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亚文化群体形象构建研究以n大学爱好者为例
nthusiasts choose sweet, classical and Gothic departments to summarize the distinctive gender characteristics expressed in their own image, which not only presents a clear identity, but also embodies the self image of the ideal.亚文化,作为主文化所属之下的文化,相对而言会更为小众。每种主流文化但凡拥有着某种独特价值,则多源自亚文化。当亚文化经受学术介入,经过在不断的发展之后,最终就会融入主文化并成为其一部分。近年来,以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等多媒体内容产品为代表的ACG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急速走高,由此带动的一系列日本青年亚文化也就随之传播了开来。服饰是青年亚文化表达其意涵的一种重要符号。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街头,一股服装时尚浪潮就已经悄然掀起。其爱好者们追随着欧洲洛可可时代的衣饰风象,热衷于身着充斥着蝴蝶结、蕾丝、缎带等甜美元素的蓬蓬裙,并以这样风格的服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后,这种服装风格逐渐演变为了被一个群体所共同认可的着装规范,随之形成的就是一种服饰亚文化群体。现如今,洛丽塔文化进入中国已近二十个年头,国内的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们又是如何喜欢上这种文化的呢?他们想要借此打造什么样的形象?现如今他们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究竟有何意义?本研究结合齐美尔的时尚理论和吉登斯的身份认同理论等,着眼于洛丽塔亚文化,呈现其爱好者群体形象构建的现状、过程、特征及意义等,以期对目前为止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进行一定的拓展,进一步丰富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角色内容,增进主流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知。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形象构建相关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形象构建作为了解某种特定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学界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个体化理论。他认为,个体化是一个并非通过个人自由选择而达致的社会状况。在个体化社会中,传统的生活方式被个体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消解,每个人都试图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3]比如青年亚文化的出现,就是青年为了从与生俱来的规定性中解放出来,通过进行新的形象塑造来满足自我追求,从而实现个性解放。而在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看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构建和保持自我的最主要途径是以身体为符号进行外化表现。“在今天,穿着和社会认同并没有完全分离,并且穿着依然是性别、阶级地位和职业身份等的符号工具。”[4]吉登斯的这番话表明:直至今日,女性在建构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为构建形象而消费依然是一种重要方式。总体而言,社会群体对形象的构建往往基于表达个体化诉求和寻求群体归属感等动机,消费是他们构建形象的主要路径。亚文化爱好者群体的形象构建之研究,即可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展开。(二)青年亚文化1.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这一特定人群发明、信奉和推行的,它是一种具备特有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系。[5]青少年本质上是在用这种文化和价值上的批判来实现对主流文化及其背后权力的反抗。吉登斯提出,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意识通常无法拥有一个存续的完整状态,或者说,这样一种并不完整的自我意识,很难形成对自我意义的积极性评价,这种现象被他称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4]他在著作中阐述了现代性发展到晚期现代性阶段后带来的风险,即个体在与传统断裂后必须靠建立自我认同来抵御现代性带来的风险。因而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研究角度看,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它所带来的,是这个群体存在的焦虑乃至对自我的迷失。[5]3随着中国逐渐步入晚期现代化阶段,并在改革开放后融入全球化进程,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凸显了出来。[6]一些学者认为,即使是在中国,青年亚文化依然还是一种小众文化,但这一事实并不能阻止青年亚文化借用甚至盗用大众文化的符号等相关表达。