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高新区某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

2019-12-09 13: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高新区某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20191209124949]
摘要: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反而有减少的趋势。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社会发展,不利于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者通过对苏州高新区某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研究,结合已有经验,发现该幼儿园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从幼儿园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如丰富幼儿园环境,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良好榜样等建议,为幼儿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亲社会行为培养幼儿园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二、国内外现状研究2
(一)概念界定2
(二)影响因素2
(三)培养方法4
三、研究过程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4
(二)研究对象5
(三)研究方法5
四、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现状及分析5
(一)幼儿园环境5
(二)幼儿园课程的设置8
(三)教师组织教学活动8
五、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9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9
(二)幼儿园课程组织9
(三)教师培养活动9
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建议10
(一)优化家园社区环境,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10
(二)合理设置幼儿园课程,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11
(三)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11
七、结语14
参考文献15
附录16
致谢18
一、问题的提出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主要特点有利他性和社交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作机会的增多,家庭生活的日益优裕,幼儿与电视、电脑、电子图书等电子产品的交流不断增多,与家人、同伴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这些逐渐让幼儿形成不愿与他人交往和分享的行为。并且学前阶段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性,移情能力缺乏,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情绪和行为。甚至有些孩子因为与他人交往时容易感到紧张羞怯而选择逃避与他人的交往。长期以来,不管是从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来看,成人往往比较重视幼儿能否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幼儿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中长大,不知道关心别人,却受到家人过多的关心甚至溺爱,这样的幼儿普遍存在着唯我独尊、自私、缺少同情等问题。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是有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非但没有增多,而且还在不断的减少。在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多数家长“重智轻德”,教育幼儿在外面不能让自己受半点委屈,别人欺负自己就要欺负回来。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幼儿的利他主义倾向削弱,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对今后的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列为目标并提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的要求。
幼儿期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能使幼儿较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并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同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还能够为其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础。幼儿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然而,在当前的幼儿园中,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研究者希望通过对此进行研究。由此,研究者提出了“苏州市高新区某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现状研究
(一)概念界定
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定义为“帮助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做出自我牺牲或冒一些风险”。
拉什顿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对其建构相对容易,而且这样包含的行为范围也较大。大部分学者把这种无私地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它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后果两方面。罗森汉等人认为可把亲社会行为区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如避免惩罚等。柯莱波斯等人整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提出可以把亲社会行为假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朝向。
助人、同情、援救、分享、鼓励、保护、给予、牺牲、安慰、合作、援助和鼓舞,这些词语都是描述亲社会行为的。亲社会行为是社会能力的一个要素,与自私和攻击性等反社会行为相反,它们代表的是社会的积极价值。亲社会行为指能够善意的帮助和支持他人,或使他人受益的行为,执行者在执行这些行为时一般不期望得到外部回报。
杨晓溪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王周英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李芙蓉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友爱、同情、分享、合作、帮助、谦让等内容。
(二)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E.Wilson)指出:“我们可以有一定把握地做出结论:人类的各种利他行为,尽管在社会中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式,在总体上是有遗传基础的。”社会生物学在物种的水平上解释利他行为的生存价值。个体的利他行为并非是为了保存个体而是为了保存他的基因。
2、认知因素
