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网络慈善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字数:15301】

2024-02-25 12:5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模式大行其道,网络慈善也应运而生。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募捐与捐助,这使得慈善行为的实现更加便捷、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加迅速。网络慈善这一新生事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学者和公众的重视。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有关网络慈善监管的法律法规,但仍待继续完善;学界也对此持积极态度;公众则对网络慈善行为的看法较为复杂。本文基于在南京地区的访谈结果,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公众参与网络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就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文献回顾 2
(一)国内研究综述 2
1.运营方式不合理 2
2.法律缺位 3
3.公信力欠缺 3
(二)国外研究综述 4
1.募捐行为研究 4
2.捐赠行为研究 4
二、研究方法与访谈过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受访者基本信息 5
三、编码与建立模型 6
(一)编码 6
1.开放性编码 6
2.主轴性编码 8
3.选择性编码 9
(二)建立模型 9
四、模型分析与整理 10
(一)个人因素 10
(二)机构(平台)因素 10
(三)社会因素 11
五、结论与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附录......................................................................................................................................................14
网络慈善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以南京为例
引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这使得人民有富余的资金对需要帮助的人予以支持。同时,人口素质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的慈善事业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慈善事业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联结我们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关键媒介。“互联网+”模式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全面铺开,慈善事业亦在此之列。自此,网络慈善模式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组织了以“市民与慈善”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其参与人数达上万人次,结果显示:除主流募捐渠道外,有14.8%的受访者愿意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捐款;6.4%的受访者选择使用网银汇款的方式;5.4%会直接在线下的慈善机构进行捐款;另有4.3%的受访者选择银行柜台转账或者使用ATM机转账,以手机作为终端的最新的慈善实现方法——短信和网银成为最受欢迎的慈善行为方式(张作为,2011)。随着网络慈善行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公众的慈善行为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这促使网络慈善组织的形成和壮大。网络慈善以新媒体作为主要的宣传途径,目前已经产生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网络慈善平台,主要以网页或手机APP的形式运营,其渠道、方式多元化的“微公益”的形态使“全民慈善”成为现实。
目前,几家主流的网络慈善平台有红十字会、支付宝、淘宝、网易等,通过捐赠步数、积攒能量等方式实现企业合作大额捐助。还有一些具备相关资质的小平台如轻松筹、水滴筹等,此类平台主打用户自行小额捐助。网络慈善平台以迅速、便捷、高效的方式联结捐助者与受助者,减少了传统慈善模式的诸多中间环节,及时传递信息并提供援助。网络慈善模式的巨大优势使其迅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成为慈善事业的宠儿,在2013年底,我国网络捐赠的整体规模超过5亿元;至2014年底累计超过了8亿元;到了2015年底,我国网络捐赠的规模突破15亿元大关,同时,参与网络捐赠的人达到1.8亿人次(徐家良,2017),网络慈善的整体规模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
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使网络慈善行为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求助信息真假难辨,骗捐诈捐现象频频出现,给募捐平台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信任危机。在网络慈善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一旦产生由于法律缺位导致的监管不力,监管不力催生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打击网络慈善行为积极性的恶性连锁反应,将会给网络慈善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目前,尽管大部分公众已经开始逐渐了解并接受网络慈善行为,但影响网络慈善行为的因素纷繁复杂,对网络慈善行为量化统计数据及宏观层面的相关分析研究成果众多,对公众个人参与网络慈善的影响因素关注度较弱。因此,本课题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地区抽取55位市民作为访谈对象,分别对其网络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以结构化访谈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使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尝试建立网络慈善影响因素模型,并尝试就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回顾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将网络慈善行为存在的问题,大致归结为三种——运营方式不合理、法律缺位及公信力欠缺。详述如下:
运营方式不合理
汪国华、张晓光(2014)将中国的网络慈善分类为三种——“网友自发型”、“企业倡导型”及“慈善组织主导型”,并对此“三种理想类型”展开了比较研究。其中,前两种为民间力量而第三种属于官方力量,即三方力量形成了两大具有交互关系的阵营,慈善组织应当“官办”还是“民办”成为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官办的民间慈善组织应运而生。顾名思义,官办的民间慈善组织,即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创议的、扎根于民间的慈善组织,通常是以基金会的形式存在。但邹世允、李忠勋(2012)指出,官办民间慈善组织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过高,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在极大程度上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来维持其生存;其次,官办的民间慈善组织其内部的管理体制存在僵化问题,负责人的任命及员工的聘用基本套用事业单位机制,效率较为低下;再次,其运作能力有限,导致其本身拥有的、丰富的慈善资源不能够及时高效地提供慈善服务。即我国目前的慈善行为还未能够在“官办”与“民办”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而网络慈善的运营模式要在这种形势下取得突破依然任重道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2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