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户籍大居住压力和留居意愿研究(附件)【字数:13738】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国内研究2
(二)国外研究2
二、研究过程3
(一)研究方法3
(二)研究设计3
(三)研究实施4
三、结果分析4
(一)就业压力4
(二)收支压力4
(三)住房压力4
(四)发展压力5
(五)总体居住压力感知5
(六)留居意愿5
四、模型建构5
(一)开放式编码5
(二)主轴式编码6
(三)选择式编码7
(四)模型阐述8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8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9
(一)研究结论9
(二)研究启示9
(三)研究局限和展望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访谈提纲12
南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居住压力和留居意愿研究
引言
引言
自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在过去的十九年间持续增长。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0年的95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735.8万人。这庞大群体所需的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诉求也随之递增。一、二线城市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和众多的发展机会吸引着大批高校毕业生。但是,对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于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心理上逐渐形成了对城市的归属感的外地户籍高校毕业生来说,现实的种种牵掣却影响他们在城市的长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外地户籍高校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对于外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在一、二线城市的生活居住压力有哪些?对其去留选择作用机制又是怎样?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在这个领域的绝大部分研究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中心。本文将国内学者们的主要领域概括如下:
1.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通过归纳提炼可以将数目繁多的解释总结成三种主流观点,分别是“总量论”、“结构论”以及“并存论”(高耀,2011)。具体而言,“总量论”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本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劳动力市场每年能够提供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远低于每年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汪丁丁,2006)。长此以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自然愈演愈烈且难以根治。“结构论”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本质是供需结构错位。由于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寻找工作需要时间导致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两种状态并存,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劳动岗位空缺和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并存所致(钱建国,宋朝阳,2006)。“并存论”则是将前两者的观点结合起来,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和供需结构错位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最终结构(姚裕群,2004)。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3.近年来学界对“蚁族”重点关注
自2009年起“蚁族”逐渐出现在学界的视野中。廉思(2009)首次将聚居在大城市边缘地带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形象概括为“蚁族”。韩晗(2010)随后给“蚁族”下了定义:大学毕业十年内,个人来自非省会和直辖市的贫困家庭,在一线城市从事合同、聘用职业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胡春明(2017)认为“蚁族”的产生是由高校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盲目扩招的高等教育以及“半成品”的高校输送模式三者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事实上,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有部分属于“蚁族”,他们踏入社会后不得不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学术界对“蚁族”状况的研究与本文的研究属于同一个范畴,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国外研究
从上述的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发现高校毕业生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总结出相关的理论。现有的研究表明,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大学毕业生失业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更加侧重从理论视角来解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以及对“蚁族”研究这三个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大多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对这一群体居住压力与留居意愿的具体关注却较少,这也是本研究想要涉及这方面的原因之一。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法,这种方法较为适合缺乏相关理论的领域。以现有文献资料来看,目前研究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居住压力与留居意愿相关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来探究外籍毕业大学生的居住压力及其对留居意愿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
该研究过程中选择使用滚雪球抽样。在南京地区选择一所的高校的3名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实施半结构化访谈,获取其相关资料分析后,初步确定20个样本以满足理论饱和准则,再随机选取5份预留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2.收集数据
本次研究的受访对象主要涵盖两大类。第一类是毕业5年内的留在南京发展的外地户籍高校毕业生。第二类是2019年南京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因为这两类群体有所差异,所以针对他们的访谈提纲也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居住压力,而后者侧重于留居意愿上。最终收集到20位南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268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