他们用不同的文化商品(如影音材料、服装等)作为原料或未完成的产品进行模仿、拼贴和即兴创作,从而解构大众文化,甚至解构经典和权威,形成独树一帜的青年亚文化现象。[7]有部分学者认为,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的发展着的青年亚文化中,音乐已经不再是青年亚文化用以表达和象征的唯一对象,互联网成为了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和形象构建的新途径。[8]而当下国内的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和大数据背景的协助下,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传播和扩张,甚至呈现出良莠不齐的趋势。[9]综上所述,青年亚文化通常产生于青年群体,他们将自己信仰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付诸于生活行为中并推行开来,从而形成带有一定自发性和趣缘性的亚文化。[7]它们有着新颖的形式和带有批判色彩的内容,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对新媒介平台也会具有相当的依赖性。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有着鲜明的年龄分布,相近的社会化进程使得他们充斥着对将来的迷茫和对自我的反复否定,外化为对社会的忿恨,从而对主流文化产生反抗。因此,青年亚文化群体持有着激进、边缘性这样的标签。[10]当今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不仅承袭了诞生伊始时的抵抗精神,还结合了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呈现出以狂欢式的文化消费来抵制主文化的现象来。2.青年亚文化的意义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历史,上能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伯明翰学派。他们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的关注,研究得出亚文化之所以在青年中流行,靠的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它体现了青年群体所处阶级的某种价值观上的表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化领域甚至都能呈现阶级对立,即平民阶层的青年难以进入主流文化,就自行创造时尚文化,以期负隅顽抗。[10]不同的青年亚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是青年群体阶层性抵抗的反映。上文中提到,亚文化是具有抵抗性的,这种抵抗,体现在对主流文化及其背后权力的挑战,以及对文化层面占强势的话语霸权的反叛。[8]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已经注入了时代的烙印,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研究通向古典时期的一个窗口。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新变化中,伯明翰学派所爱的“披头士式”的抗争意识已然没入了水底,阶级、种族、性别等旗帜鲜明的抵抗不断呈现弱化。但是在新时期,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依然越来越丰富青年人们舍弃了眼花缭乱的激进式做法,他们充分发挥文化符号的意义,以堪称狂欢的亚文化消费取而代之,并以消费相关文化符号来进行自我认同和新形象的构建。[12]现代化潮流总是裹挟着人和社会向前走,在吉登斯看来,全球范围内青年亚文化的兴起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它意味着青年一代对自我的迷茫,充斥着对自我认同的渴求。[3]青年人们也正是因此,不断书写下了不同于传统社会时的个人生涯。(三)洛丽塔文化洛丽塔文化(lolita fashion)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它以世界名著《洛丽塔》中的女主角为名,事实上整个文化体系与书中情节并无联系。它以欧洲中世纪洛可可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元素为主要灵感来源,辅以过度装饰的时尚审美,融入了对现代服装的理解,在产生伊始就通过大量御宅文化作品得到了表达。[11]有西方学者梳理了洛丽塔亚文化及其衍生时尚品牌的发展时间轴,提出洛丽塔文化是东方与西方的服饰风尚、古与今的时尚文化两两碰撞产生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仿古思潮的盛行,更是时代文化包容性的凸显。[13]又有日本学者针对洛丽塔爱好者群体进行了田野式调查,基于日本的时尚亚文化对该爱好者群体进行了包括其世界观、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亚文化要发展扩散,依靠的是趣缘团体的聚合,团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信仰和审美规范。在洛丽塔亚文化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成员的穿着方式上。[14]与诞生自复古时尚的日本洛丽塔文化不同,国内的洛丽塔亚文化群体最初接触到洛丽塔服装是经由了御宅文化的传播。伴随ACG产业的在国内不断发展,御宅文化作为全新的视听娱乐载体,比起传统娱乐方式的刻板与单一,得到了更多人的选择。[15]早期经由御宅文化作品所表达的洛丽塔风格,也借此传入了中国。国内对洛丽塔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围绕洛丽塔服饰的风格展开。