕育出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人类社会中最有历史的表达方式。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人类众多精神产品中的一种。而幼儿作为我们成人的“前身和未来”,对于音乐的渴望也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作为幼儿在成长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可以让幼儿形成健康、美好、向上、崇善的心灵和文明优雅的气质风度。而这,也是当下的人们对幼儿所寄托的期望。
而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对于发展幼儿音乐方面的能力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提出幼儿园开展艺术方面的活动包括音乐教学活动时最重要的就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就应该让幼儿多尝试去动耳、动眼、动嘴、动手等等,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作品,从而让幼儿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意境。
由于笔者在实习期间所在的班级是小班,吸引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注意、激起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从而带动幼儿一起学习欣赏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笔者曾听到有老师提起“铃木教学法”这一名词,让我对这一音乐方面的教学法产生了兴趣。而此后笔者也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的幼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铃木教学法的精髓运用进去。铃木教学法在其中尤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便是从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和表现力四个方面去培养幼儿的音乐的能力。所以,笔者希望以此次实习的经验为例,通过对铃木音乐教学法施用于小班音乐活动的做法做一些简单的探讨,并思考一线教师及幼儿园如何在音乐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借助本次研究,笔者将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了解到的A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真实情况进行汇总。后在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铃木教学法对开展小班音乐活动的作用,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便于幼儿园和一线教师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活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此次研究,可以让一线教师更好的了解铃木教学法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给幼儿创造更好的发展自身音乐素养的环境;最后可以作为范例素材,给幼儿园提供参考,并由此引发到对幼儿园其他活动的思考上。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如今,铃木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可称为最有影响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而作为其中之一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形式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音乐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认同和赞赏,因而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过去,我国的师资力量有限,难以到达其所要求的高度,因此对铃木教学法的涉及不是很深,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铃木教学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铃木著的教育书籍也被我国翻译过来以便更多的教育人士借鉴了解,被我国广大的教育机构和家庭所借鉴。围绕铃木教学法和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并通过网络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相关文章,对以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文献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铃木音乐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是由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立的音乐才能教育体系。铃木认为才能是后天培养的,儿童才能得以发展有以下条件:优良的教育环境、坚持不懈的教育练习、学习热情的不断激发、倾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此外,他还注重选择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或大型作品片段为教材,教学进度上要求完成掌握再学新内容。并不断复习以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相关研究现状
1.概况
铃木镇一是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日本的一个音乐世家。他21岁去东京接受日本最早的小提琴家安藤幸小提琴入门教育,此外他还去作曲家弘田龙太郎先生家学乐理,去音乐学家田边尚雄家请他教印象学。之后又离开日本留学德国八年,并师从克林古拉先生。1928年回国后,他积极开展室内乐活动,并任帝国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校讲师。铃木于1946年出版了专著《幼儿才能教育及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之后,他在长野县松本市定居,并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其“才能教育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才能教育支部。到五十年代铃木镇一已取得显著成果: 23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他的“才能教育”。1964年,铃木率自己的学生一行.19人赴美国进行了3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先生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比日本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2.关于铃木音乐教学法的研究
铃木音乐教学法是铃木镇一在教幼儿小提琴中所领悟出的音乐教学法,后经过铃木先生改造,现已向全世界推广开来。而铃木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也引起中国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对铃木教学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铃木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方面的借鉴意义
覃晓宁在其文《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在介绍了铃木教学法的相关内容后,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学习音乐的儿童众多,而音乐教师却相对匮乏,要想大面积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铃木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边霞红在研究了铃木的教育思想后,提出了要“站在优化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高度来审视铃木音乐教育思想”、“教书育人要坚持以品德教育为本”等观点。
黄丹宇也在文章《对铃木音乐教学法的思考》中认为铃木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2)铃木教学法对钢琴教学运用的借鉴意义
胡婷婷认为铃木教学法虽是一开始运用于小提琴中,但其在钢琴教学也可以用得到,最主要的还是要“在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到”。
孙静秋在文章《铃木钢琴教学法培养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探析》中也说到运用铃木教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铃木教学法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唐剑萍和刘定祥在其共同撰文中,提出了铃木教学法对幼儿审美能力的作用,尝试利用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育的实践层面上产生作用。
