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调查研究

2019-12-09 12: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调查研究[20191209124243]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存在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开始学习读、写、算之类的小学课程及技能训练的现象,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势必影响到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参与观察法对常熟市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纠正这个教育误区的对策和方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成因对策
目 录
引言 1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及其相关研究 1
(一)概念界定 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2
二、常熟市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3
(一)班级规模“小学化” 3
(二)教学“小学化” 4
三、常熟市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 6
(一)传统教育价值观 6
(二)激烈社会竞争下的应试教育 6
(三)幼儿家长的教育观 7
(四)幼儿园自身存在的问题 7
(五)小学对幼儿园的影响 7
四、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8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8
(二)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 8
(三)家园合作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9
五、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致 谢 13
引言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更多的人意识到儿童时期的学习对孩子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人们十分注重儿童的教育问题,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不要在起跑线上输给其他的孩子。各地也在努力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幼儿园保育和教育质量。但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选拨机制下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保育教育工作,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不仅在私立幼儿园中存在这种现象,一些公办幼儿园也纷纷加入其中。虽然常熟市公办幼儿园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作息时间的安排、游戏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做的不错,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放纵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发展,必然会制约幼儿的发展,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势在必行。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及其相关研究
(一)概念界定
首先我们必须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进行概念界定。国内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看法不尽一致。虞永平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园教育违背(主要是超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视或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学习小学生的内容,让幼儿以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李健轩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指的是一些幼儿园为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李兵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指幼儿园将小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课程资源和管理模式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其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一概念常被提及,但却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主要体现:在班级规模上,超出《幼儿园工作规程》上所规定的标准;在作息时间上,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作息时间和小学类似,压缩幼儿的游戏及自由活动的时间;在对幼儿的行为规范上,要求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不准随意讲话,须认真听讲;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学习,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在教学时间上,向小学靠拢,一节课超过30分钟;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灌输式的教育,缺少直观、形象的方法和丰富可操作的材料;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一味采取集体教学,忽视小组、个别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要求上,给幼儿布置回家作业;在对于幼儿的评价上,注重幼儿的知识与技能,忽视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超前教育,国内外的教育家提出的理论及国内的相关研究,都对这个问题有所论述。
1.国外教育家的观点
历史上早就有人反对超前教育,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认为教师也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还反对过早地让儿童识字。他提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斯宾塞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他们盲目地迷信崇拜知识的象征,而非知识本身,他们不了解只有当他完全熟悉房屋、街道和田野的一切实物和过程之后,才能引导他在走近书本所提供的新知识源泉,智育的进展是由具体到抽象,但是这点却遭到忽视,很早便开始高度抽象的学习,我们来看看结果吧。由于早期的挫折和有害地死啃书本,使得理解能力变得不自然的迟钝。
2.国内教育家的观点及相关研究
陶行知认为教育虽然不能创造什么,但却能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陈鹤琴认为,应该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 他十分反对对儿童实行注入式的教育,反对封闭式教学及消极的管束,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主张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反对幼儿园把小孩整天圈在房子里,他称这样的幼儿园实在是“幼稚监狱”。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为全文搜索出期刊文章877篇,其中真正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有关的文章100多篇,硕博士论文6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八十年代就被提及过,在近几年尤为引起关注,发表的期刊文章也尤为多,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定义、表现、成因、危害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的对策这几个方面来论述的。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缺乏实践调查研究,研究视角单一,大多为重复研究。