有学者归纳了洛丽塔风格服饰的特征,概括了其发展历程,尽管部分描述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但也对洛丽塔文化进行了上至欧洲中世纪宫廷服饰的溯源,描述了由日本街头时尚文化诞生至今的服饰风格变迁。[16]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结合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如,有学者以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视角,分析了洛丽塔亚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方式。研究认为,一些爱好者最早接触洛丽塔是来自于粤语地区引进的相关动漫作品,而在这之后,网络文化就成了她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最主要渠道和动力。随着媒介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她们对洛丽塔文化的了解也渐次加深。[11]该研究探讨了洛丽塔文化在大众媒介中的传播,并深入研究了该亚文化群体在虚拟环境中的“文化狂欢”式语言体系和行为范式。又有学者运用语言学视角,详细分析了洛丽塔亚文化群体对外所呈现的语言体系,并对大众传媒阐述该亚文化群体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剖析。他们认为,洛丽塔亚文化群体借助相关的媒介平台,在亚文化系统内部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女性化语言形态和行为范式,经由群体内部传播共享之后,由其成员践行。[17]此外,也有学者同样地认识到了洛丽塔文化存在的客观意义,但还是会坚持洛丽塔服饰是只有在特殊场合穿着的一种“华服”,意在强调洛丽塔服饰的非主流性。[18](三)文献述评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性相对较高的文献时,笔者发现,当前关于青年亚文化与洛丽塔亚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了一下几方面的特征研究理论方面,后现代性的个体化理论、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一直是这一领域重要的理论支撑。研究对象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网络论坛或媒体门户的用户,一方面导致在选取亚文化爱好者样本时就失去了代表性和解释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失去了更多的操作性。研究内容方面,洛丽塔亚文化的产生和时尚风格的变迁相对更吸引学者关注,这一主题对洛丽塔亚文化生存情况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但更多地止步于文化的外在表达,就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的形象构建意义等主题而言,依然存在着空白。研究视角方面,社会学、传播学论文多以理论分析和定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探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语言学等多采取纯理论式的探讨;总体还是以理论著述为主,经验研究色彩浓烈,缺乏严谨、机动的实证研究。然而,从大多数关于洛丽塔亚文化群体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由于经常被与御宅文化一同提及,它总会被理解为ACG产业的衍生品或是由cosplay(角色扮演)分化而来,但这大大有别于洛丽塔亚文化的真正意涵。cosplay以仿效或还原平面角色为主,而洛丽塔文化则更多出于一种自主、自发的形象选择。而这种形象选择会呈现出怎样的形象构建特征,带来什么意义,就是本研究希望得到解释的问题。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界定1.亚文化根据已有研究,亚文化一般是指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亚文化群体内部往往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归属和认同。[11]然而无论是什么文化,但凡拥有着某种独特价值,则多源自亚文化,它们经受学术介入,在不断的发展之后,最终融入主文化并成为其一部分。本研究所涉及的青年亚文化,通常产生于青年群体,他们将自己信仰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付诸于生活行为中并推行开来,从而形成带有一定自发性和趣缘性的亚文化。[7]它们有着新颖的形式和带有批判色彩的内容,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亚文化对新媒介平台也会具有相当的依赖性。[10]2.洛丽塔文化洛丽塔亚文化以服饰为主要的价值符号。洛丽塔服饰的设计和审美,多源自于欧洲中世纪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宫廷服饰,其爱好者也就多为年轻女性。她们追求裙摆的蓬度、衣饰的华丽和妆容的精致,通常穿着带缎带蝴蝶结和大量木耳褶边的衬衫,被层层裙撑撑起的是缀有印花或宽幅蕾丝的大摆礼服裙,戴着俏皮的系带式遮阳帽,脚上是绘有暗纹的丝绒鞋。[19]洛丽塔文化发展至今,爱好者们也发明了各种新的趣味穿搭方式,如戴上极具梦幻色彩的假发、手拎玩偶制成的手提包,再挎一把精致小巧的蕾丝洋伞等。[16]洛丽塔亚文化的这种表现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而她们所极尽追求的往往只是轻柔的少女感和优雅的公主感。