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调查——基于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

2019-12-09 12: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关于幼儿园幼小衔接现状调查——基于A幼儿园的个案研究[20191209124144]
内容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能促使幼儿入学后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且也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目前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如何?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常熟市A幼儿大班进行观察,并和大班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在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常规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制定常规等方面进行改进,为幼儿创造一个更好的幼小衔接的环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幼小衔接 现状调查 存在问题 对策与建议 笔者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检索,所查阅到的近年来关于幼小衔接的文献资料还是比较多的,大部分从幼小衔接的课程设置、家园合作、幼小双向互动以及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合大学中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笔者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以下归纳:
Key words: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cohesion; status survey; problems; suggestions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概念的界定 1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二、相关研究现状 2
(一)关于幼小衔接基础理论的研究 3
(二)关于幼小衔接影响因素的研究 4
(三)关于幼小衔接内容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5
(四)关于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7
三、研究过程 8
(一)研究对象 8
(二)研究方法 8
四、研究结果 9
(一)常熟市A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 9
(二)存在的问题 14
五、对策与建议 16
六、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20
致 谢 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缘由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指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于幼儿在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能促使幼儿入学后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且也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幼小衔接工作也成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促进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到:“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连接。”在一系列规章制度中,笔者发现,对于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大家是持有比较积极、支持的态度的,这与幼小衔接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不无关系。而且,幼儿园与小学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前让其初步了解小学生活模式,他们才不会在进入小学之后感觉到学习上的跳跃或者不知所措。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
笔者对于幼小衔接的关注,来源于大二时的见习。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笔者观察到,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添加了与小学生活有关的内容,比如:我上小学啦、课间十分钟做什么等活动,而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也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出于对此问题的兴趣,在大三见习时,笔者着重观察了大班幼儿的改变,发现,从四月中旬开始,大班幼儿被要求每天背书包进园,教师也开始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整理书包、文具。同时,在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也渗透进小学的内容,尤其是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尤其强调对算数的教学。但是,幼小衔接的内容甚广,本文则立足于幼儿园的角度,对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公文进行观察与思考,以A幼儿园为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能了解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为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而献上一份力。
(二)概念的界定
在笔者所查阅的资料中,大多数学者都对“衔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比如:
国内学者蔡春美认为,衔接就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一个较基础的求学场所转入另一个较高层次的求学场所。卡干(Kagan)在提及经验连续性观点时,将衔接看成是一种用以克服不连续性的策略。纽曼(Neuman) 则根据卡干的连续性概念进一步认为,儿童会经验到许多“垂直的衔接”(vertical transitions),如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或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及“水平的衔接”(horizontal transitions),而“水平的衔接”是人在生活中转换场所而产生的,如从游乐场回到家。菲宾(Fabian) 等将衔接定义为“一个儿童( 和他们的家庭) 从一个场所转换到另一个场所的转变过程。
而在本文中,所指的幼小衔接是指由于幼儿求学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要发生改变,立足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等,要与小学相联系,具有连续性,帮助幼儿平稳地过渡到小学的生活。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目的
此项研究,旨在通过对A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调查,了解A幼儿园在关于幼小衔接工作方面开展的现状,了解其进行衔接的内容与形式,挖掘其优势,发现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A幼儿园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提出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2、意义
幼小衔接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对于此选题的调查与研究,使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去,并且以更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幼小衔接工作,以更正确的方式来指导幼小衔接工作。同时,通过对A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的优势的挖掘,也为其它幼儿园提供良好的借鉴,为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生活作出努力。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幼小衔接基础理论的研究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幼小衔接理论方面的研究,笔者大致归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学理论
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的个体发展生态理论模式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幼儿作为个体的存在,其生活的环境有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互相作用,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布鲁芬布伦纳也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邓洛普等人(Dunlop &Fabian,2002)在此基础之上,发表了关于幼小衔接系统的生态学模式图。他认为,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如下: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在中观系统中,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课程和教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环境;第三层外观系统指当地的教育政策、社会服务、医疗服务、住房、父母职业、当地设施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第四层宏观系统包括政府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生态学的理论启示了大家要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对做好有效衔接起重要作用。
2.社会文化视角
罗戈夫认为,发展是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的过程(Rogoff,2003)。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对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如入学参观),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随着他们的参与(询问儿童想要告诉别的儿童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个体和文化进程是共存的,互相定义的,而不是单向的(即一方决定另一方)。科萨罗认为,参加到幼小衔接中去,就要重视幼儿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等方式的重要性,注重个体和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反对将幼小衔接简化为量变的理论,只关注个人。
