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对19832019年春晚小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字数:19536】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综述 2
(一)国外女性形象的概述 2
(二)国内女性形象的概述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三、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 6
(一)19831992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女性形象 6(二)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发展下的女性形象 9
(三)2002年至今市场经济国际化发展时代的女性形象11
(四)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特点13
四、女性形象的建构机制 14
(一)男权主导体制下的形象建构 14
(二)国家主流意志下的形象建构15
(三)女性主义发展中的形象建构15
五、结论与讨论16(一)春晚小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与建构机制16
(二)春晚小品女性形象建构的反思与讨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对19832019年春晚小品中女性角色的研究
引言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通过电视媒介打造了一场全新的文化盛宴——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型文化活动在娱乐匮乏的当时,迅速获得了庞大的收视群体。在之后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视媒介的普及,春晚改变了传统的新春庆祝方式,其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春节的“新民俗”。每年春节前后,总会在社会是上掀起一场“全民狂欢”式的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论,尽管网络时代下新媒介的发展使得春晚的影响有所减弱,也常常成为人们吐槽的焦点,但春晚情怀和观众群体仍在,成为中国主流媒体文化的一道独特景观。
被称为“微型电视剧”的小品一直都是春晚舞台上的主角,节目数量也是有增无减,作为一种语言类节目,它可以用浓缩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现实问题,即具有娱乐性又能彰显春晚的文化精髓。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主流话语的全面介入,春晚又逐渐成为国家主流意志对国民的身份召唤,尤其是春晚小品已经与国家主流话语同在,成为国家主流女性形象的重要媒介建构者,[1]构建出很多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伴随着三十多年的社会变迁,小品中的女性形象也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对小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就是几十年一部女性形象的变迁史,既能反映出女性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又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本文通过对1983年至2019年37届春晚中含有女性形象的小品进行内容分析,结合社会建构理论及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下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历史变迁,解读女性形象背后的建构机制,更加具体微观地补充了女性研究领域。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女性形象的概述
1.女性形象的理论研究
(1)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指出性别形象不是天生的,而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与习惯信仰以及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话语等影响所建构起来的,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塑性,两性不同的性别形象主要是受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建构的社会性别气质也不同。[2]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男女两性平等,必须打破历史传统中以男性为中心的二元对立性别思维模式,积极认可女性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反对性别气质本质论中维护男权体制的价值观念,反对性别不平等,反对女性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附于男人,学者们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等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社会体系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与其相对应的女性形象,指出女性边缘化、他者化的地位不是由生理原因决定的,而是社会不断建构的结果。[3]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指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4]。社会建构理论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性别对立的思维模式,为追求男女的平等和女性形象的建构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野。
随着女性主义浪潮的发展,建构理论汲取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张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媒介或者实施工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话语的规范和支配;[5]它通过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宗教、家庭、文化、政治等形式起作用。[6]于是学者们开始和福柯等学说中的有益成分,开始反思话语权力对性别形象的建构,认为要想建立女性真正的主体地位,她们就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女性自己的话语,掌握女性主体话语权才能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7]
社会性别理论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由生物学所描述的东西:如人体、荷尔蒙和生理学等,而社会性别是一种获得的地位,这一地位是通过心理、文化和社会手段构建的,是一种文化构成物,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发展而成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角色、行为、思想和感情特征方面的差别。[8]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划分最早要追溯到生物学者安奥克利身上,他通过研究两性人的心理实验发现:出生时的男女性别符号与个体自己认定的性别并不符合,因此社会性别并非生物学性别的直接产物,而是社会建构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9]《性别的辩证法》的作者费尔斯通则指出社会性别的影响力,他认为男性主导体制的形成的一大元凶就是男性的社会性别优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占支配地位,[10]正如德尔菲和莱昂纳德所讲的:“男人”和“女人”并不是两个在某一时刻进入等级关系的特定的自然群体,“男人”主导着“女人”才是区分两个社会群体的关键。[11]
2.女性形象的实证研究
早在柏拉图时期,关于两性的哲学思想就开始强调理性是男性独有的优势,男人在公共领域和政治统治中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女性拥有的感性思维则处在劣势,只能在家庭领域与私人领域中显现出来,因此将两性置于女主与仆、优与劣、自然和社会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中,使得男女地位不对等,变成了一种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的等级关系。男性被置于积极主动占支配的地位,女性则处于一种消极被动受控制的地位。[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0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