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微博用户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歌案为例【字数:1415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2
(一)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相关研究2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3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3
(四)相关研究评述4
二、研究设计4
(一)互动仪式链框架4
(二)变量设计5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5
三、网络群体事件中微博用户的参与行为现状6
四、互动仪式链和参与行为的因子分析7
(一)互动仪式链的因子分析7
(二)参与行为的因子分析8
五、互动仪式链对参与行为的影响9
(一)回归模型建立9
(二)具体结果分析9
六、结论与思考12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12
(二)思考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微博用户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歌案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媒体报道的不断涌现,我国民众越来越有意识性、目的性地扩大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注意。日本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就此引发“113留日女生遇害案”(简称“江歌案)。由于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群体事件”的有关讨论也迅速升温。网民群体的扩大,使得他们逐渐通过互联网平台掌握网民话语权,网络群体事件也就成为了公民通过便捷的互联网发表观点意见的一种体现方式。江歌案在网络上被曝光后,立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刻引来网民们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当微博成为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后,网民在微博场域里群体性事件的参与和讨论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活跃度和生命力。因此,有关江歌案的发酵和争议在微博平台上的话题热度和讨论度非常高。此外,大学生自身便是网络互动性和网络话语意识极强的群体,因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极易在全校乃至全国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因此,以江歌案为例,从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角度来探讨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上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行为表现如何?互动仪式链中各个环节对他们的参与行为有哪些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又能够为我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供哪些思路和建议?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展开了深入考察与分析。
一、研究综述
(一)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相关研究
柯林斯早在已有的集体心理学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理论,它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共同关注,也就是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和强烈的情感连结带动——身体的协同、能够刺激参与者的神经系统,紧接着导致他们形成与共同的认知模式有关的作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同时也为所有的行为参与者带来情感能量,让他们能够有自信、热情和夙愿去参与和主导他们在道德标准上认同允许的行为活动[1]。
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时代,还是电子邮件和网络论坛作为网络交往的主要工具,现代的社会性媒体还没有面世。而使用这样的传统工具,人们难以产生和现实互动相类似的互为主体性的感受和情感能量。但柯林斯已经充满预见性地提出一旦互联网中的互动具备了共同的关注点、强烈的情感能量,并且能够产生共同符号物的时候,互动仪式链就有了实际运转的可能。
眼下,新兴的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人们的交往互动方式产生转变。社交媒体不仅有在线交流的功能,还提供了使用者能够依据自己的感情、爱好和需求来自由组成特定的组织的自由网络空间[2]。如今,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记录日常活动、表达个人感情的平台,是现代人用来承载和发泄情感能量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蕴含的强大的情感能量和迅速创造符号资本的可能性,符合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素。这一现象引起了当今社会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就此在近年来展开了一些研究。
陈静茜使用拟剧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主我与客我等社会学理论,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微博用户的使用行为和生活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3]。刘研分别从两方面展开分析:微观上分析了游戏元素的成型基础和呈现方式,宏观上提出了互动仪式的构成方法和影响,深入探讨了互动仪式和游戏情感传播之间的关系 [4]。周瑞将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到了弹幕视频上来,对弹幕交流的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具体分析[5]。而韩璐以微博和微信为例,阐明了移动社交媒体所组成的互动仪式各个要素,指出“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是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媒体的本质上的成因[6]。这些研究都把互动仪式链理论和当前新兴流行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相结合,详细阐述了这些事物兴起的动力机制。
微博逐渐兴起,它作为一种社会性媒体,能够将场域里分散的个体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里相互连接起来,让群体的在场感和互相关注变得十分容易。微博用户的关注、转发、评论等操作行为,让网络群体性事件具备了互动仪式的所有要素:在场的感觉、共同的关注点、共享的情感状态、有节奏连带的活动,这一现象对本研究的展开有重要的启发。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1.网络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研究
眼下,学术界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他们主要着眼于对外在环境大框架的考察。罗成琳、李向阳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当前情况进行了探讨,把社会上突发性群体事件里的一部分经典例子做出了归总,并通过对突发性的群体事件变化的影响原因的探讨,他指出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是最为重要的成因[7]。除此之外,朱志刚、李腊生也分析展现了当前社会上群体事件发生次数愈发增多、影响规模愈发增大的现状,群体事件的发生提高了社会风险,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并且指出,社会成因、经济成因和群体自身的成因是群体事件发生的关键[8]。然而一旦话题事件散播在网络上,便会随着媒体信息的频繁发布和网民们的自由言论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热点。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59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