洛丽塔文化爱好者多为年轻女性,进入中国后,取洛丽塔的英译“LOLITA”首两位字母,加上日语中对女孩的称呼“娘”(罗马音译musume),将穿着洛丽塔的女孩称作“lo娘”,以下研究中,均以此来称呼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的是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时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结合参与观察。分析时通过对洛丽塔文化爱好者的不同参与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尽可能理解他们选择这种亚文化的逻辑,分析其形象构建路径等。(三)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考虑到洛丽塔爱好者群体主要标榜以服饰,并以此与其他亚文化群体区分开来,且服饰基本为女装,因此,本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如下表,为本研究的访谈个案情况表个案情况表——N大学洛丽塔文化爱好者编号昵称年级C1碳酸大二动物科学C2电板大四环境科学C3六三三大五动物医学C4诗大三生命科学C5三日禾大二工学设计C6枸杞大一计算机C7瓢瓢大四动物科学C8萧潇大四日语C9阿葵大三金融C10秋白发尾大四环境工程C11魔芋沐沐大四环境科学此外,N大学所在城市具有充足的青年亚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洛丽塔亚文化,该城市拥有至少三家洛丽塔风格服饰品牌店。同时,N大学的亚文化社团活动频率高,也使得洛丽塔文化的推广程度较高,发展条件优越。且笔者本身就与洛丽塔亚文化的受众属同辈群体,也对于洛丽塔服饰有审美共鸣,因而在实地观察和进行访谈时利用到了年龄及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和调查对象产生了共鸣,消除对方的戒备感,收集了到准确的调查资料。三、形象建构过程研究通过访谈研究,笔者发现,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对该亚文化的喜爱乃至参与,往往会经过一个过程,就是从不了解到接触认知,最终成为爱好。而在踏入洛丽塔亚文化圈之后,她们又会在不同种类的洛丽塔风格中进行选择,包括甜系、古典系和哥特系等,以此来打造自己的亚文化形象,并通过消费的形式来构建和维持自己的亚文化社群成员身份。(一)成为洛丽塔前文提到,洛丽塔文化在诞生伊始,就通过不少动漫游戏作品的服饰设计和视觉体验有所表达。以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等多媒体内容产品为代表的ACG产业中所诞生的御宅文化,不可避免地向其受众带来了洛丽塔文化,再加上新媒介平台在亚文化传播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就不乏通过御宅文化了解到洛丽塔文化的爱好者了。[20]青年群体毕竟总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且敢于打破陈规,他们对新媒介平台上的新事物拥有极强的敏锐嗅觉和接受能力,这些条件都孕育了他们结识新文化的契机。最早是看一些日本动画片里面的人物穿着,之后在微博上看到有关洛丽塔的返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一些穿着洛丽塔服饰的女孩子。(C2)我是通过身边一些穿的同学和微博了解到的,以前对御宅文化也有一些了解。(C7)接触是因为网上认识的朋友吧,一起在动漫圈子里的朋友,朋友穿然后我觉得也蛮优雅的,就买了。(C9)除了以新媒体为契机以外,笔者还从访谈中了解到,研究对象基本上都已经在高中时就对洛丽塔文化有所接触了,但一般迫于学业压力和经济的不自由而没有进行深入认知。这其中,访谈对象C3告诉笔者,她认为中学时常年穿着校服束缚了自己的个性,因而到了大学就想借憧憬已久的洛丽塔文化来进行自我表达和展示。这也体现了洛丽塔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功能,即反叛于现实,爱好者们拒绝现实的“骨感”,只满足于内心的“丰满”。实际上,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公主的梦,洛丽塔这种有点浮夸的可爱正好对了我的胃口,美丽的印花,蓬蓬的裙撑真的可爱。顺带一些私心来说,我的身材大腿比较粗,洛丽塔服饰一方面裙长刚好可以遮盖我的缺陷,另一方面衣服比较好看,可能路人注意我的身材就会小点。(C5)感觉洛丽塔装扮很符合我心目中对精致少女的想象,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风格也很多样,能够逐渐享受到搭配的乐趣。(C1)这种反叛,一方面是抗拒年龄的增长,逃避成长后由主流文化带来的一系列要求。另一方面,一部分lo娘并不是出于抗拒年龄的增长而选择相对儿童化的服饰,只是她们在内心身处对无忧无虑的生活抱有一定的向往。洛丽塔整个风格其实是偏向于夸张的,但是你想嘛,我们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中规中矩,然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文化就会有一定的冲击,所以这个风格对我就很有吸引力。(C10)大部分接受访谈的lo娘都拥有较为良好的家庭条件,但即便如此,她们也不可能如洛丽塔文化的源泉——欧洲中世纪贵族家庭里的女孩子那样,不用肩负生活压力,生活清闲,节奏悠然。然而她们并不能作出大幅度的反抗,只能将心中的无限向往都经由服饰外化出来。(二)多元形象的呈现洛丽塔风格的服饰从一开始就标榜着欧洲中世纪的洛可可式审美,但根据爱好者个人取向和趣味的不同,现今的洛丽塔服饰风格已经衍生出了特征鲜明的几大种类,并通过其亚文化成员在不同场合的穿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形象来。