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以A幼儿园大班为例

2019-12-09 12:5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以常熟A幼儿园大班为例[20191209124706]
内容摘要: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相互影响的过程。同伴交往对于3-6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意义非凡,正如皮亚杰在他早期著作中就有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作用的论述,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争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伴交往对于幼儿人格发展以及以后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学前期,幼儿的交往行为大多发生在游戏中。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活动是指角色游戏区、建构区这两块区域。通过直接观察和参与性观察两种方法得到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归纳出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出幼儿交往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分析案例等手段思考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区域活动同伴交往大班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2
(一)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 2
(二)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 3
(三)关于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研究 5
三、研究过程 5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5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6
四、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察结果 7
(一)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类型 7
(二)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 8
五、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分析 9
(一)家庭环境因素 9
(二)幼儿自身因素 11
(三)幼儿园因素 13
六、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15
(一)同伴交往中告状的方式代替合作协商 15
(二)同伴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 15
(三)同伴交往中存在排挤行为 16
(四)同伴交往中的幼儿孤僻表现 17
七、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思考 18
(一)对班级教养者的建议 18
(二)对家庭教养者的建议 19
(三)对幼儿园管理的建议 20
八、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4
致谢 25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1.研究缘由
2013年9月,研究者在幼儿园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在实习期间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基本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良莠不齐。有的孩子性格开朗,乐于和同伴交流;有的孩子却很孤僻,老师主动和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然而在童年期间,最美好的回忆不应该是和小伙伴一起玩闹,一起学习吗?那些对于交往有障碍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让他体会到同伴交往的快乐呢?虽然这里面不乏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是后天教育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从而形成他们良好的同伴交往呢?研究者一直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比较感兴趣,经过一番思考和调查,决定将论文研究范围定在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方面。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自主性较高加上教师对幼儿的区域活动干预相对较少,所以幼儿在此的活动自由度较高,可以观察到幼儿自然的交往行为。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较多出现合作游戏,相比于小班、中班有更多的交往行为。同时,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同伴关系。
2.理论意义
通过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案例试图探索影响区域活动的因素,有助于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区域活动相比于其他活动能使幼儿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教师干预较少,并且能帮助幼儿社会化的形成和提高。所以区域活动中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扩展和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通过观察大班幼儿在不同区域活动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分析其特点,比较其差异,找出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探讨形成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进一步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3.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到大班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去,搜集大量实证资料,对搜集到的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归纳出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的不同类型,有助于分析影响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实现幼儿社会化发展。
通过对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了解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给教师和家长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的避免幼儿园中出现的“问题儿童”、孤僻儿童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
1.国外文献综述
根据学术期刊网及利用百度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外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
蒙台梭利是第一个明确提倡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区域活动教学的教育者。她提出了将教育领域划分为不同活动区的教育思想,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区域及材料。蒙台梭利活动区域主要分为7个部分:感官教育区、数学教育区、科学教育区、语言教育区、日常生活联系区、文化教育区和艺术教育区。①
光谱方案的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区域活动。根据儿童的个性发展设计了8个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语言领域、数学领域、运动领域、视觉艺术领域、音乐领域、社会领域、机械和建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针对幼儿发展多样化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活动。在光谱方案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区,教师主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有挑战性的材料,着重培养幼儿学术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特长。②
2.国内文献综述
通过检索百度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对我国目前有关区域活动方面的内容进行两方面的阐述:第一,关于区域活动整体的研究。李生兰(1996)对华东、华南部分地区的十余所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这些幼儿园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园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还存在着一些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③说明我国也在逐渐重视区域活动的教育。第二,关于区域活动中幼儿方面的研究。张成霞(2005)对青岛市的8所幼儿园活动区活动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活动区的设立客观上为幼儿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但这种发展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活动空间安排、材料投放、师生关系、评价指导。只有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使活动区发挥最大功效,促进幼儿发展。”①
(二)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