二、常熟市公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一)班级规模“小学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章幼儿园入园编班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周岁至4周岁)25人,中班(4周岁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而《小学管理规程》中第十一条规定: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的组织形式应为单式,不具备条件的也可以采用复式,教学班级学额以不超过45人为宜,也就是说幼儿园班级人数超过40人的属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在笔者所调查的常熟市10所公办幼儿园的20个班级中,其中大班为16个,37.5%大班班级人数都超过了40人,班级规模“小学化”倾向明显。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额,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超额编班,坚决纠正大班额现象”。过多的班级人数可能导致教师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无法灵活地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对于教师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使儿童在幼儿园能安然无恙,教师便会更多地将孩子关在班级里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和以安静为主的活动,用过多的常规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非常渴望“自由”。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发展孩子自由的天性,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等方面的发展,也必然会引发各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二)教学“小学化”
1.教学内容“小学化”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适应这一特点,教育内容以让儿童学习简单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进行初步的艺术活动及发展基本动作为主,不强调系统性。到了小学,学习的内容才从零散的常识变成系统的知识和读、写、算能力的训练,语文和数学所占的比例大量增加。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指出:“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然而在笔者所调查的幼儿园中有个别幼儿园在开展珠心算课程,该幼儿园的大班幼儿每天的来园活动都是练习珠心算。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孩子们根本不喜欢拨算盘,更多的时候是在和边上的小朋友聊天,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才会无奈的拨动算盘。通过进一步观察,笔者发现,其实幼儿很难理解算盘上方的一颗珠子代表数字5,这已属于抽象概念,虽然说大班幼儿抽象概念已初步发展(如左右概念),但对于理解一颗珠子代表数字5,还是有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加减时,孩子早已在强化训练下,在脑海中算出了答案,算盘只是作为一种代替书写的工具了。下面是笔者所调查到的该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珠心算教育安排:
第一单元“退位减”
1.减9的退位减(10-9 11-9 12-9 13-9 15-9 16-9 17-9 18-9)
2.减8的退位减(10-8 11-8 12-8 13-8 15-8 16-8 17-8 )
3.减7、6的退位减(10-7 11-7 12-7 13-7 15-7 16-7 17-7)
4.减5、4的退位减(10-5 11-5 12-5 13-5 14-5 10-4 11-4 12-4 13-4)
5.减3、2、1的退位减(10-3 11-3 12-3 10-2 11-2 1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然而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开展了珠心算课程而且学习的都是超过10以内的减法。在笔者所调查的幼儿园中更有让孩子们学习100以内加减的现象,这严重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这也只是笔者调查到的部分学习小学内容的现象。
2.教学方法“小学化”
笔者通过发放的实习生调查问卷与自己的观察发现,常熟市部分公办幼儿园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的“小学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自己为中心,以讲解为主,幼儿的主动行为与亲自操作很少,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讲,教师提问,小朋友回答,完全以教师为主导。下面是笔者所听的一节课:教师先是教5加1如何在算盘上拨,再请几位幼儿上来操作一遍,指出他们的问题,再让幼儿自己操作,教师视情况去做指导,但由于人数过多,根本无法顾及每个幼儿,整节课也就这么单调的上完了。
幼儿的学习应该以是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主,但整个教育活动单调、枯燥,毫无具体的材料与情景,更别提运用游戏的形式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当代研究也已经发现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学龄前阶段儿童比将来任何时期都要学得多,学得快,儿童早期就是游戏的时期,童年的游戏不仅能给儿童带来快乐,而且是满足儿童自身的需要、帮助儿童按自己的方式、特点和倾向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心理、认知、个性、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的发展,通过游戏去影响儿童的自我发展,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了解基本的社会交往规则及技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等等。虽然对于教师来说每个教学活动都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能效仿小学式的机械、灌输教育吧!
3.教学时间“小学化”
在教学时间方面,按规定幼儿园大班每天开展l~2节集体教育活动,每节30分钟,小学生每天上课5~6节,每节40分。然而在幼儿园我们往往会看到一节课教师上了整整 40多分钟。下面是笔者在实习过程中所听到的一节公开课,上课的是一位代课老师。讲的是一个关于狐狸和蛋宝宝的故事,狐狸想方设法将蛋孵化,讲到了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将蛋孵出来,需要温度与湿度,接着是认识温度计,讲湿度,整节课上了整整40多分钟。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这是科学家来讲课了”。
我们知道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差,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至5分钟,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至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所以不可能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上40分钟的课。
4.教学活动规则“小学化”
在常熟市公办幼儿园中,存在着不少教师对于幼儿行为方面要求严格,更有甚者在教学活动中会像要求小学生一样要求幼儿在课堂上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不准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在这样的教学规则下,老师们普遍较“凶”。在笔者所实习的幼儿园中,有的教师对于没在老师允许下和旁边小朋友讲话、不认真听讲的孩子,发现后会先用眼神给予暗示,如果幼儿还未察觉,教师则会用语言进行批评或让幼儿坐到第一排,严重者会将幼儿拉出座位让孩子站在旁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然而在这样的教学活动规则下,孩子们根本无法形成安全感与信赖感。下面是笔者所观察到的在这种活动规则下幼儿的表现:
案例一:A幼儿在吃早点的时候,因吃不下,将嘴里的饼干吐进了杯子里,旁边的小朋友见状都吵着要告诉老师,这时A幼儿做出了个“嘘”的动作,哀求着旁边的小朋友不要告诉老师。
案例二:中午吃饭的时候B幼儿不小心将几粒米饭弄到了地上,他迅速地一脚踩下去,将米饭掩盖住,不让老师发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