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以理工学院为例

2019-12-09 13: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2019120912444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10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进行调查。通过对教育实习方案,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适应及专业能力成长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从实习生、高校以及幼儿园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适宜的解决策略,以提升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实习人才培养
目 录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
三、文献综述2
(一)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2
(二)学前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5
(三)小结6
四、研究方案7
(一)研究对象7
(二)研究方法7
五、实习方案的分析7
(一)实习时间的安排7
(二)实习基地的选择8
(三)实习内容的规定9
(四)实习指导的情况10
(五)实习评价的方式10
六、实习适应及专业能力成长情况10
(一)身心适应11
(二)职业态度11
(三)人际关系12
(四)专业实践能力12
(五)小结15
七、存在问题16
(一)实习生存在的问题16
(二)高校存在的问题 17
(三)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20
八、相关建议 22
(一)给实习生的相关建议 22
(二)给高校的相关建议 24
(三)给幼儿园的相关建议 27
参考文献 29
附录 33
致谢 35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
——以为例
一、选题缘由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环节.是培养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职前训练环节,也是考查近三四年教育效果的试兵场,在整个师范生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因其面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准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从业热情。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帮助实习生进行必要的职前适应,获得直接的经验: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尝试组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接待幼儿入园、离园,练习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制定各种教育计划,参与幼儿园各项大型活动,协助老师创设幼儿园环境等。另一方面,促进实习生的专业化成长,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通过对幼儿、原带班教师以及自身行为进行观察和反思,能够更加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看到自己和有经验的幼儿教师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二)本人的实习体会
本人作为10级学前教育本科生中的一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在实习的过程有着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同时,通过和身边同学的交流,发现每个人对于实习的体会有这很大的不同,期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引导本人开始关注教育实习的问题,例如:我们怎样去适应全新的实习生活?在实习中哪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的实习是否有所收获,富有成效?本人相信诸如以上这类的问题一定困扰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前教育实习生,同时这也激发了本人的研究兴趣。此后,本人查阅了大量关于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研究文章,发现这也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本人提出了此问题并坚定了研究决心。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以10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对学前教育本科生教育实习方案(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实习评价)以及其自身在实习期间的适应及专业能力成长情况(身心适应,职业态度,人际关系,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
2.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从实习生、高校以及幼儿园三个方面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适宜的解决策略,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开展提出可行的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习实践层面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有利于丰富教育实习实践理论和幼儿教师教育理论。
2.实践意义:调查和研究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教育实习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文献综述
(一)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
1.实习理解取向的研究
美国学者蔡克纳等人分析了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并按照其发展过程总结归纳了以下三种理解取向:
第一,教育实习就是“师傅带徒弟”(艺徒模仿式)
这种理解认为实习就是师范专业的实习生在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的指导下努力打造一堂精彩的课。这种传统学徒制取向将教学看作是一门手艺,由实习指导老师向实习生传授,指导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第二,教育实习就是“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一应用”模式)
这种理解认为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师范生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的过程。实习不被认为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过程,而是对原有知识进行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是学习的中心,实习生的最终目的是从指导教师身上获取实用的经验,将这种经验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弥补实习生在经验上的不足。
第三,教育实习是“反思性专业实践”(反思模式)
这是一种建构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教师的成长是对其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落实到教育实习中,就是实习生带着已有的专业理论进入实践环境,在现实问题的冲击下对自身知识、技能进行反思,以达到增强对教学的理解,改进教学的目的。在理论和实理论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培养准教师的反思能力与专业情感,从而成为一名反思实践型教师。
2.教育实习政策的研究
有关教育实习政策的论述散见于一些书籍和论文之中,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专门对教育实习政策进行的研究的学者较少,文献资料也不多。浙江师范大学的李伟在其系列论文《清末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民国时期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以及《建国以来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中给出了“教育实习政策”的定义,概括了从清末至今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历程和特点,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3.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
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关系到教育实习的组织形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教育实习的核心问题。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实习模式,例如:
赵传江在《论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模式》一文中从教育实习功能的角度出发,把教育实习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四种:社会化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反省思考模式和教育工学模式。