刘玉芳在其文《铃木音乐教学法与幼儿大脑开发》中,提出铃木教学法对幼儿大脑的开发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大脑本身,包括开发右脑情感功能、音乐智力、空间智力,亦包括开发左脑语言智力、肢体运动智力,还包括开发左、右脑的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二是促进大脑内由胼胝体相连接的左、右脑的联系密切起来,促使左、右脑相互合作,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铃木教学法的影响是较为广泛的,特别是音乐教育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都对幼儿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让我国一线的教育者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而从众多论著中也不难看出,铃木音乐教学法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在常熟市公办A幼儿园内进行的一次实验性研究。该幼儿园教学设备完善,设施齐全且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庞大、业务精湛。本次研究涉及A幼儿园园内小班3个班级, 所在班级的教师都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对比铃木教学法在使用前后,小班音乐活动过程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及理解、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并通过与幼儿、教师、家长的沟通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小班音乐活动的相关特点及铃木教学法的相关特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从中文期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铃木音乐教学法的期刊、报告和书籍,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维度的划分与分析整理,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现状。由于小班音乐活动所搜集到资料有限,需要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2.访谈法
笔者事先做好充分的访谈前的准备,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在实习期间向幼儿教师了解现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现状以及她们对此的看法;在幼儿一日活动期间,观察幼儿音乐活动的现状,并在活动后通过与幼儿进行交谈,来了解本次音乐活动开展的真实状况。
3.观察法
在一般日常的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对所在班级幼儿进行直接、定期、开放式、非参与性的观察,观察幼儿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参与程度、兴趣程度、积极程度以及教师在其中的控制水平、参与程度等的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和分析,并依据调查所提供的事实,概括研究现象,使之上升到理性程度。
4.案例研究法
在园内一日生活的观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三个案例,具体分析案例中铃木教学法的使用状况,并思考其中问题,从而对铃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有新的理解。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铃木教学法在小班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研究
铃木音乐教学法是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适合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的特点,相对于其他教学法,更注重对幼儿人文上的关怀,具体分析如下:
1.铃木教学法在幼儿园实行的可行性研究
(1)铃木教学法理论角度研究
①注重传播“音乐中的爱”
铃木音乐教学法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如铃木先生本人对幼儿所充满的爱一样。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关于教育幼儿品格的问题,他希望培养出能够相互友爱、 能够表达爱与友谊的孩子出来。
而此种教育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德育被放置在与体育、智育、美育相并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而铃木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有助于改变当下幼儿园内一些教师重培养幼儿技能而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错误理念。
②创设优良的音乐教育环境
铃木镇一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环境之子。”在如今,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的争论一直都没有结束,但彼此都不可否认的是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铃木先生的教育理念中,要创造好的音乐环境,给幼儿创造接触好的音乐的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乐感。
而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学模式,在将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结构分类后,幼儿园和家庭同处于直接环境系统,也就是说对幼儿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的是幼儿园和家庭。而这也从理论上验证了铃木教学法中对音乐环境重视的理由。
③高质量的教材和高水平的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由于在教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对幼儿的学习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铃木先生多次重申“要教育不要教学”,而要完成此种目标最重要的便在于需要教师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我国,每年新教师的培训和教师的进修,其目的都在于让教师能够更好更快的成长。而很多教师在面对这些培训时,均抱着敷衍和无奈的态度,这本身便是错误的想法。
此外,铃木先生还强调要多用“鼓励教育”,减少“挫折教育”,对一些学习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而罗森塔尔效应的研究也印证了铃木先生的观点。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教师去完成。
而在铃木教学法中,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铃木先生对教材也是极为重视的。他在教导幼儿小提琴的过程中,多次自己亲自选择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进一步改进。而在笔者实习期间,对于教材的应用很多教师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去改变此种观念。
(2)母语教学法
又称才能教育,是铃木教学法中的核心内容,是铃木先生受到大阪幼儿学习母语的启发而得来。其教学过程是按6个学习步骤而来: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改进和完善。由此可见的是铃木教学法采用的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带领幼儿去学习,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幼儿所学习的大部分是直接经验,需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来获取经验。而母语教学法中的学习步骤中有很多需要幼儿自己获得直接经验的步骤,所以它在幼儿园内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不仅仅是在音乐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并逐渐培养音乐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在园内其他活动中运用进去。
2.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契合之处
(1)声乐方面能力的契合处
小班幼儿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的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歌唱能力方面
小班幼儿的发声器官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非常娇嫩、脆弱,发声器官的形状、大小、活动协调能力与青少年和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议教师进行音乐活动时,要注意一些事项:幼儿歌曲的句逗和换气的间隔不宜太长;音量力度不宜太强;音域要适度,一次连续唱歌的时间不要太长,不要使幼儿娇嫩的发声器官过分紧张疲劳。
②律动能力方面
3—4岁儿童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但他们在动作的创造性表现方面有了初步的意识和发展。他们能根据音乐性质的变化,用相应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如音乐速度快,则动作加快;音乐连贯、平衡,则动作缓慢、平稳。同时,他们还能用自己想出来的动作来模仿、表现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等,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③音乐欣赏能力方面
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逐步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虽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不同情绪性质,但是当他们感受到不同性质的乐曲(如柔和优美的摇篮曲或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却能随着音乐做出动作反应,比如听到宁静的摇篮曲,他们会自然地晃动身体,而听到有力的进行曲,则会不由自主地踏步。可见,孩子已经有了对音乐情绪性质的初步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