首先是甜系(Sweet)洛丽塔,其爱好者喜爱色彩鲜艳而丰富的过膝裙装,剪裁上相对不容易突出身材缺陷,常见的印花主题有童话、动物、甜点等。[16]面料作为服装设计中的一种物质载体,其本身就能调动人的不同感官效果来满足审美需求,从而产生设计时就期待的情感反应。[17]细腻、柔软的面料能带给人甜美可爱的感觉,甜系洛丽塔服饰通常借助这样的手法,将设计理念通过质感温和绵软的面料来进行体现,并结合大量的蕾丝边和夸张的蝴蝶结等元素,搭配出丰富有趣的效果。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尽管研究对象选择甜系洛丽塔存在着掩盖身材缺陷的目的,但更多的还是希望自身关键词变成理想中的可爱。同时也有研究对象提到,甜系的夸张相较其他风格的夸张,更容易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如果在身着甜系洛丽塔服饰时去到公共场合,所面对的主流文化社群态度,会相对更友好包容。就好喜欢这种风格啊,感觉自己穿上能变得像穆夏画里的女孩子一样可爱呢!(笑)但是因为太可爱了!就有时候出行的时候吃饭购物会意外地收到打折或者免单之类的排队的时候别人也会让着哈哈哈。(C4)选择甜系是因为自己个子比较矮,也没有可以支撑起古典系或者哥特系的气场。但也因为这个,很多人对我第一印象都是萌妹(笑)事实上并不是的啦!(C9)我超级喜欢甜系!像日本的Angelic Pretty那种牌子就经常买,喜欢大幅的裙子印花和甜到发齁的装扮搭配!每次看到店内画册上甜甜的小裙子和搭配都会产生一种心脏被击中的感觉,真的很想让自己像童话里的洋娃娃一样可爱呀!(C8)其次是古典系(Classic)。古典系洛丽塔爱好者通常追随欧洲中世纪名媛的品位与审美,满满都是华丽而优雅的“大小姐”感。古典系的洛丽塔服饰多为淡雅清新的纯色,部分时候会有碎花或者带有浓厚田园色彩的果蔬、植物等图案。[17]这比起甜系的可爱感来,更增添一份成熟。选择古典系的研究对象往往看中古典洛丽塔裙装的简约设计,细节部分也充斥着日常感,如果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场所穿着,十分便于融入主流文化社群。我个人认为啊,甜系太夸张了是不适合我的,哥特风又太酷了,感觉驾驭不了。只有优雅的古典系最适合我,你可以理解为资本家的女儿的感觉(笑)。虽然裙子是很日常啦,但穿上它我就是人群中最闪亮的星星!(C10)最后是哥特系(Gothic)。哥特系洛丽塔爱好者的审美往往深受哥特风音乐和文学等作品的影响,她们结合了哥特亚文化中的相关元素,风格更偏向于华丽又不乏庄严、神秘而不失优雅。[17]哥特系的裙装大部分是黑、白、红为主的纯色款,偶尔出现的印花款,也总是取材于教堂、十字架、彩窗等哥特文化中突出表现的宗教元素,营造出诡橘的气氛。选择哥特系的研究对象并不多,但她们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化语言习惯。比如会根据哥特的英文发音,将其谐音为“搞死”。这种在主流文化听来似乎并不“吉利”的读法,会给她们一种近乎离经叛道的叛逆感。但即便追随着暗黑风格的哥特亚文化元素,也表达出了叛逆,她们依然希望扮演好原本的社会角色,哥特系主打的深色调就是她们最理想的“伪装”。就是觉得搞死款超级酷诶,而且因为主要都是深色嘛,很容易隐在人群里哈哈哈。(C7)此外,洛丽塔服饰也发展出了其他更为细致的新风格,如中华风、和风等。身着不同类型的洛丽塔风格服饰,往往与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范式有着各种联系。(三)形象构建的资源与途径洛丽塔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消费亚文化,进入这一亚文化群体的一大必要条件就是消费。通过一系列消费行为,“lo娘”们的自身形象建构才得以逐渐完善。洛丽塔亚文化群体就依靠论坛、微博等渠道聚合并展开积极的交流,通过这些新媒介平台实现亚文化圈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如品牌上新资讯、搭配攻略等。大多数研究对象反映,尽管合理范围内的开销还是能得到家庭的支持,但还是会愿意通过兼职等劳动行为去赚取额外的收入来购买洛丽塔服饰,保持节制有度的心态,不为兴趣爱好降低正常的生活质量。事实上,就大学生的整体经济水平而言,很难支持大量的购买和收藏,所以需要不断地转手交易来换取更新款的洛丽塔服装。基本就是生活费和爸妈给买吧,学生也没啥收入。(C6)全靠生活费也不能吧!自己还是会去做一些兼职之类的,全部用生活费买裙子的话大概我的恩格尔系数就低到没眼看了哈哈哈。(C10)具体花费忘记了应该有三万吧,现在拥有的裙子的话。中间还有不少会出于各种原因在二手app上卖掉。(C8)四年里买买卖卖花过多少钱也不好说,现在剩下的比较日常穿的裙子还有三到四条吧,估价大概三四千这样。(C11)同时,一些研究对象认为自己在与亚文化社群其他成员进行接触交往后,对待自身形象的态度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原本并不在意穿着打扮,也不化妆,在进入洛丽塔亚文化圈之后,受圈内文化取向和其他成员的影响,从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开始产生了转变。加了几个群,交到了几个日常生活聊得来的朋友,一起讨论如何搭配之类的。不过亚文化的东西很小众,交到相同兴趣的朋友的几率大一些。(C2)一是我越来越自信了,因为穿的好看了,走起路都带风,觉得自己太美了哈哈哈。二是认识了一波好朋友,一开始是因为穿裙子在一起,后来慢慢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很开心。三是培养了我一种精致生活的观念,无论对于自己的穿着打扮,还是对于生活的追求,都比以前要更精致细心。(C11)由此可见,社群内部的交流也在为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们构建新形象提供着资源。成员们所交流的内容无形中影响着各自对洛丽塔审美观念的树立,也是对国内洛丽塔文化圈穿着风尚和审美趣味起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和规范。