李玉光在《试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三种模式》一文中从教育实习主体的角度出发,以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教育实习模式:(1)以实习学校为主体的模式;(2)以高师院校为主体的模式;(3)以师范生为主体的模式。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还提出了一些新型的教育实习模式,例如“顶岗教育实习”、“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分散式教育实习”、“委托管理教育实习”、“协作型教育实习”“全程式教育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模式”等等。这些教育实习模式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教育实习的内容,也开阔了研究的视野,对教育实习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的研究
分析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策略是当前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叶连褀在《大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之问题与改革构想》一文中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总结工作,将在此之前我国学者批评的教育实习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对教育实习理念的分歧和不当;(2)接洽实习学校不易;(3)优良教育实习学校不足;(4)安排实习时段不当;(5)实习时间过于短暂;(6)实习内容贫乏和范围狭窄;(7)学生实习前应备教学基本技能不足;(8)实习经费不足;(9)指导教师选派不易;(10)实习指导工作未落实或指导内容脱节;(11)实习成绩评鉴体制不完善,并针对这些问题归纳了国内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可以说把近年来我国学者所做的努力与研究成果都网罗了进去。
5.教育实习评价的研究
运用教育评价的科学理论,探究教育实习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其走上科学化、合理化的轨道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密切关注的热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是教育实习评价的具体方法研究。主要有模糊数学评价法、教育实习成绩评价模型、档案袋评价法、综合观察法等。
二是教育实习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赵传江从五个方而论述了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教育实习指标体系的意义和结构,(2)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3)设计指标体系的步骤、技术和方法,(4)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5)指标体系的量化技术。
三是教育实习评价的综合改革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评价的指导思想、功能、原则、标准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教育实习发展趋势的研究。
6.教育实习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与本国教育实习的研究相比,对别国或从比较教育角度进行教育实习的研究较薄弱。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介绍国外教育实习的概况、特点、经验、制度、最新动向等,继而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例如,肖关良的《国外教师教育实习特点分析》。另一类是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教育实习从方案层面或是从实践层面进行比较,为我国教育实习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寻找借鉴之处,例如,刘晓红、段作章的《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二)学前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
随着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获得较快的发展,继而与此紧密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题成为人们研究的新兴话题。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整理后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指导的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保教实习指导》一书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1)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本位(2)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依据(3)以实际、实效、实用为原则。在内容上配合《保育实习工作手册》和《教育实习工作手册》,从保教实习的准备、保育实习、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以及保教实习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和论述。
步社民主编的《幼儿园教育实习指导》一书中从五个方面对学前教育实习生提出了指导意见,分别是:实习的准备、实习中的交往、实习中的观察、实习中的教育和研究以及实习中的反思和评价。该书按照教育实习过程的逻辑来安排结构,依据幼儿园教育实习的基本要素逐一展开,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2.对实习方案的研究
张文娟指出,教育实习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实习功能单一、实习时间偏少、实习形式单调、实习要求不够完善以及实习管理松散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力求实现教育实习功能的多元化、实习环节的全程化、实习形式的多样化、实习内容的丰富化、实习指导的合作化,以提高实习的质量。
周佳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实习时间安排略显不足;教育实习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实习准备工作未能做到精心安排;实习评价工作有待进一步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经验分析了问题的根源,为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质量提供参考。
王淑宁在《张雪门的幼稚师范实习理论及其对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启示》一文中指出,张雪门提出的“有系统组织的实习”理论对解决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具有以下启示:要建立稳定、多样的实习基地;要丰富实习形式,扩充实习内容;要延长实习时间,实施全程教育实习;要精心选取实习指导教师,保证实习质量。
3.对实习生的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08年“十一五”的课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的行动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王香平对73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实习生的总体适应情况良好,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实习适应状况不受专业背景、所在班级、实习年级、有无搭班、是否自愿选择该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实习适应情况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表现;其中技能和经验是影响实习适应的核心要素。” 李学翠和王香平共同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是从高校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过渡性角色。该角色具有双重性、矛盾性、边缘性和他主性等特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角色适应是以角色认知为基础、在解决角色冲突中不断追求教师身份认同的过程。”
岳慧兰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观察分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监控评价等方面。问题的原因是:教育理论和专业技能无法转化为实践技能;知识广博性与准确性的欠缺;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同时也与其教育观有一定的联系。师范学院在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应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
(三)小结
通过对已有的教育实习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于近几年刚刚兴起,建立在教育实习研究的基础之上,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研究局限于套用教育实习研究的框架,内容比较笼统,未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
其二,已有成果中大部分是从高校的角度出发研究学前教育实习,实习生和幼儿园方面容易被忽视。而实际上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教育实习是一个三方互动,缺一不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