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定所流动人口的居住困境【字数:12219】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相关研究综述 2
(一)流动人口居住相关理论 2
1.刘易斯二元结构人口迁移理论 2
2.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理论 2
3.居住权 2
(二)流动人口居住状况 2
二、研究设计 3
(一)相关概念界定 3
(二)研究方法 3
(三)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3
三、流动人口居住状况及困境表现 4
(一)居住状况 4
1.居住地的选择 4
2.居住环境 5
3.居住条件 5
(二)居住困境的表现 6
1.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居住隔离问题 6
2.居住的稳定性 6
3.安全问题 7
4.教育问题 7
四、流动人口居住困境的成因 8
(一)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不佳 8
(二)相应制度的缺乏与城市住房供应体系的缺位 8
五、结语 9
致 谢 9
参考文献 11
“居无定所”:流动人口居住困境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域尤其是大中城市就业机遇的增加和丰厚收入所产生的庞大吸引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城市来探寻就业机会,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出现了成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而在城市中的居住问题则是这类流动人口最先遇到的也是最为现实的问题之一。目前,流动人口大部分居住在空间既小,环境又差的城乡结合部或者是城中村中。在外来人口所集中的大城市,打工者们大都一起挤在狭小的房屋或是简易的屋棚中,还有许多直接居住在本不属于居住场所的车站、天桥等地方。这些场所住宿条件极差,不论是水电还是其他生活必需品都很匮乏,卫生条件更是恶劣。从国际经验来看,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和许多社会问题存在这紧密联系。因此,研究并探求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困境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流动人口居住相关理论
1.刘易斯二元结构人口迁移理论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流动人口二元经济模型,主要描述的是在欠发达国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由农业部门逐步向现代工业部门进行流动的模型[1],这是在他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2]。他认为, 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存在两种不同材料生产部门的“双重结构”,即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不断流入城市工业。工作收入限制的差异就是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二元结构”所导致的,通过高劳动生产率和地支付工资之间的差额来使得工业部门来获得巨大利润,在这种形式下不断发展的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从农业领域转移出的劳动力[3]。
2.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理论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理论[1],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失业模型》中提出这个理论的。因为在阐述城市失业和人口的流动方面已有的理论面临到了困难,托达罗理论应运而生。此理论通过对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一动态过程和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政策进行了分析。托达罗理论的具体思想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对收入估计的差别是推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首要动力,这里强调了是对未来收入的预估,并不是城市和农村现在实际收入的差距。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推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和农村预估收入的差距[4]。
3.居住权
居住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拥有生存条件的一项权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权。国家有提升社会中处于弱势一方群体居住环境和条件的责任,为社会中公民的居住权提供保障更是责无旁贷的[5]。
居住这项权利在民权制度中的地位比一般权利要高,因为它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在我国的宪法和现行法律当中,对居住权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强行拆迁土地和拆除公民家园的情况。这更是反映出社会中弱势群体缺少法律上的保护,因此必须加快确立公民居住权在宪法中的地位 [6]。
(二)流动人口居住状况
1、住房拥有状况: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住房主要是租住私人房,进城务工人员都是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和在外集中租房这两种选择。2006年,全国有一多半的农民工是自己租房,三成是居住在工作地点提供的宿舍,还有百分之五是通过投靠亲友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以大连市为例,进城务工人员有超过一半居住在出租房中,三分之一的人是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中,只有不到极少数人在大连自己购置了住所。[7]多数研究表明,进城务工人员哪怕在工作地居住了多年,也很少有人能有一套属于自身的住所。这反映出流动人口住房的稳定性较差。这基本上表明,进入和离开的人数增加,流离失所者的拥有程度继续增加。但是,流动人口往往都不符合享受经济适用房或者是获得公租房的条件。在不少城市,如果想申请经济适用房的话必须要在城市登记,即经济适用房主要面向当地居民,这导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移民比例下降[8]。
2.住房质量方面: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的流动是根据他们自身的想要谋求的经济利益来决定的,他们的住房选择价格倾向性十分强烈,选择价格低的住所,价格也决定了居住条件的不足,居屋面积狭小,在北京,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9];上海的城中村中,有接近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在不到6平方米的地方[10]。居住条件差,住所缺少各种生活必需的设施。例如在贵州有一半多的务工人员住房内没有厕所[11];上海的城中村中,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住所没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10]。
3.住房压力方面: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是因为经济目标而进行流动,他们的边际储蓄通常更大。他们更愿意出去赚钱并保留它。他们花费尽可能少,尤其是花钱购买住房和儿童教育。因此,流动人口通常选择相对较低价格的房屋来进行居住。虽然劳动安全和其他制度不断改善,但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家,移民的住房比例仍然很低,这表明流动人口主要是非正规就业,对流动人口的认识不强。使用雇主或雇主提供的适当住房基金的能力将部分地导致流动人口的住房压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0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