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养生的理想与实践基于的个案研究【字数:1308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文献述评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状况 2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研究方法 4
(三)资料的编码与整理 5
三、健康生活:青年养生的理想 5
四、言行不一:青年养生的实践 6
(一)营养计划与不规律饮食 6
(二)睡眠计划与不规律作息 7
五、权宜之计:青年养生的意义 7
(一)媒体建构的健康危机 7
(二)压力之下的健康焦虑 8
(三)商家裹挟的健康经济 9
六、总结与讨论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青年养生的理想与实践
——基于大学的个案研究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青年由于其自身创新性和冒险性的特点,站在了变革的最前端,他们是最容易接受和创造新兴生活方式的群体。2017年,就在社会大众还停留在青年作息无规律、生活不健康消极的刻板印象时,“保温杯+枸杞”的话题红爆网络,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关注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协同口碑网公布的《2018生活消费趋势报告》中提到,90后和95后对于养生相关的线上搜索量已经显著提升,其偏好度到后期甚至已经超过了90前的年龄人群。这样的数据表明养生已经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仅仅局限于中老年群体,它也成为了青年的新兴生活方式。那么青年为什么会选择养生?他们实际的行为选择又是怎样的?养生热潮的兴起反映了当下青年怎样的生活境遇?本研究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些问题加以探索,以期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对青年生活方式的转变有更深刻的认知,把握青年成长的新特征及新趋势。
一、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战结束以来,生活方式成为西方学者的热门话题。早期西方关于生活方式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以生活方式为指标区分阶级与社会地位,二是将对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变成对消费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了对生活方式类型的研究。即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后再做具体研究,出现了健康生活方式理论。
1.生活方式与阶级的理论研究
学术界最早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就起源于对阶级、社会地位的区分。早在1845—1846年马克斯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其中提到生活方式一般是有两种意义的:一是,生活方式是区分阶级的重要标志;二是,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把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的一项重要标志。同样,在韦伯的研究分析中,生活方式的主要观点是作为确认“地位群体”的一种方法。他指出,“阶级”是按照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产品生产与获得方式进行的分类,但是“地位群体”是按照产品的消费原则,也就是特有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的一种分类。[2]
2.生活方式与消费的理论研究
在之后的研究中,生活方式被直接转为消费方式来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凡勃伦,他从消费的角度探讨生活方式。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作为阶级地位与尊荣的社会标志来研究的,“有闲”标志着个人的成功,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人更看重奢侈性消费,以象征他们高人一等的财力地位,称为“炫耀性的消费”。当炫耀性的消费已经充斥了整个生活方式时,它就与有闲阶级合而为一。[3]此外,韦伯也同样从消费的角度提到生活方式。阶级是按照它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取的关系而划分的,而“地位群体”是按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的消费商品的规律划分的。[4]
3.健康生活方式理论
考克汉姆在前人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上,发表了一套健康生活方式理论。健康生活方式理论提到,1)阶级环境,2)年龄、性别、种族/民族,3)集体,4)生活条件构成了有可能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结构变量。具体而言,首先,社会结构变量是社会化和经验(日常活动获取的结果)的一种社会背景,同时它也影响到了个体的生活机会,其中生活机会代表结构;第二,社会化和经验为人们做出生活选择提供了机会;再次,布迪厄提出的“惯习”构成了生活选择与生活机会的互动联结创造的个体的行为本性;之后,行动本性创造了健康实践,健康实践可以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包括喝酒、抽烟、饮食、运动、就医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整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在“惯习”的指引下这些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在反馈过程会进行再生产、纠正或否定。[5]
(二)国内研究状况
本研究聚焦于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养生,即生活方式的研究。查阅国内文献发现,目前有关青年生活方式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前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存在大量的生活隐患;二是近几年部分学者发现青年开始关注自身健康,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故此处分别从青年生活方式的两个阶段及其转变原因进行梳理,以便比较不同时期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本研究对于青年养生的探讨更具整体性。
1.青年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56361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