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旅行中的丝巾照中老年女性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像与认同【字数:13647】

2024-02-25 15: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研究以中老年女性旅行中的丝巾照为切入点,通过对网络热搜图中中老年女性“丝巾照”的拍照地点、人物数量、衣着打扮、动作神态等的影像特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中老年女性热衷丝巾照原因的分析,对中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展开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从他者视角来看,对中老年女性“丝巾照”跟风调侃与污名化行为并存。从我者视角来看,中老年女性“丝巾照”与其生命历程息息相关,在生命历程晚期社会关系割裂的中老年女性亟需像“丝巾照”这样的群体生活方式帮助她们重塑社会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研究综述 3
(一)国外研究状况 3
(二)国内研究概况 4
(三)文献述评 5
二、研究设计 6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6
(二)研究方法 6
三、媒介热议:丝巾照的标签化 7
(一)丝巾照的影像与特点 7
(二)丝巾照引发的热议 8
四、自我发声:新生活的风向标 8
(一)追忆豆蔻年华 8
(二)缔造社交名片 9
(三)角色认同建构 10
五、结论与思考 11
(一)生命历程的回溯 11
(二)性别角色的苏醒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旅行中的“丝巾照”
——中老年女性群体生活方式的影像与认同
引言
2017年以来,“大妈丝巾照”即中老年女性在旅游中带着好几条色彩不同的丝巾拍照,俨然成为了网络热议话题。80、90后们纷纷跟帖表示,自己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们不仅喜欢披着多彩的丝巾拍照,还要让丝巾迎风飘扬,像是晚开的“青春的花朵”。网络上关于中老年女性丝巾照现象的调侃层出不穷,不仅有新闻稿件、百度贴吧,微信公众号、谈到这一想象,热心网友们还为这一现象在微博上建起了超级话题,阅读、发帖量颇高。以往被忽略的中老年女性当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联系到此前引起热议的中老年女性广场舞现象,不难发现中老年女性群体生活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并引起了社会热议。那么,中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国老年女性群体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变化,如何从其文化主位对此变化加以理解?本研究期望籍“大妈丝巾照”这一新兴热点现象,对社会变迁下中老年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内在逻辑加以梳理。
一、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1.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中老年女性
19世纪60年代起,生命历程研究开始复兴。这是一种在长时间的生命过程中理解个人所经历的生命事件的理论视角。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生命历程研究具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注重变化和过程,在以生命过程视角研究生命和家庭时,眼光是动态而非静止的。二是认为个体间发展的差异体现在过程和结构方面。三是强调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时间背景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代际时间、社会历史时间和个体发育时间。四是强调在理解个体发展和个体生命的过程中社会背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个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人的积极行动会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造成影响;社会背景也会依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对个人发展造成影响;在发展的两个层面——微观和宏观之间强调相互作用;最后,它对于社会环境不断变动下的不连续影响具有一定的认识。[1]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历程的演进在不断地分化与积累。对于个体之间的分化来说,累积因素的先后顺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年人的分化通常更加明显,通常意义上来说是因为他们经历的生命时间较长;同时他们的生命历程进入末期,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增强了老年人生命历程累积性的结构性特征。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种以建构形式呈现的结构化过程是特定时间点的社会历史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之间互相建构、互相影响的结果。[2]
对于面向当代中国的中老年女性的研究来说,从生命历程视角切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是一批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中最为剧烈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中老年女性,在今天我们可以试着用“广场舞大妈”这样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一批特定人群。“广场舞大妈”的准确年龄标准很难界定,但按照我国女性法定的55周岁退休年龄进行反推,同时考虑到这些中老年女性的家庭生活和职业境遇的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进入职场的城市女性应当是“广场舞大妈”的重要组成。也就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场舞大妈”就基本已经完成了学校教育,开始进入职业生涯,并在将近35年后、广场舞兴起的今天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处于职业生涯晚期。在生命历程的视角下,以时代跨度的角度来说,“广场舞大妈”的职业生涯正是中国当代剧烈变革和转型的缩影。[3]
青年女性代群力图获取女性气质的积极追求,中年女性代群试图寻找归属感的不懈尝试,老年女性代群尝试再次确立主体价值的自我努力,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活动无不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历史建构,蕴含着社会观念的历史变迁。[4]解读中老年女性当今生活方式,可将中老年女性的生命历程作为重要切入点,以代际时间、社会历史时间、个体发育时间和社会背景作为多因素变量展开研究。
2.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中老年女性
受积极心理学运动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掀起了一股积极老龄化的风潮。[5]在文件《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世界卫生组织把“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保障”、“健康”、“参与”。不同于“健康老龄化”强调老年人在身心智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更加注重老年人面对老年生活的积极性,并对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持鼓励态度。[6]
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并对“积极老龄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大会强调老年人应当被视作积极力量参与社会发展,而不应被视作社会发展的负担。由世界卫生组织的态度可见,“积极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议题。[7]国际社会一方面呼吁家庭的赡养,倡导居家养老模式;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动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从“积极老龄化”的原则出发制定养老政策和计划,从“参与”、“健康”、“保障”三个方面对老年人进行促进,以应对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老龄化挑战。[8]
积极老龄化把老年人口视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并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对中老年女性集体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意义进行探讨,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支持性环境,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得老年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同时,也对改善年龄歧视与性别歧视的现状,消除针对老年人的身心暴力行为有着积极意义。在积极老龄化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也会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自身能力与社会条件有所改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