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随礼规则重构的机制研究以某村为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研究综述2
(一)随礼的运行规则2
(二)相关研究评述3
二、研究设计4
(一)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4
(三)研究地点概况4
三、随礼规则重构的表现5
(一)毛王村随礼规则呈现5
(二)村庄随礼规则重构表现7
四、随礼规则重构的机制8
(一)乡土文化沉积8
(二)社会流动:新思想融入9
(三)国家介入:政策号召9
五、结语10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农村随礼规则重构的机制研究
——以山东某村为例
引言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尽管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弱化,但是人情往来仍然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在乡村社会中,人情往来是普遍现象。
近年来拜金主义盛行,乡土社会原子化程度提高,原本淳朴的乡土社会中简单的人情往来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大事小事都要办酒席随份子等人情异化的现象。随礼本身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情味,逐年攀升的礼金和越来越多的随礼事由逐渐成为农民的负担,农民既不情愿又无法逃避的参与越来越“鸡肋”的人情往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不断宣传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等会议精神,遏制农村大操大办、随礼攀比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推动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上成为各地农村乡村治理的主旋律。各地纷纷响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规范农村婚丧嫁娶操办标准的通知、办法,条款规定涉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限制宴请人数、控制酒席标准、规定礼金上限等具体方面,村庄内人情往来的随礼规则随之发生改变。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村庄内部约定俗成的人情往来的随礼规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重构的机制是什么?
一、研究综述
礼尚往来是人们日常生活维系关系的重要准则,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礼物经历了从实物、劳务等形式向礼金的转变趋势,货币化的随礼原来越具有普遍性,一系列实证经验表明,作为人情往来外在表现形式的随礼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格尔兹[1]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它将传承的观念表象于象征形式中,通过文化的符号体系人们得以相互沟通、绵延传承。随礼行为是我国“礼尚往来”思想的外在行为,人们通过赋予随礼行为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情感;人情异化后的随礼行为更是引起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关注,围绕随礼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 在中国人的人情往来中,总是遵循着某种规范,人们通过随礼行为维系关系的稳定,其运作规则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通过既有文献对随礼行为的运作规则进行梳理归纳。
(一)随礼规则
1.差序格局
费孝通[2]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个人作为人际交往圈的中心,其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推出去,越近波纹越大,越远波纹越小。人们利用差序格局衡量与他人关系的远近进而判断是否随礼发生人情关系,或用来计算随礼数目的多少。“差序格局”是人们自我认同的社会交往规范,在这个社会交往的规范中,人情交往具有维系熟人社会关系稳定与社会关系延续的基本作用,并在熟人社会关系构建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交往的秩序。张婷[5]认为中国人是一个讲究“差序格局”的民族,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也因交往对象不同而不同,处理人情往来时,选择“涌泉相报”、“不吃亏的报”还是“占便宜的报”,都是依靠差序格局的人情法则进行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差序格局进行随礼行为的运作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和立勇[3]认为在村庄“三级交往圈”内的礼物流动,既保持着费孝通原有的差序格局理念,又出现了以利益为基础的新差序格局。刘双[4]31认为由于社会的变迁,原本以血缘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加入了业缘、趣缘、姻亲、利益关系等因素,他们成为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重要维度,支配着人们在村庄中随礼行为的选择。
2.互惠原则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5]认为礼物的一切权利与义务都是可以放在互惠原则中解释的;阎云翔认为一个人给予是基于他对回报的期待,一个人回报是担心对方给予的终止,所有的礼物交换都可以放在互惠的均衡链中分析,人们之间的礼物流动遵循互惠原则,互惠维持需要长期运作经营。列维斯特劳斯将互惠原则运用于缔结婚姻关系中的配偶交换之中,进而指出,“任何交换制度的基础都是互惠原则,即礼尚往来的原则”。翟清菊[6]发现在人情交往中,村庄中礼物交换总体和长期的平衡并不仅仅是巧合,而是贯穿随礼行为始终的互惠原则在起作用,村民随礼遵循维持礼金流动的整体平衡的互惠原则。赵迪[7]认为礼物交换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是人们在遵循互惠原则的基础上,交换人情获得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朱东丽[8]3以为“互惠”就是送礼者和收礼者双方都在送礼行为中相互得到好处,这种好处既可以是有形的礼物,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董磊明[9]认为在新“差序格局”中,“差”与“序”仍然主导着社会结构,即使有理性化的因素出现,血缘与地缘的力量也并未消失,只是新加入了经济因素。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互惠原则实际上与中国人口中说的“报”有着很大联系,互惠原则指导着人们的随礼行为,维系着人际关系网络的稳定。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716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