四、何以可能进行形象构建在英国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中,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时代背景驱使下的产物,其抵抗的功能引发了某种特定风格的成型。[10]即,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创造属于他们自己亚文化圈内的语言符号和行动范式,来使自己获得阶级层面的存在感。现如今洛丽塔亚文化的爱好者们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本研究结合伯明翰学派的青少年亚文化理论,利用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和齐美尔的时尚观点,从性别表征、理想自我的呈现和个体身份认同等三个方面探究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何以可能进行形象构建。(一)鲜明的性别特征不管是甜系洛丽塔夸张的可爱,亦或是古典洛丽塔的优雅天真,都或多或少在女孩们童年的梦境中出现过。洛丽塔服饰极尽女性风采和儿童化特征,再加之溯源时所提及的欧洲洛可可和维多利亚时代的慵懒与奢华,象征着年轻女性理想中需要塑造的自我形象。笔者认为,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对洛丽塔的喜爱,多是喜爱洛丽塔文化中所蕴含的高度女性化的审美情趣,她们将之外化于自身装扮之中,通过不同的风格体现出女性化特质。可能自己谈自己的变化会比较难,但就我直接感受而言,穿上它之后确实改变了我的一个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它圆了我少女时期的一个梦吧。我觉得女孩子小时候都做过成为公主的梦的吧!(C11)事实上,现代社会的高速与高压,再加之男权文化的霸权,由此引发的反抗推动年轻女性建立起了纯女性的小型组织,但她们的抗拒情绪并不会激化,她们反而满怀念旧之情,在生活细节中处处封藏初心,如同将哥特洛丽塔风格戏谑地称为“搞死”一样幽默且克制。生活已经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了,当然要让自己在打扮上做一个精致女孩呀,起码能够让自己为自己而骄傲,发出“今天的我也在很努力地做自己呢”这样的感慨。(C7)主流社会时常会对女性角色存在刻板印象,如建国初期的劳动妇女形象等[21],这种刻板印象正与亚文化群体成员在自身身份认同中的“自我”相悖而行。与之相对应的是,亚文化的包容性和无限的可能,正是为社群成员提供了寻找自我的“生机”,由属于该社群的女性之中开展自主选择,建立起了只属于她们自己的小型社群。她们所塑造的“超我”之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摒除了男权社会中“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思想。因为她们一边消费着洛丽塔服饰,将亚文化的内在涵义外化成为独树一帜的符号,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主流文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之无声抵抗。从这一点来说,这些爱好者之所以选择成为lo娘,只是在保留现实社会中普通女性身份的前提下,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更为独立的、更具理想女性特征的亚文化形象。(二)理想自我的呈现在贝克描绘的风险社会里,社会因信仰产生危机而处在了轰轰烈烈的变革之中,一元真理开始消解,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明显突出甚至膨胀。[2]这是吉登斯所认同的青年人们践行“个人主义”信条最好的时机,而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他们寻求着“超我”而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环境的原因之一。哈哈哈哈穿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无敌可爱啦,每天的我都很自信!(C3)对我来说,相比于一开始只是作为普通的服饰爱好,洛丽塔给我带来了超出类似“穿上去让自己开心”之外的好处,比如更注意自己的形象管理了。(C5)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笔者发现,研究对象普遍都认为,只有穿上洛丽塔服饰,才能真正符合理想中的“自我”。往往是持有这种审美取向的lo娘,才会有自信主动将自己划入洛丽塔亚文化圈中。可以这么说,洛丽塔亚文化的存在本身即描述了她们理想中的自己,lo娘们从中找到了自我意识中早已存在的“超我”。现代社会的高速信息化,使得人们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成人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就会开始直面充斥着物质诱惑和残酷竞争的社会,这种情况下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更多时候会导致刻意的对心智发育成熟的回避。这种在主观上不想发育成熟的“儿童化”成人,外化在服装、饮食、娱乐、语言都能使其成员为之所吸引,并借而呈现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如果说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在这个亚文化群体内得到了自我的表达和展示,那事实上是洛丽塔亚文化本身就等各个方面。而像这样加入并构建形象的过程,也是“自我”不断向“超我”靠拢的过程。(三)明确的身份认同研究发现,面对外界舆论的评议,研究对象总是表现出对自身形象的自信和坦然。穿着洛丽塔服饰的女性总是格外注重自我审美,她们一边打扮自己,一边也对男性的评价不予注目,她们穿着自己喜爱的服装,尽情展示自我,丝毫不受亚文化圈外的人的意见影响。