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

2019-12-09 13: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20191209124715]
内容摘要: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被忽视幼儿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所以他们很少得到或是几乎得不到同伴的关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儿童自身的特征、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教师对幼儿的忽视等。另外儿童的性格,气质,长相,家境,社会认知等都会影响他们在班级中的社交地位,因此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重视被忽视幼儿,利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被忽视幼儿原因同伴交往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问题来源 1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相关研究 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2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5
(一)研究对象 5
(二)研究方法 5
四、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现状研究 6
(一)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频次 6
(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 7
(三)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内容 8
(四)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情景 9
(五)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态度 10
五、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1
(一)存在的问题 11
(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原因分析 12
六、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教育对策 13
(一)教师的教育对策 13
(二)家长的教育对策 15
七、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一:关于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现状调查 19
致 谢 20
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来源
幼儿在入园以后,因为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同伴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多个幼儿园见习之后,笔者发现家长和教师均非常重视幼儿的同伴交往这一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人际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有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生活的能力。可以看出同伴交往对于幼儿来说十分重要,但值得研究的是,有部分儿童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不擅长表现自己,加上教师在教学和活动过程中未给与积极的干预因而被同伴忽视了。通过查找并阅读相关的文献以及老师的指导,结合实习中的观察,笔者想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通过深入观察被忽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了解到他们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活动中与其他幼儿的行为差异,从而分析出现交往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帮助家长和教师重视被忽视幼儿在同伴交往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研究,对于改善被忽视幼儿的交往现状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促使他们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对待被忽视幼儿,为被忽视幼儿的健康成长共同作出努力。
2.研究意义
首先本研究理论意义在于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早期不良的同伴交往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着重于分析幼儿被忽视的原因,并提供有效的教育对策,以此来促进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其次,国内关于被忽视幼儿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也没有特别强调对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特征这一块的内容,因此笔者希望可以丰富以后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
其次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自然的方法来观察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特征,从被忽视幼儿的交往现状,行为特征等方面发现他们的交往问题,然后结合家庭和幼儿园提供一些教育建议,促进家长和教师对于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视,从而可以提高被忽视幼儿的交往技能,改善他们的交往地位。
二、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张文新 2005)。根据儿童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和独立性的发展,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力渐渐超过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中作用比较大。在《辞海》中,交往的意思可以作如下解释,“交”是相互接触,“往”是去的意思,交往相当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和互动。所以同伴交往是指同伴间经过互相作用而彼此影响的过程。和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较,同伴交往体现出更大的平等性,同伴群体也由儿童自己选择、自己建构。同伴交往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同伴关系则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在同伴交往中,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会提高幼儿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相反的良好的同伴关系又加强了幼儿好的交往行为,从而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例如: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能够建立起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就有可能体验到协商、合作、谈判等。哈普曾指出,没有平等同伴交往的机会,儿童不能获得很好的社会交往技能,也阻碍了社会化和社会价值的形成。弗曼等人也进一步指出,儿童在亲密的同伴关系和普通的同伴关系中获得的社会需要是不相同的,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2.被忽视幼儿的界定
被忽视幼儿是指在同伴提名法中正提名和负提名均很少的幼儿,他们很少得到同伴注意或是几乎得不到同伴的注意,喜欢一个人独处或活动,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均较少,他们通常不主动参与活动,也不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与别人交往多采用消极回避政策,因此容易被教师和同伴忽视。
(二)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1.关于被忽视幼儿的研究
根据庞丽娟的同伴提名法,将幼儿的同伴关系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被忽视幼儿很少得到同伴的关注,正提名和负提名均比较少,他们很少有破坏和攻击行为,往往在教室里表现的像个“隐形人”,他们更多的是观看还徘徊,很少自己主动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另外造成幼儿被忽视的原因也有很多,他们自身的原因还有家庭和教师的外在原因,像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还有亲子依恋等。董薇薇提出在儿童早期,发展的不好的同伴关系与反社会行为、亲子冲突是密切相关的。
2.被忽视幼儿行为特征的研究
被忽视型幼儿的基本特征为:退缩或畏缩。具体表现为:不喜欢与别人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个人活动。
被同伴冷落和忽视。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同伴的行为称不上友好或是不友好、也很少出现合作或侵犯性行为。庞丽娟(1991)被忽视幼儿从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自身交往节能的缺乏影响到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然后由于交往受挫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形成一种交往的恶性循环。
害羞、孤僻胆小,被动逃避。 具体表现:被忽视幼儿很少主动接触同伴,进行社会交往,在各个维度中的表现一般。
