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以Y幼儿园某中班为例
内容摘要:幼儿的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区域游戏这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为幼儿合作行为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次研究以常熟市Y幼儿园的某中班为例,综合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不同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合作发起者、合作主题、合作策略和合作结果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幼儿合作行为来进一步了解该中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象和特点,以此提出一些意见和想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班幼儿合作行为区域游戏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三、研究过程 5
四、中班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7
(一)不同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 7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的发起者 8
(三)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主题 9
(四)区域游戏中幼儿的合作策略 10
(五)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结果 12
五、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类型的案例分析 12
(一)根据合作发起者对合作行为的划分 12
(二)根据幼儿合作水平的划分 15
(三)根据幼儿合作策略的划分 16
六、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呈现的问题 17
(一)存在的问题 17
(二)影响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因素 18
七、思考与建议 19
八、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附 录 23
致 谢 24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然而现在的儿童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近似溺爱的宠爱下, 他们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私、霸道和固执等不良的个性。因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致力于研究幼儿期合作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发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幼儿的合作行为已经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成一种既有利于他人、又有利于他人结果的行为”。 它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影响着他们自身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在之前幼儿园见习时,笔者发现幼儿特别是小中班阶段的,他们会经常争抢玩具,或者只会自己独自一人玩玩具, 不与人合作。随着自我中心化的减退,他们逐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表现出合作性。在区域游戏中,他们在需要共同完成一项游戏或者完成一个作品的情况下出现了合作行为。区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游戏领域的一个相对开放空间,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同伴互动更为密切。区域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区域及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这为他们的合作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观察发现在不同区域游戏中幼儿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合作行为,而他们是在什么样的主题和游戏背景下进行合作,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合作的特点和采取的策略又是什么,区域游戏的不同的特性是否对幼儿合作行为有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成为了笔者感兴趣和思考的地方。
在“自我中心化”的减退阶段的区域游戏中,中班幼儿已经从原先以独自游戏为主,开始向与同伴共同游戏发展。借这次在中班实习的契机,笔者开始研究中班区域游戏中幼儿的合作行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幼儿期是发展个体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关键期,而发展与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教育任务,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合作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活动形式。
1.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观察和案例分析来探索和总结中班幼儿在不同区域游戏中合作行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并通过对合作发生背景、合作主题、合作策略以及合作结果等研究来说明幼儿合作的一般规律和指导策略,以期能丰富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
2.本次研究在深入探讨中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发展和特点基础上,根据研究结果来提出一些教育建议,帮助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希望能够对幼儿园的合作教育特别是区域游戏中合作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1.合作的定义
关于合作的定义,很多心理学家作出了阐释。
《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李幼穗将合作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出现的行为”。庞丽娟、秦旭芳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综合分析以上关于合作定义的阐述,虽然各有自己的见解和侧重点,但是都具有两大共同点,即拥有共同的目标或利益以及个体间的相互协作。所以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将合作的定义归纳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个体,因具有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并尝试分工、配合和协调等方式一起找寻实现共同目标的途径,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的特殊性,他们间的同伴合作比较简单,因而可以将幼儿合作行为定义为:幼儿与同伴为完成共同的愿望或目标而自主组合或者由成人引导使其相互配合和帮助,一起尝试达成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它会发生合作行为,如两个幼儿聚在一起游戏,但他们只自己玩自己的,这种情况只能视为协作或平行游戏,不是真正的合作游戏。
2.幼儿合作行为的类型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幼儿的合作行为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王晓娟根据实践作出分析,从而将幼儿的合作类型按主题、策略、水平和结果这四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即依据合作主题划分为由人导向的合作和由物导向的合作;依据合作策略划分为单向——控制型合作和双向——分享型合作;依据合作目标的明确性和组织合理性划分为意向型合作、目标型合作以及组织化合作;根据合作意图的达成度划分为结果型合作与过程型合作。 曹中平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后提出了幼儿合作行为可依据其在交往中的合作意向、对协调角色的态度和立场、解决问题的合作技能,将儿童的合作发展阶段划分为四级水平:意向性合作、自发性协同、适应性协同、组织化协作。不仅如此,依据合作起因分为由教师组织的合作和由幼儿发起或自发参与的合作;根据合作主体间的关系分为平等关系的合作、帮助与被帮助的合作、带领与跟随性的合作。
3.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因素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幼儿的自身因素和特征,如认知水平、社会交往能力、言语水平、性格和情绪情感等。客观因素指影响幼儿的客观环境因素,如目标结构、合作伙伴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榜样作用等。
(1)主观因素
社会认知水平: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幼儿自我意识和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有关。幼儿自我中心性下的认知影响幼儿与周围世界的探索活动和交往与合作。 同时,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对主客体之间关系认知上升,也能有效地促进同伴的合作。