1.国外文献综述
同伴关系不良不仅会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Parker,1987;Shaffer,1994;Coie,1990;Hartup,1992)。Zick Rubin的研究发现一些儿童的同伴交往活动对其今后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过分依赖同伴,有限的同伴交往会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亲密的友谊关系也能造成不安全感、怨恨和妒忌。还有研究发现,儿童幼年的同伴关系与后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系,童年期的心理健康异常可能造成成年后的心理发展障碍、自杀、犯罪等(ladd&asher,1985)。
攻击性行为方面,Crick和Dodge(1996)的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在表达或展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采取试图破坏同伴的声誉或同伴关系等间接的对抗方式来表现,而男孩则多采用打架、争执等直接对抗的方式来展现”。②
交往的方式方面,Levin和Rubin(1972)在研究中发现年龄稍大的幼儿更擅长采用语言的方式与同伴交流。③McGrew(1972)的研究表明,对于一个群体之外的初来者而言,刚开始他们显得很羞涩或者不容易融入同伴群体,虽然他们的整个身体以及动作的灵活性增加了,显得不那么拘谨,但在言语上的互动跟以前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经过几个月后,那些初来者的行为、参与活动的方式及与其他孩子互动的频率,基本上可以融入幼儿群体之中。④
幼儿的身体特征、行为等是影响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谢弗(Schaffer,1997)的研究结果证明,具有外向且友好的人格特征的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并且在交往中没有表现出攻击性行为。LaGreca和Mesibov(1979)发现,那些在身体和学习上有障碍的儿童,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在同伴互动中不易被其他正常发展的儿童所接受,往往会成为被拒绝儿童。
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经历也会对同伴互动产生影响。幼儿与父母之间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幼儿早期人际关系经历中最早最基础的一种,对今后的同伴关系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反而言之同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亲子关系的某些特点。此外,师幼关系是影响同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Miller和Gentry(1980)总结了相关的研究之后认为,教师对一个儿童的认可程度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程度。①
最后,情景因素、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种族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Scholifield(1981)认为,导致被同伴孤立、隔离、互相敌视的原因,主要不是因为这些儿童缺少社交技能,而是在交往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像种族、文化背景、性别等。②
2.国内文献综述
年龄方面的研究,儿童交往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由不稳定逐渐发展成稳定,大班儿童交往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杨丽珠,1994;王小英,1994)。
性别方面的研究,王小英(1994)发现:总体而言,3~6岁儿童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其中5~6岁组儿童与3~4岁组和4~5岁组儿童不同,大班的女孩与同性交往的次数几乎是与异性交往次数的两倍。而男孩在同伴性别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女孩交往水平也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做出消极反应明显高于女孩,消极反应如攻击性行为等,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拒绝(颜希毅,2000)。
幼儿的个性品质对同伴互动有一定影响。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幼儿在同伴中一般处于领导地位,他们的行为影响着其他幼儿的行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幼儿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
幼儿的社交经验和策略也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和同伴友好相处,那些经常使用退缩性、依赖性策略的幼儿,一般会成为被同伴忽视的对象。③所以,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策略对于幼儿获得社交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教师对同伴交往行为有一定影响,张元分析了教师类型对同伴互动的影响,他认为“权威型和放任型比民主型更容易滋生团体成员产生激怒和攻击行为。①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注意对待应该用幼儿应该民主、平等的态度。
(三)关于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研究
“幼儿在拥挤的空间里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及竞争行为”(Aiello,Nicosia&Thompson,1979);“适量的玩具能够导致幼儿与同伴之间游戏的增加”(Vandell,Willson&Buchanan,1980)。区域活动的空间、材料的数量、质量等对幼儿同伴交往都有影响。材料少的情况下,同伴间容易发生争抢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但并不表示材料越多同伴交往越协调越丰富。
三、研究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主要对区域活动和同伴交往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1)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式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区域活动更多的被成为“区角活动”。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师组织形式早已存在。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laying area)、学习区(learning 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刘焱的这一观点表明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强调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选择性、兴趣性,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区域活动的特点是游戏与学习的统一,游戏性大于学习性。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界定的区域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角色游戏区,二是建构区。这两块是区域游戏中幼儿交往比较多的两个区域,方便观察记录幼儿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等。
(2)同伴交往
同伴,《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描述的:“同伴,即同伙,谓共同参与其事;伴侣,同行者(罗竹风,1986)”。在幼儿教育中,同伴是指幼儿的那些与自己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人(Hartup,1989);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Footetal,1990)。
交往,起源于苏联社会心理学,是指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由此达到一定的认知;社会学上,是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
幼儿同伴交往,是指幼儿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朱智贤,1989)。同伴交往亦指同伴之间“通过接触产生互相影响的过程”(杨丽珠等,2001)。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熟市区A幼儿园六个大班中的一个班级进行研究,大(1)班共38个幼儿作为观察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同伴交往”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效信息,以达到研究目的和方法。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改进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总的来说,文献资料的参考贯穿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在区域游戏中的行为特点。
(3)案例研究法:对观察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4)访谈法:主要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研究者的兴趣,访谈的对象包括教师、家长及幼儿,主要对象是幼儿。在访谈的过程中,采用非正式的访谈。
四、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察结果
(一)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类型
以下行为类型是研究者通过自己观察、归纳所得。
(1)友好行为:分享,帮助
(2)不友好行为:争夺玩具,告状,攻击
(3)中性行为:语言交流(提醒、辩解、表达情感),协商(索借物品、寻求帮助),传达、监督执行命令(分配、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