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大考公行为的原因研究【字数:11409】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文献综述 3
(一)国外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综述 3
(二)国内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综述 3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研究方法 4
三、大学生“考公行为”的现状 5
(一)对公务员职业及待遇的认识 5
(二)选择考公的目的多种多样 6
(三)重复报考与弃考并存 6
(四)随大流选择考公 6
四、大学生“考公行为”的成因 7
(一)生存理性选择层面原因 7
(二)经济理性选择层面原因 7
(三)社会理性选择的原因 8
(四)行动者个人非理性选择层面原因 9
五、结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考公”行为的原因研究
引言
根据考试吧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我国公务员招录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报考且通过审核人数快速增长。2007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为7572人,而到了2017年则增长到19538人,十年中增长了2.6倍,而这十年中的报考人数从2007年的18.2万人激增到2017年的152万人。另外,从参与考试与录取比例上说,2007年的录取比例为15:1,但是到了2017年则增长到51:1。连年激增的报考人数以及越来越悬殊的录取比例,都凸显出当前我国大学生考公现象之热、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竞争之激烈。与此同时,有一些岗位则无人问津,而这些岗位之所以无人问津则是因为要求有两年或者五年基层工作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毕业生报考这些岗位和部门。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考公热,依然是目前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岗位之一,依然是社会最热点的职位。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一直处于较快增长的态势, 而大学生就业率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公务员成为职业选择的热门首选,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工作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每个人都有其选择职业的自由,每个职业也都值得尊重。但当前,不少年轻大学生挤破头去考公务员,励志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争抢“铁饭碗”、“金饭碗”,报考人数之多已使“公考热”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媒体称这些群体为“考碗族”。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究竟是历史重演还是时代进步,究竟是大学生盲目从众还是理性选择?这些问题的产生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文献综述
国外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综述
在国外,有关公务员方面的研究更多与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关,由于它本身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因此,以下着重对职业选择与发展进行综述。
(1)有关职业选择的研究
围绕职业选择,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Parsons(1909)提出“三步范式”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认识、工作认识以及自我与工作认识之间匹配度是职业选择的三要素。Holland[29](1959)提出职业选择理论,指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Rosenboom[31](1990)认为在职业选择中员工的职业发展的差异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差异造成的,更主要的是领导所提供的发展机会的差异,使得个人工作技能和知识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2)有关职业发展的研究
国内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由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这一现象变成了一种社会热点现象,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大量关于公务员报考热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因此,国内综述主要围绕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
(1)对大学生“考公热”的本质的研究
首先在对现象剖析思考上,贾志欣,郭旗,金勇[19]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考公热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建设祖国的热情,但是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以及社会运行机制不协调问题。他们建议学校、政府以及社会需要共同协作,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健康职业发展铺路。刘云[20]认为近些年来,由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的热度越发升温,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激烈,但是他认为大学生热衷于公务员的现状并不代表社会的健康与进步。宋慧杰认为公务员报考规模的增长过快首先会带来政府管理费用的膨胀、交易费用的上升。参加考试的人增多,政府为此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然随之增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加大。其次,有可能会使社会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官本位”观念死灰复燃。再次,公务员热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人才配置畸形。耿丽萍[23]认为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现象令人担忧、引人深思,我们应冷静地分析、探索这一现象隐含的社会症结以及产生的现实。赵永艳[8]对现在大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热”的现象进行分析中得出,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行为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是择业过程中的一种非理性的表现,这种非理性的行为给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对大学生“考公热”的原因的研究
李潇潇[1]通过对16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公考情况进行访谈, 运用功能理论分析热衷于“公考”现象的正负功能,探求该现象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运用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热衷“公考”背后的主要原因,将原因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三个层次,尤其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王世斌发现选择是个人的行为,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不得忽视,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热衷“公考”的结果,其原因看似都跟考生个人情况和公务员本身的优势有关,分别是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为了满足其自身的内心需求,增长求职技能;考公务员的成本低,收益大;工作收益稳定,保障制度完善。考公务员本身是在经过生存、经济、社会选择之后大学生做出的理性选择,当然研究中也发现有同学存在盲目跟风考公务员的现象的非理性表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1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