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美的迷思女大为何整容?【字数:16897】

2024-02-25 15:5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研究聚焦女大学生的整容现象及其原因,以参与过整容活动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了解该群体的整容行为选择及其背后审美观念的形成。根据整容发生的不同阶段,本研究分别访谈了在大学准备期、大学适应期和大学结束期进行整容的三类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整容主要受其审美观念的支配,而审美观念不仅是大众传媒、商业广告、大众舆论和社会文化等社会结构性的建构,也是个体化时代自我意识增强后的主动选择。研究指出,整容已不再完全由“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观念支配,它越来越多地彰显出年轻女大学生“女为己容”的心理动向。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文献回顾 2
(一)关于整容的研究范式 2
(二)关于整容的实证研究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
三、从心动到行动:女大学生的整容选择 5
(一)大学准备期的选择 5
(二)大学适应期的选择 6
(三)大学结束期的选择 7
四、从建构到认同:女大学生整容背后的审美观 7
(一)审美观的建构 8
(二)审美观的认同 10
五、总结与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美”的迷思:女大学生为何整容?
引言
据《2018年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统计,2018年中国正规医美市场的交易数额高达4953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7.57%;对消费者的统计显示,2018我国年约有2200万人参与医美消费,其中00后、95后开始组成规模庞大的整容大军。[1]整容手术逐渐从一种精英消费行为转变为大众消费方式,并呈现出女性化和年轻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大批女大学生参与整容的现象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女大学生在什么阶段进行整容?她们为何整容?其整容的标准和审美观念如何构建?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整容的理论范式
1.身体社会学视角
古典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期的社会学家受到笛卡尔“身心二元”理论的影响,认为心智是规定人之作为的社会存在,而忽视对身体的研究。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的兴起,身体才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以福柯为代表的理论学派认为,身体是被权力“干预、训练、控制”的;以布迪厄为代表的理论学派认为,身体是一种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在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同时又改造、创造着新世界,体现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身体社会学包含两种主要研究取向:其一,自然主义的身体观:认为自我和社会建立在生物性身体的基础上,突出生物性身体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如财富与权力的不平等是由人们的生物性身体所决定的。其二,建构主义的身体观:认为身体的意义与形成是被建构的。[2]特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身体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权利的规范和管教,身体始终处于待改造的状态。[3]现代社会对于身体的认知不断被舆论文化和道德规范塑造,身体处于被动接受社会建构的位置上。现代社会形成了一系列衡量美的量化指标,人们“鱼贯而入”地拥进整形医院,按照社会文化制定的“美的标准”对自我身体和容貌进行改造,以达到同质化的标准美。因此,整容是一种借助医疗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改造的行为。
2.消费社会学视角
鲍德里亚作为消费社会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在《消费社会》中写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符号消费,符号是界定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区隔。[4]消费文化渲染健康美丽的身体形态,通过大众传媒等“象征暴力”手段来统一社会对于美貌的差异性标准, 消解女性多样化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使之符合商业化的价值。[5]女性既是消费的主体,其身体也成为了无差别的消费的客体。大众传媒不断制造和复制“超真实”的完美身体形象,共同包装和建构“完美的”女性身体形象,并通过整形美容产业出售这种符号商品,因此整容活动因此可被视为消费社会将身体作为消费对象与消费符号的共同产物。
消费社会学家也将整容作为一种嵌入于社会结构的经济行动来解释。整容既嵌入于男权社会“女为悦己者容”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其作为一种消费行为也是社会阶层的体现。[6]因整容需要大量经济资本作为支撑,因此在朋辈群体中,整容也可以作为一种彰显社会地位的炫耀性财富。
3.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女性身体由社会建构而成,身体是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权力运转的最好载体。总结女性主义学者研究整容问题的成果,共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压迫模式。美国女性主义者纳奥米沃尔夫认为,男性社会的父权压迫和资本主义的强权控制迫使女性的行为以男性的行为取向为依据,它们共同构成了管辖女性行为的有效工具。[7]因此整容行为的内核就是性别本质主义。这种观点基于男尊女卑的性别结构,认为整容是现代女性对于传统父权制的屈服。同时,整容行为还体现了女性受自身观念的束缚。法国女权主义者波伏娃认为,社会对于女性的教育使以男性的审美标尺来衡量自己,并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变成迷人的客体,以此赢得男性的青睐和宠爱。
第二种观点是以凯西戴维斯[8]和黛布拉吉姆林[9]为代表的赋权模式,他们将整容行为视作在有限范围内女性对自身的能动性控。他们强调倾听整容手术的女性声音,将整容手术视为社会性别关系中女性自我赋权的反抗性举措。
(二)关于整容的实证研究
1.整容的主体
在我国,整容行为最初发端于亚文化群体,在向社会扩散的过程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10]206首先,在整容对象的性别特征上,女性整容者明显多于男性整容者,且选择整容手术的女性身份差异性和多元性不断丰富,她们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阶层,整容群体的“异质性”增强。[11]其次,有关整容对象年龄群体的研究显示,近年来整形人群的年龄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整形的年龄上界和下界不断刷新,大中学生成为选择整容手术的主力军。[12][13][14][15][16][17]学生群体特别是女大学生群体对于整容的接受度和需求度明显上升,她们受到既受到男权文化的浸泡、张扬自我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受到媒体对空洞外表的煽动,升学、毕业、求职等时间节点是学生群体整容的高峰期。[18]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