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制度机会对流动人口公平感知的影响基于cgss2015流动人口数据研究【字数:8507】

2024-02-25 12: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流动人口公平感问题研究在我国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对CGSS2015数据的分析,首先利用PSM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证明流动人口在制度机会方面与非流动人口存在差距,再通过构建有序Probit模型证明制度机会对公平感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最后为提高流动人口公平感知提出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理论与文献回顾 2
(一) 理论框架 2
(二) 文献回顾 2
二、 数据与方法 3
(一) 数据来源 3
(二) 方法选择 3
(三)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
三、 实证结果 5
(一) 流动人口制度机会现状 6
(二) 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 6
四、 结论与建议 7
(一) 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7
(二) 完善社保制度 7
(三) 精简管理机构,做好全面统筹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制度机会对流动人口公平感知的影响
——基于CGSS2015流动人口数据研究
引言
引言
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与户籍制度的放开,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来到城市,流动人口问题逐步凸显。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在20112016年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在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更是达到了2.45亿。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公平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现有社会服务网络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之上,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的特点使其在享受相关服务时面临制度二元碎片化的问题,即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口按照不同的标准享受社会服务。虽然近年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有所上升,但上升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间有限;虽然地方已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规定,但仍然存在各地社会保障实验 “碎片化”的问题;国家虽然关注流动人口群体,但财政压力使地方政府更重视解决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使得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是否享有平等的就业权、是否能平等的参与社会保险,以及是否享受平等的社会救助服务等制度机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习主席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流动人口对日益显现和加剧的不公平的制度机会已表现出深深的不安和不满,自杀、罢工及群体性事件频发乃至迁移稳定性下降、社会融入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受到了不良影响。政策的指导以及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本文拟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PSM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证明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制度机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继而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制度机会与公平感知的关系,最后为提高流动人口公平感知提出政策建议。在实际应用方面,本课题旨在为流动人口相关研究以及政府制定相关社会服务政策提供数据依据和参考。
理论与文献回顾
理论框架
公平感是主观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核心议题,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分化与矛盾冲突在民众价值观上的反映,国外现有文献根据内容将公平感分为: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并将个体对社会公平程度的感知定义为社会公平感(perceived social justice)。
1967年,美国学者亚当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分配公平”,该理论提出:收入满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这一满意程度取决于一个社会比较过程。个体会将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分别与自己过去某一时段的劳动和报酬、他人同期付出的劳动与所得的报酬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若职工在分配上能够感受到公平,则其就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状态。随后,Thibaut和Walker于1975年提出“程序公平”的概念,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对过程进行控制,则不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否有利,分配公平感都会提高。到了1986年,Bies和Moag提出了“互动公平”,将关注重心转移到了人际互动方式上,研究在分配结果反馈执行后不同的人际互动。但在早年的公平理论中,其作用范围都只在组织中。最近的研究者对研究范围进行了改变,将公平从组织的情景中扩展至了社会的情景中,大大地扩充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胡小勇,2014)。有学者对社会公平进行解释,认为社会公平是处于各个阶层的个体,在分配过程互动等多方面的平等,并且受到包括当局和其他一切社会成员、一切公民的有尊严的对待的一种真实的或理想的状态。个体对这一切的感知与评判,构成了社会公平感(perceived social justice)。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以 “应有的社会状况”为标准,对社会 “公平与否”做出自己的判断(张媛,2009; Jost&Kay,2010),众多个体的公平感一齐构成了社会公平与否的判断。(杨宜音,王俊秀,2013,张媛,2009; Jost & Kay, 2010)。
通过现有文献总结我们发现,现有公平理论的研究范围重点聚焦社会公平领域,缺少对某一群体的在公平感方面的具体研究。因此,结合本文研究内容,接下来将重点对流动人口机会公平,即对流动人口制度机会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
(二)文献回顾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