社会交往能力:Brownell和Lafreniere提出幼儿具有采纳互补角色方面的能力,他们与同伴相适应且互为补充的行为与他们解决合作问题相关。
言语水平:有研究者提出,幼儿的言语能力影响着同伴间的相互的沟通,对其合作也具有重要影响。
性格和情绪特征方面:研究发现开朗自信、主动乐观的幼儿,拥有同情心,他们幼儿经常与他人进行合作;而那些内向、有依赖性和经常被动的幼儿却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
(2)客观因素
同伴关系:Mize 和Cox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和朋友的友谊有利于彼此间发生合作行为,而且在朋友间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高于那些非朋友间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 Kern和Barth研究表明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与同伴是否主动积极合作有直接的影响。
榜样作用:研究证实,良好的榜样行为对幼儿有积极强化的作用。
4.幼儿合作能力培养
对于如何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谭贤政等人提出通过移情训练,情境体验和情境表演发展幼儿社会性提高和合作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幼儿在合作游戏中的心情 。 车燕虹认为可以利用环境的创设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式来发展幼儿的合作技能。而胡玉娟认为要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入手,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并能应用合作去解决生活问题。
综上所述,大部分关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是根据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幼儿合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利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一日生活中的其它活动和家园合作中进行的,并采用情境创设,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移情训练和训练儿的良好习惯等方法。
(二)关于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1.区域游戏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外关于区域游戏的研究主要从区域的实践方面进行。蒙台梭利将幼儿活动领域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她将区域活动划分为日常生活练习区、感官教育区、数学区、科学区、语言区、艺术区以及文化区和7个部分。在这些区域中,她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兴趣特点投放适合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以此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光谱方案依照幼儿的个性和自身的特点设计了运动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视觉艺术领域、音乐领域、 机械和建构领域这八个领域。 分析发现,国外研究者主要从各区角设置的领域活动内容及其发展的能力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进行研究,而对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很少研究。
我们国内关于区域游戏方面从区域整体、教师、幼儿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生兰对活动区整体进行了研究。她调查了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十余所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的开展情况,“发现这些幼儿园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而幼儿方面,霍力岩等人提出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游戏类型,将活动区分成不同的区域,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这些区域里布置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游戏内容。
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区域游戏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但是在幼儿与教师相互作用方面比较缺乏。
2.关于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开放的世界。区域游戏在内的游戏对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后,笔者发现他们对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性行为的中重要性方面存在一个共识,即:区域游戏作为一个幼儿自由活动的开放空间,已经成为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者认为,区域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与宽松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社会性等方面都能够到满足和发展。例如:庞莹和谷红卫提出“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而吕静娥也提出“在区域活动中,借助对环境的创设,肯定幼儿的合作行为及给予一定的指导,鼓励幼儿在讨论中学会合作,让幼儿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尽管大部分的研究对区域游戏和幼儿合作行为分别展开,然后研究者已经发现并重视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提出了通过区域游戏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增加他们交往积极性,从而发展幼儿的合作行为。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次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形式,选取了常熟市Y幼儿园某中班的全体3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该班属于新中班,小班在分园,升入中班时才转到本部。对于这个班的幼儿来说,老师阿姨都是陌生的、教室和园内环境也是陌生的,再加上中班常规方面的新要求,这个班级的幼儿还在适应环境中。同时这个班级开展了娃娃家、美美理发店、社区医院、幼儿园、小小工作室、数学托盘区、建筑工地、棋室等区域游戏,内容丰富,每天有30分钟,时间比较充足,便于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合作行为。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法
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已有研究现状,梳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自然观察法
此次研究以非参与式观察法为主,辅以参与式观察法。笔者借实习机会对该中班进行观察,时间从2013年9月9日到2013年12月6日,为期约3个月左右。 该班每天上午10:00-10:30是自主性游戏时间,幼儿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游戏。 笔者每天选取这段时间观察幼儿的合作行为,采用事件取样法记录观察结果,重点记录幼儿合作发起者、合作过程及策略、合作结果等。
3.访谈法
此次研究还通过与教师和幼儿进行访谈,采用事后记录的方式来获得资料。这次研究调查中的访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此次研究的观察空隙对当事幼儿进行随机访谈;二是在整个观察结束后设计了专门的访谈提纲对以教师为主的人员进行正式访谈。对幼儿的访谈主要是了解幼儿的合作的感受和真实想法,探究幼儿的合作认知。同时根据一些发现的问题对教师们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幼儿合作信息和教师的指导策略。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笔者通过对Y幼儿园某中班自主性游戏时间中区域游戏的细致观察,用事先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记录幼儿发生合作行为的细节,包括合作发生的区域主题、合作发起者、合作过程、合作结果等,期间一共收集了58个案例作为研究依据。同时进行非正式和正式访谈,收集幼儿合作发生的背景和教师在幼儿合作行为的想法和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对观察案例和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四、中班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一)不同区域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
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实习的中班为例,该班级开设了角色游戏区(娃娃家、美美理发店、社区医院、幼儿园、大润发超市)、美工区(小小工作室)、结构区(建筑工地)、益智区(数学托盘区),阅览区,通过每天观察幼儿在不同游戏区域中的合作行为,在所收集的幼儿合作行为案例中,对各个区域合作行为发生的人次进行统计和比较。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3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