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枣庄市为例

2021-05-19 13:1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依据枣庄市1996-2015年的统计数据,在系统梳理国家财政中关于支农支出和农民收入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庄市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收入的现状,并据此谈及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的经济模型的建立,笔者发现,枣庄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且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且即2008年后,其他因素对枣庄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基础上,改善支农支出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集聚功能,吸引市场资金投资农业,确定支农资金发放各步骤的监管责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实现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
1.研究背景 2
2.研究意义 2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2
1.研究目的 2
2.技术路线 2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3
(一)国内研究综述 3
1.实证角度 3
2.理论角度 4
(二)国外研究综述 4
(三)文献述评 5
三、模型介绍 5
(一)时间序列概述 5
(二)单位根检验 5
(三)协整回归 5
(四)协整检验 6
(五)长期均衡关系 6
四、研究地区概述 6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6
(二)枣庄市财政支农概况 6
(三)枣庄市农民收入变化特点 7
五、实证分析 8
(一)协整检验 8
(二)模型效果与经济意义 10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一)实证结论 10
(二)政策建议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影响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在中国,农村人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口占到总人口的50.32%,同时这一部分人群也是低收入人群,因此,要实现中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必须提高广大农民这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改变国内消费低迷的状况摆脱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充分发挥国内消费潜能,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的势头。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这无疑在提醒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即逐步从依靠外需转向内需。这其中最大的潜力还在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因此,农民增收问题成为了现阶段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
2.研究意义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从国际角度来讲,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数的1/5,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世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然而,中国农民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60%,所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首先要帮助农民群众实现致富。从国内角度来讲,在中央供给侧改革全面落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本文基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关系的探究能够将二者相关关系定量化,这对于针对性进行财政投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南接江苏,西靠安徽,拥有极为突出的区位优势。本文以枣庄市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他人研究的成果,探讨枣庄市财政支农支出之于农民收入影响的具体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善农民收入理论体系的完善,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解决,政策实效性和管理科学性的实践以及决策的可行性实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研究目的
探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本文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下文提到的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财政农业支出、财政林业支出和水利支出三方面构成,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条件和农村生产工具的升级,四项补贴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粮食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基于上述定性经济角度说明的基础上,本文拟建立符合本例的计量模型来论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技术路线
图 1 技术路线图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实证角度
罗东将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四项补贴、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这四个统计口径,同时以农民的收入为解释变量、四项支出为自变量建立了似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最高的是自变量为四项补贴,提出促进农民增收需在保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另外三项投入力度;[1]苏月霞则以财政林业投入、财政农业投入、水利及其他投入为分析对象,通过协整分析表明农民增收的显著性作用因素为加大财政农业投入;[2]刘耀森另选取了四项支出费用作为自变量,同样通过协整分析得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抑制作用;[3]杨建利、岳正华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集合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得出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能够促进农民增收但使用效率偏低的结论,并提出改变资金的使用结构和加强监管力度来保证资金的投入回报比;[4]孟志兴、孟会生将山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农民收入分别作为自变量和解释变量,构建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结论:要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地增加必须保证投入总量不断增加同时优化支农投入的结构,真正做到专款专用。[5]
2.理论角度
(1)从政府支出单角度分析
黄小舟、王红玲以财政对农村基本建设支出、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支出为分析对象,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分析得出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民增收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不利于农民增入;[6]刘玉川提出应将改变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结构,他认为为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应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着眼点;[7]王德祥等指出: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的支出比例仍需不断提高,同时建立健全地方财政体制并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以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8]蒋庆祥进行了对国外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分析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财政支农的方式: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在推进财政支出的同时大力鼓励农民借助市场力量进行生产,从而保障农业以良好的发展势头稳固发展;[9] 金人庆提出中央政府要加速对农民、农村投入的增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10]在新形势下,胡德仁等论证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是财政支农的最终目标,因此,总结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对性的解决措施,才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5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