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双薪家庭儿童抚育中父职角色探析【字数:19354】

2024-02-25 15:5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我国的传统家庭中,父职基本上仅仅包括赚钱养家的工具型角色,母亲几乎承担了所有的育儿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流动性的加快和性别观念的急剧变迁,女性开始广泛而深度地参与到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为数甚多的双薪家庭,在双薪家庭中母职弱化的同时,父职的内涵也会随之发生变迁,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工具型和情感型两类。笔者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到翔实的定性资料,归纳出三种父职现状类型工具型主导、过渡型、工具型和情感型协调均衡型。双薪家庭儿童抚育中父职角色现状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父亲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母职弱化造成儿童抚育供给不足和新型父职的社会支持日益强化。传统父职不会很快从家庭生活中退场,新型父职正在迅速成长,代表了未来家庭儿童抚育伦理和实践的发展方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文献述评2
(一)“父职”是如何被构建的2
1.“父职”概念的提出 2
2.父职的构建3
(二)从“父职”到“新型父职”3
1.传统父职3
2.新型父职4
(三)研究述评5
二、研究设计5
(一)相关概念界定5
1.双薪家庭5
2.儿童5
3.父职角色5
(二)研究方法5
1.资料收集方法5
2.资料编码和分析方法6
(三)访谈对象概况6
三、父职角色的发展现状6
(一)工具型主导7
(二)过渡型8
(三)工具型与情感型协调均衡型9
四、双薪家庭儿童抚育中父职角色形成的原因探究10
(一)父亲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10
(二)母职弱化导致儿童抚育供给不足11
(三)新型父职的社会支持日益强化12
五、总结与讨论12
(一)总结12
(二)讨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3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6<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双薪家庭儿童抚育中父职角色探析
引言
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中,丈夫负责在外工作赚钱养家,母亲负责在家料理家务、照顾儿童,这是家庭分工的一般模式。“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男主外,女主内’是全社会的共识,是否做家务与抚育孩子并不是衡量男性价值的重要指标。社会文化对于男性的要求是一个好的food provider。”[1]在此种性别分工模式下,女性的活动范围则被紧紧地束缚在家庭内部,“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等流传甚广甚久的谚语便是对女性地位的侧面描写与形象反映,女性的人生使命是再清楚不过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基本不具有接受正规书院教育的机会,她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围绕成为一名合格家庭主妇的要求而展开的,洗衣做饭、织布缝衣等。待到成年嫁人以后,女性的角色是较为单调的:为人妻,要勤俭持家、把诸般琐碎家务料理地井井有条;为人母,要善良敦厚、知书达理,含辛茹苦养儿育女;为人儿媳,要谦谨恭让、侍奉公婆。这若干种角色都是在家庭这个场域中展开的,家庭为妇女的活动划出了一条无形但严格的界限。社会对妇女的道德要求很高,这几种角色之中无论哪一种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与期待,妇女都会招来舆论的指责。本文聚焦于妇女为人母这一角色,探讨这一角色的古今流变与内在机理。
由于传统社会里,女性只能在家庭场域中活动,其所有家务劳动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必须无条件履行的义务,故而女性的家务劳动是无报酬的,女性没有经济收入,便造成了对于男性的依赖与从属,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地位格局。东方世界的乡土中国是一个“父权制社会”,这样的社会重视群体而忽视个体,重视男性而无视女性,女性处于一种从属于男性的状态,而很少被赋予发出声音的权力[2]。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不费多少代价地结束婚姻关系(即所谓“休妻”),女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却只能默默忍受家庭生活中重重痛苦。男尊女卑的地位对比在育儿方面的具体体现便是:育儿职责几乎由妇女独力承担,而男性则可以诸般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忙碌于功名事业、赚钱养家难以脱身等等)逃避育儿职责,造成了“对子女的日常照顾母职化, 父亲则制度性地缺席”[3]。我们需要注意到:育儿过程中的母职化、父亲缺席是基于不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的。那我们会不禁发问:新中国建立、近代史结束、现代史开端,具有现代性取向的新生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废除一切封建糟粕,提倡开明进步的价值观,其中当然包括男女关系的新定义与新定位:男女平等、彻底否定性别歧视、承认男女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在集体化时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女性在国家政权的动员下,开始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化劳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文化大革命发动以后,毛泽东提倡:“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4]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引入市场经济,国家提倡“勤劳致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理性开始主导社会成员的思考方式,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各种思潮碰撞交融,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开始在市场力量的冲击下逐渐消解淡化。为了在就业市场中争取优势地位,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提高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她们也更深度地参与了劳动就业,近些年来产生的职场“女强人”可为佐证。那么在此种新情况下,女性照顾儿童的时间精力必然缩水,母职弱化的当下,父职如何变化、父职有无增强便成为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课题。
文献述评
(一)“父职”是如何被构建的
1.“父职”概念的提出
2.父职的构建
粗略来讲,欧美父职的构建分为三种路径,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自由主义,和以德国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在影响父职构建的社会因素中,社会政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称为“父职的社会政治学”。[7]由于瑞典和美国相关社会政策对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和对亲密关系/家庭形式的理解非常不同,从而使瑞典和美国分别属于社会民主主义路线和市场自由主义路线。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体制强调通过提供综合性的、普遍的福利,将个体从对市场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这种福利理念所倡导的是人人都成为平等的公民。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政策注重通过社会服务和转移支付等非市场机制来追求更大范围内的平等,支持和满足每一个父亲在经济上抚养子女的权利和需求;瑞典对亲密关系和家庭形式持开放态度,强调离婚是人的权利,对各种亲密关系平等对待。在孩子抚养权上,瑞典1987年颁布的《同居者法案》和《同性恋同居法案》、1994年颁布的《伴侣登记法案》、2009年颁布的《家庭法》等法律,明文规定不论是同居还是注册结婚,不论伴侣关系是同性间的还是异性间的、不论孩子是亲生还是收养,在抚育孩子方面均享有同样的权利。如,瑞典育儿假津贴政策明确指出,这一津贴适用于孩子的父/母,或任何登记的法定监护人,或下列与孩子父/母同住的人士,从而使得各种亲密伴侣关系中的男性可以平等享有父职权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自由主义的福利体制认为,市场可以解放个人,使个人有能力实现从前被社会等级所限制的潜能。市场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倾向于鼓励个人通过增强自己的市场交易能力来应对社会风险。在亲密关系和家庭形式方面,美国主流社会呈保守色彩,认为异性恋婚姻第一和核心家庭优先,并认为保持婚姻是抚养儿童的最有效方式。对于增高的离婚率,美国的一个主流观点认为这会造成家庭危机,所以希望通过促进婚姻存续来促进儿童福利,这一观点不但忽视了婚姻家庭内存在的大量紧张、矛盾、控制、剥削和暴力,而且实际上视离婚为异常、社会问题和社会失范。[8]美国式的父职构建路径强调父亲在市场中用劳动力来换取经济收入以承担起养育儿童的责任,而核心家庭的稳固则可以为在外打拼的父亲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由于瑞典、美国对社会福利的根本目标和亲密关系/家庭形式理解上的不同造成了两国构建新型父职的根本分野,形成了适合各自特殊国情、具有本国特色和典型意义的父职构建路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