会有人说这件衣服好可爱,也有负面的,不过大家都是社会人,肯定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说做作啊花枝招展啊路人的话随它去吧,我还是一个好人!身正不怕影子斜!(C6)如果一个人出街的话,会刻意去回避路人的目光,但如果有一起穿小裙子的小伙伴同行的话,就无所畏惧啦。(C9)换言之,主流文化的舆论并不会对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的审美和行为产生过多干扰,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成员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普通社交隔离开来,另一方面,即使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她们也往往会主动绕过可能产生矛盾的话题。路人一般议论的时候,我就戴耳机看手机,或者和同行的朋友聊天,如果是穿lo的小伙伴一起一般不会觉得尴尬。如果遇到带有善意的议论,我一般还会报以微笑。(C10)通常来说,主流文化依托主流媒体所构建出来的所谓“理想女性”,其提倡的观念已然受到了各方势力的影响甚至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政府向市场放权,国家通过主流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注重女性个人的发展和消费在女性形象构建中的作用。[21]洛丽塔时尚在国内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变化发展,在传统媒介和当下新媒体一应的推动下,逐渐撕下了单纯的时尚风格标签,更多地被赋予了亚文化内涵,成为一种独具意蕴的着装形式。五、意义与小结研究发现,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对该亚文化的喜爱乃至参与,往往会经过一个过程。从一开始的不了解,经由御宅文化相关作品得到接触,产生认知,最终成为爱好。而在踏入洛丽塔亚文化圈之后,她们又会在不同种类的洛丽塔风格中进行选择,包括甜系、古典系和哥特系等。不管是甜系的儿童化特征、古典系的华丽优雅,还是哥特系的神秘诡谲,都极具女性特色,它们纷纷体现了洛丽塔文化爱好者对理想自我的呈现需求,并由她们自身以此来打造自己的亚文化形象,同时通过消费的形式来构建和维持自己的亚文化社群成员身份,从而借助形象的塑造成型,形成一种青年亚文化所特有的长久的、实质的自我认同。一方面,笔者发现,正如齐美尔的时尚理论所言,发现、加入、深入洛丽塔亚文化社群的过程使爱好者们的自我认同得到满足,从穿搭习惯一直到价值观念都开始与其他成员产生趋同,这一互动的过程满足了她们对理想中自我形象的要求,并自然而然地在符号消费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的满足。但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同辈群体的巨大影响力,被集体归属感操控后的亚文化社群成员,甚至有可能牺牲自身需求去迎合符号消费,这就更容易使该亚文化的发展走向歧途,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个体生存的无意义感侵蚀了现代青年,尤其是受男权社会影响渐深的女性青年。吉登斯认为,“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会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5]83从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视角来看,构建青年人全新的自我和相应的形象,是克服亚文化之抵抗精神的有效方法,即用自我价值的另类实现来改变亚文化的边缘性。当积极的形象被构建起来,生存的无意义感和无力感就能得到克服,从而开始看清缠绕自身的文化霸权,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边缘心态就会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洛丽塔文化中所彰显的女性之独立精神和返璞归真主义,就需要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宽容乃至支持。就本研究表明,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们不仅在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完成了身份认同,也在构建形象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化诉求的表达。从这一意义出发,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形象构建往往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或推动之下展开的,除了微观层面上是出于呈现性别认同、标榜理想自我等需求,宏观层面而言,更多的是对女性新形象的争取,丰富主流社会对女性的印象,进而消除性别偏见等。诚然亚文化的消费容易引发群体性的消极狂热和盲目跟风,但这种现象也为青年亚文化和时尚消费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个人理想之诉求就拥有了成为社会现实并体现出来的可能。仅以此研究,希望为学界和社会了解青年亚文化群体提供一定的依据,辩证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致谢立夏时节的金陵城,天空很高,风很清澈,离别也是平常又平常。我翻开这四年的相册,里面夹着清凉山夏末的银杏、栖霞山深秋的枫叶和春日盛放在校园的晚樱,最多的还是无论四季都鲜活如初的人们。