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韩流青年亚文化粉丝团体的形成机制对superjunior粉丝团的研究

2021-05-19 14:0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在对“王冠-澈赫海站”参与观察、和对5位Super Junior粉丝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他们偶像崇拜的发展过程、以及粉丝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护做了分析。发现粉丝团的形成是借着粉丝个体对偶像的共同喜爱而成立,在之后粉丝团体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粉丝对所属粉丝团体的认同。为了增强自己粉丝团的影响力,每个粉丝团体会组织多种活动,但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各粉丝团体也会有冲突出现。本文希望通过对韩流亚文化中青年粉丝团体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为理解当代粉丝团体的出现与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希望为社会大众了解青年亚文化并引导粉丝团体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关于青年粉丝偶像崇拜的原因与特征的研究概况2
(二)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3
(三)国内关于粉丝团体的研究3
(四)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3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4
三、Super Junior粉丝团的形成与发展5
(一)粉丝团体的初步形成5
(二)粉丝团体间的差别分化7
四、粉丝团体形成机制的分析8
(一)成立初期的动力机制8
(二)发展和维护期的认同机制8
(三)群体间差别分化导致的竞争机制 9
五、总结与反思 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韩流亚文化中青年粉丝团体的形成机制
——对Super Junior粉丝团的研究
引言
偶像崇拜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行为,但是在中国“粉丝”作为一个正式团体进入人们的视线却是从2004年开始的“超女”“快男”的选秀比赛,这场比赛为中国的造星模式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2005年“超女”李宇春凭借近353万张短信选票登上冠军宝座的同时也宣告着一个以青年为主要力量的粉丝团体正式进入人们视线,以一个陌生却又坚实的姿态矗立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作为与我们文化背景相同的韩国却在很早就有了成熟的粉丝文化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而随着韩国造星模式的成熟,一股“韩流”迅速在中国发展起来,一部分以追逐“韩星”为主的粉丝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并且随着Kpop的发展,一轮新的“韩流”亚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其中庞大的粉丝团则是对这种偶像文化的需求与支持。
从韩流亚文化的主流化趋势来看,韩流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初始期(1997 ~2000年)、成长期(2000 ~ 2002年)、成熟期 (2003 ~2005年)和停滞期(2005~2008年),而到了2010年之后,随着韩国政府对KPop的大力推广,“新韩流”再次风靡中国。并且其传播内容也不仅仅局限在韩剧和流行音乐等,而是更加的大众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甚至有学者认为韩国政府是通过韩流文化在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1] 而越来越庞大的韩流粉丝团体对于韩流亚文化的主流化也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研究这样一个群体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目前国内外对于青年粉丝的调查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大多集中在粉丝群体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上。因此本次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以韩流亚文化中的粉丝团体为切入点,对粉丝团体的形成进行研究,以此来揭示粉丝团存在的意义与形成机制。让人们正确理解韩流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引导青年粉丝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粉丝团体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共同的偶像崇拜是粉丝团体形成的基础,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明显的心理特征,一方面青少年处在寻求自我认同的时期,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收到同辈群体的影响日渐增多,他们想要建立既属于自己又区别于被承认文化的一张亚文化,而这种亚文化又要顺从于同辈群体的文化要求,以免自己的亚文化与同学朋友的文化要求相背离。
(一)关于青年粉丝偶像崇拜的原因与特征的研究
从动力机制来看,虽然偶像崇拜自古就有,但是现如今的偶像崇拜好像被时代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学者余目认为现代社会鼓励人们张扬个性,但却没有给那些渴望张扬个性的青少年们更多的支持,使新生代青年人成为不同于父母那一辈人的缺乏信仰的无依无靠的精神漂泊者或者孤独者,因而在这种背景下演艺明星、粉丝文化、青春偶像等社会现象迅速成为青少年人群中的风潮。[2]郝玉璋和风笑天也通过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社会学分析指出,之所以产生偶像崇拜首先是为了寻找自我;其次是为了寻求一种遥远的亲密感,以补偿青少年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再次则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最后也有从众的心理导致。[3]
在年龄特征方面,目前国内有关偶像崇拜现状的研究,主要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少有以青年为研究主体的研究。据“粉丝网”统计,目前粉丝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至30岁之间。[4]按照青年的概念界定,在这个年龄段内,明显青少年成为了少数群体,而青年成为了主力军。[5]
在性别特征方面,香港学者岳晓东认为,从总的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对偶像产生迷恋,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性别选择上,男性偶像比女性偶像更加容易受到喜爱;在偶像类型选择上,女性更多的是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而男生则更多地倾向欣赏杰出人物偶像;在偶像的崇拜方式上,女生更容易被偶像的外貌、气质等人物特征所吸引,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而男生则比较注重偶像的事业、成就等特质特征,理性色彩较强烈。[6]
(二)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1.国内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学科化的翻译与归纳。如胡疆锋曾分别对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12]、阐释模式[13]和青年亚文化与反文化[14]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且简单的分析了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起因。他认为中国青年亚文化是始终在保持本真的特质和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地挣扎。其次国内也比较注重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和《同性恋亚文化》是其代表性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崔敏的《日本动漫传播和中国的动漫亚文化》[15]、雷冬文的《当代中囯黑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初探》[16]以及朱莱的《消费时代男女性别刻板印象的颠覆一一 “超女”、“好男”的亚文化反叛》[17]等,这些都对各个时期青年亚文化的某种现象进行了剖析,并进行了恰当的分析。同时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注重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杨聪就曾在《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一文中对网络给青年亚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做了分析[18];马中红也曾集中分析过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现象和其精神内涵,认为应该有更加多元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青年亚文化。[1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