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有幼儿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景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这些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幼儿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那么他们在面临分享或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的与他人进行分享或者提供帮助。对情境信号的识别主要是指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即必须具有对他人是否需要帮助的知觉和认识的敏感性。在助人的行为中,首先就需要先了解别人的困境,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很难识别一些比较隐蔽的信号。除此之外,从他人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也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个认知因素,即儿童“观点采择”的能力,它可以是空间的、社会的还有情感方面的。昂特伍德和摩尔通过元分析发现,观点采择和亲社会行为呈高相关,即使年龄因素被控制时,两者之间仍然具有显著性相关。一个具有高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只要被断定为能够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他或她就可能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此外,儿童对他人的问题归因也影响着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和同伴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幼儿的交往而作用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递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尤·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在论述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时指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系统: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和宏观系统。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微观系统是指幼儿亲身接触并参与体验的与幼儿有紧密联系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同伴群体等,其所包含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4、移情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一种先天能力。如麦修斯(Matthews)等人认为新生儿听到其他新生儿的哭声时也会哭,这是最原始的移情。霍夫曼认为移情会逐渐变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一旦幼儿认识到他人的苦恼和不幸是他们自己移情情绪的原因,并且知道如果自己采取行动来安抚他人能减轻或消除这种情绪,幼儿就会表现出利他行为。李百珍通过移情榜样训练、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训练、情绪追忆训练和情感换位训练等方式对幼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移情训练,结果表明,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张莉的“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移情训练和榜样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斯陶布认为影响个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移情能力,即设身处地为陷入困境的需要帮助者设想的能力:另一个是能有效帮助需要帮助者接触困难的知识或能力。
(三)培养方法
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等人认为创设亲社会环境、直接训练相关的亲社会行为、提供现场指导、配合有准备的活动、与家庭进行沟通等技巧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方法。而张文新提出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以及榜样示范法是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切实可行的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李幼穗认为幼儿首先得形成亲社会行为的相关能力和技巧,第一步便是识别,即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并判断是否需要帮助,然后作出决定,最后一步采取行动。之后便是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了,方法有移情、榜样、利用归因原理、角色扮演、表扬奖励、组织游戏活动等。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走进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这一课题,调查了解苏州高新区某幼儿园对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分析其优点与问题,针对该幼儿园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创设更好的发展条件。
研究的意义:幼儿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研究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对能更好的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高新区某民办幼儿园,是在居民小区里面,交通较便捷,设立的班级比较多,有十七个班级。这所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较齐全,但这里的教师大多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没有教师资格证,本科学历的老师也比较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因此研究者选取了大中小班6位教师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检索、查阅,对有价值信息与资料的记录、归纳、理解以及撰写文献综述。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渠道较为广泛的收集国内外关于幼儿园对幼儿亲社会培养的相关资料,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将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已有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的研究方向。
2.观察法
研究者采用直接、自然、非正式的观察法,对幼儿园采取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措施及对幼儿产生影响的现状进行客观了解。通过拍摄相关照片,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3.访谈法
研究者对幼儿园的部分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了教师对于幼儿亲社会培养及如何培养的态度、观点和做法等。在访谈中,采用边访谈边记录的方法。访谈次数和内容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四、幼儿园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幼儿园环境
1.物质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它是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能陶冶幼儿的性情,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探索行为,使幼儿在操作和摆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社会行为,发展社会性,实现个人的发展。一个温馨自由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环境应具有教育性和可控性。
研究者所在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的布置,全部都是由园里的所有幼儿教师分工合作完成的。走在幼儿园里面,确确实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放眼望去,基本看不到大片空白的墙壁。进门靠左手边延伸到三楼的墙上,画着大幅的江南水乡的美景,与此呼应的是悬挂的大厅的一把把油纸伞,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楼梯墙上有着大幅的彩绘,很有童趣的意味,比如有关于海洋的,有各个种类的海洋生物,孩子们都很喜欢,每次下楼去晨间活动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在此停留。还有先前各个班级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以及园内一些重大事件的照片。班级外面的走廊里,有幼儿作品墙、娃娃家,顶上还有悬挂的宫灯,墙上还有教师的手绘作品等等。虽然美轮美奂,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幼儿的参与。教室里边的布置也一样,虽然墙上有很多幼儿的作品,但是却没有幼儿的参与合作,基本上是教师一手包办布置的。
幼儿园班级里提供的玩具,大部分都极少具有变换性以及多功能性,全部都是由幼儿园统一购买,没有教师和幼儿利用半成品、废旧物品合作制作的自制玩具。对于班级里的大型积木玩具,幼儿基本很少有机会与它们进行亲密接触,就算有机会,也是教师选择那些比较听话的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而且幼儿基本是自己玩自己的,没有合作以及分享等行为。甚至有些班级没有足够的场地来进行大型积木的建构游戏,只能在班级里挑选幼儿用教师的小课桌来进行。这样的话,只能有极少数的幼儿进行游戏,不利于幼儿之间合作分享行为的产生及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