社交能力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他们一般不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与同伴合作,不知道如何去与同伴相处。
此外在游戏中,被忽视幼儿不主动参与游戏,喜欢一个人玩。他们不喜欢参加合作游戏,也尽量避免和同伴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被忽视幼儿不会积极回答问题,也不喜欢互动环节;在社会交往中,被忽视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比较差,语言沟通能力一般。周宗奎(1998)研究发现在交往策略方面,被忽视儿童比较少的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这些都反映了他们自我定向的封闭特征。
3.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表现在身心方面,因为他们自身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
第二是他们本身外貌、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对同伴的态度等。庞丽娟(1991)研究表明,被忽视幼儿的特征为内向,脾气小,不易冲动和兴奋,胆子小等。
第三点是幼儿的行为特点,当其他幼儿发出社交信号时,被忽视幼儿对于这些信号反应不积极或者不予以正面回应。另外张丽群(2011)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指出,不少幼儿不为同伴所接纳是因为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缺乏社交技能。
第四点就是自身社交能力。他们的社交能力比较差,也不愿意展现自己的优点吸引同伴接纳自己。
总体来说,要改善被忽视幼儿的社交地位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应该平等的关注和对待每一个幼儿,因为被忽视幼儿在各个维度中表现都很一般。其次钱海娟(2006)提出,教师应该采用积极的言语评价,在教学和游戏中对他们多进行提问和表扬,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被忽视幼儿的自信心,教师要经常观察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活动,并及时给以帮助也干预。第三教师要重视被忽视幼儿的兴趣,从兴趣出发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并鼓励他们主动接近与自己兴趣相近的幼儿。第四点对被忽视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锻炼,因为被忽视幼儿的行为通常不被人注意,所以钱海娟(2006)在关于“幼儿弱势群体”的人际交往的研究中提出建议要求老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教给幼儿一些必要的社交策略。最后,于景凯(2006)从创设游戏情景出发提出建议,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平台,组织一些令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鼓励被忽视幼儿参与到各个角色中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让他们乐于与同伴相处。
家长的教育对策也十分重要,俞国丽(2008)从家长需要重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角度分析,三岁以后的幼儿社会交往越来越多,因此家长要尊重幼儿的同伴交往与选择,并多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建议和机会。其次,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社交能力,幼儿会效仿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第三,郭苗苗(2012)提出家长要多和老师进行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状态,及时发现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并和教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改善自己的教养方式。最后,家长要重视幼儿社交技能的培养,因为过度包办一切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家长应该多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肯定别人的行为,多向同伴展示自己,这样有助于得到同伴的接纳。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更好的进行分析,在常熟Y幼儿园实习的三个月内,笔者对大六、中二、小二这三个年龄班的被忽视幼儿在日常活动和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研究。根据庞丽娟的同伴提名法,笔者以“喜欢”和“不喜欢”为标准,让全班幼儿选出最喜欢和某幼儿游戏活动,以及最不喜欢和某幼儿游戏活动各三个幼儿,然后将投票的结果记录下来,选出每个班正提名和负提名均较少的幼儿,结合教师平时对幼儿的了解和观察,笔者在每个班各确定三名被忽视幼儿,然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踪研究,笔者观察的9名儿童如下:
杨杨,男,8岁,家里的独生子,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在同年龄男孩子中相对比较瘦,开学一个星期之后才来报道,对陌生的环境很抗拒。
乐乐,女,7岁,短发皮肤较黑,穿着和班上孩子比有点差距,同伴接纳的程度较低。
小博,男,7岁,不爱主动和同伴交流,在学校的表现也没有出众的地方。
天天,女,6岁,她不爱交际,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游戏或玩具的时候经常自言自语,发现有人注意她了就会默默的走开。
明明,男,6岁,长相平凡,行为也没有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性格内向腼腆,不爱发言也不爱表现自己。
许许,男,6岁,沉默寡言却很聪明,特别是建构游戏中他总能表现的很好,他喜欢独自游戏,很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会主动亲近老师和其他的小伙伴。
楠楠、宁宁、女,5岁,她们相貌平凡穿着也很平凡,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主动性、能力都很一般,很少受到老师和同伴的注意。
陈陈,男,5岁,家庭条件一般,有点自卑不爱说话,笔者主动与他交谈时,他也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回应。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关于“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为研究做准备。
2.同伴提名法:幼儿园实习期间研究者在大班和中班各选择一个班级,幼儿自由活动时间采用个别询问的方式,以“喜欢”和“不喜欢”为标准让幼儿说出在班上他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两个小朋友。然后每班选出正提名和负提名均很少的十个幼儿,重点进行观察研究。
3.观察法:在幼儿园三个月实习期间,对选出的被忽视幼儿的一日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进行观察,包括: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行为的交往和消极行为的交往。
4.访谈法:研究者与大、中、小班的主班教师进行访谈,通过教师平时对幼儿的印象,了解同伴提名法中被忽视幼儿的基本行为特征。
四、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现状研究
幼儿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较为密切的亲子关系逐渐转化为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极其重要的就是同伴关系,因此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性交往中最主要的内容。幼儿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的平等互惠的关系有利于幼儿体验到协商、合作、谈判等良好行为,此外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获得有益的社交技能,使幼儿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给幼儿以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幼儿解决俄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安和压力。
笔者在常熟某幼儿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期间,对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9个被忽视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跟踪调查,以自然的方式观察他们在一日生活中所有活动的情况。观察到他们进行交往的事件一共有465个。其中大班被忽视幼儿杨杨、乐乐、小博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分别是11次、9次和14次,与教师交往的次数分别是15次、18次和13次;中班被忽视幼儿天天、明明和许许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分别是8次、11次和14次,与教师交往的次数分别是14次、17次和11次;小班被忽视幼儿楠楠、陈陈和宁宁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分别为10次、8次和7次,与教师交往的次数分别为12次、15次和11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9个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现状进行描述。
(一)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频次
笔者在观察9位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共记录92次与同伴交往的事件,127次与教师交往的事件以及246次无交往的事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f/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