3.其它相关理论基础
德国学者Griebel 和Niesel 认为压力理论(theory of stress)、人生历程中的关键事件理论(theory of critical life event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以及家庭过渡概念(concept offamily transition)都适合研究教育体系中过渡的多种需求。另外还有应用符号互动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以及扎根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相较于国外笔者对于幼小衔接基础理论的研究,我国的笔者对于理论的研究还是不够重视。通过对外国学者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关于幼小衔接影响因素的研究
1.儿童的个体背景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布鲁芬布伦纳(1986)认为,当儿童个人的发展水平与成熟程度与新环境的挑战存在一致时,他们在进入小学时可能面临个人的不适应和混乱。性别、年龄、出生次序、气质和社会技能被认为是影响儿童入学的因素。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
卡茨(Katz,1993)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有限的家庭之外的经验以及有不同的家庭经历的儿童在过渡到小学时情况会恶化。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注重幼儿的个体背景,更好的了解幼儿,才能采取适时适当的方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过渡活动对衔接的影响
目前,已有笔者对教师为儿童迎接小学的挑战与需求做准备而开展的过渡活动进行了研究。丹麦学者Brostrom(2002)在一项对过渡活动的调查中发现,32 项过渡活动较好,其中一些过渡活动如下:①在入学之前,学校邀请幼儿参观课堂和课余活动中心;②入学之前,幼儿园教师与学前班教师关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召开会议;③教师们协同构建幼儿园、学前班和课余活动中心的课程。
3.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国内很多笔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幼小衔接的两个主导因素。如有笔者认为,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应为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幼儿园应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智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有笔者通过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点;请小学教师来园开讲座;创设家园专栏;带领家长走进小学等形式发挥家园合作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另有笔者认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幼儿园应为家长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通过家访加强衔接等形式促进家园合作和沟通,从而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
美国笔者帕尔(Parr)、麦克诺顿(McNaughton)、罗宾逊(Robinson,1993)等呼吁家长和教师需要建立积极的关系,认为这是使幼儿从家庭和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学校的一个基本要素。费边(Fabian,2002)和Margetts(2002)都认为小学、保育中心、幼儿园的教学人员之间的交流是使儿童过渡更加容易的关键性因素。皮安塔(Pianta,1999)认为儿童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质量是儿童健康与学校成功的关键。Griebel和Niesel(2003)认为过渡取决于有效的交流,包括口头信息、口头指示以及儿童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学校语言。
综合国内外对于幼小衔接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看,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于外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幼小衔接中的主体——幼儿的关注却是比较少的。
(三)关于幼小衔接内容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幼小衔接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设置、幼儿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衔接的内容。但是这些衔接的内容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1.幼小衔接的内容
目前,我过对幼小衔接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和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上,尤其以数学为重。
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等对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进行了定位,认为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应体现“五化”课程衔接理念。周希冰认为,幼小数学课程衔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吃透两种教材,注意知识结构的衔接、数学思想的建立;(2)要处理好延袭与变革的关系,注意教学方式与学习环境的衔接;(3)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入学的倾向性;(4)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应适当调整,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数学素质;(5)要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做好小学入学的后期衔接工作。
在研究课程衔接之余,近年来,笔者对非智力因素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视,如社会适应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行为习惯等。例如,苏振明认为,要顺利实现幼小衔接,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热爱阅读、独立思考等习惯。张学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培养儿童良好的入学态度、情感,形成学生意识;培养、激发孩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参与性、主动性与任务意识;运用评价手段,调控、巩固学生的行为表现,激励上进;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等四方面,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顺利进行幼小衔接。陈帼眉提出,要把握智力与非智力、能力与态度的辩证统一,侧重点放在主动性培养上;要把握幼儿兴趣与教师指导的辩证关系,侧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上。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衔接,是在幼儿心理上让他们习惯、了解小学生活的模式,只有经过各方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应,从而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幼小课程的衔接在近几年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可以说,笔者对幼小衔接的关注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前教育的课程的发展,同时也为幼小衔接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和数学教育也一直是国外幼小课程衔接的关注点。前苏联学者A.B.扎波罗热茨等主持了对学前儿童进行语文(语言)、数学知识教学的实验研究,以检验幼儿园新的教养大纲,探索对幼儿进行初步的语文、数学教学的方法。通过学习内容上发生的转变,来帮助幼儿形成对语言的辨音能力和数学表象。
2.存在的问题
从1990年到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历时5年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存在幼小衔接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入学前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准备不足,入学后在这两个方面不适应。同时,幼小衔接还存在着单向性、片面性、突击性、表面性、盲目超前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小衔接工作仅限于在幼儿园开展,重视知识准备、忽视能力培养,部分小学招生时进行摸底考试,衔接工作停留于表面,急于教授幼儿小学知识等,这些问题都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四)关于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
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要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首先就要寻找到最合适、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对于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为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让实践有理可依。
1.家园合作与幼小衔接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国内一些笔者认为,家长的“衔接观”是幼小衔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首要保证。他们认为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余玉茹认为,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应为孩子做好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幼儿园应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智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胡红认为,家长在幼儿入小学前应该为孩子做好心理、学习、生活、物质四方面的准备。郑立华认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幼儿园应为家长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家园合作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已获得共识,通过多种渠道来更好地挖掘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