社会141班的许多成员都给过我大量的扶持与鼓励——邓君怡和刘雨婷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是我的好战友、好伙伴;张雪同学为我的毕业论文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更是不胜枚举;我的老乡张懿同学,时常在我低谷时送来故乡的慰藉还有我的室友于雪、颜君玫、韩凯丽和梁雨绮,她们之于我,各有各的体贴可爱之处,是生活为我温柔安放的瑰宝。细一算,真正深入了解到洛丽塔文化于我不过三年光景,而能将自己喜欢和坚持着的事物,用四年所学去研究并呈现出来,不得不说是一大幸事。这四年给我带来最多成长和改变的当属绿色方糖动漫社,此次论文撰写也多亏社里小伙伴的协力,才能顺利完成访谈资料的收集工作。洛丽塔文化所带来的种种,难以一一辨清。我能力更是所限,仅此叙写冰山一角。但它之于我,是少女心间的一缕风,是寻常浮生的一抹别趣。参考文献[1]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 孙沛东.论齐美尔的时尚观[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5(6):95-99.[3] 张爱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以及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启示[J]. 理论界, 2011(10):143-146.[4] 周凤梅.自我认同视域中的青年亚文化——基于安东尼·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4-127.[5]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6] 汪玮嘉.从“御宅族”一词看中日文化的差异[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57-60.[7] 李晗龙,高军. 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及其类型分析[J]. 学术交流, 2010(2):206-208.[8] 周怡.弹幕参与青年亚文化建构的话语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 2015.[9] 盛羽君.浅析我国弹幕视频的兴起和青年亚文化[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6.[10] 胡疆锋, 陆道夫.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 2006(4):87-92.[11] 黄薰.媒介使用角度下的“洛丽塔”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研究[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12] 班建武.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J]. 教育学术月刊, 2009(7):19-24.[13] Kawamura Yuniya,Japanese Teens as Producers of Street Fashion[J].Current Sociology,2006, 54(5):784-801.[14] Isaac Gagné.Urban Princesses:Performance and “Womens Language” in Japans Gothic/Lolita Subculture[J].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2008, 18(1):130–150.[15]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16] 王银明.洛丽塔风格服装研究[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9(3):29-32.[17] 徐蓉蓉.洛丽塔风格服饰的发展及特征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8, x(31):194-195.[18] 吴斯.消费社会与亚文化风格的互文谱系——基于“软妹”服饰文化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1):90-96.[19] 刘晓娇.社会学视野下的青年服饰风格研究——洛丽塔现象[J]. 青年学报, 2010(1):32-34.[20] 魏與晟.從幻想中誕生的現實-御宅族自戀告別[J].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位論文,2013.[21] 刘胜枝. 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J]. 青年研究, 2006(6):1-10.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形象构建研究访谈提纲一、被访者基本信息年级 月收入 二、访谈大纲1.您是如何接触到洛丽塔文化的?在此之前有没有过对其他亚文化的了解?2.您为什么会喜欢上这种文化?(它具有怎样的独特性或吸引力?)3.您在洛丽塔文化这块的花费至今大约有多少?(或者说有多少套服装)4.您购买洛丽塔服饰及其他衍生产品的花销来源是什么?5.您更倾向于哪种风格的洛丽塔服饰?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它塑造了您怎样的一种形象?6.您认为穿着洛丽塔服饰给自己带来改变了吗?它对您有着怎样的意义?7.您会把洛丽塔服饰穿出门吗?会的话,如何处理路人的眼光甚至议论?不会的话,请说出原因。8.洛丽塔文化给您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是困扰还是提供了便利呢?9.您在穿着洛丽塔服饰的时候会不会更自信,人际交往处理更自然?抑或相反?10.您参加相关的洛丽塔爱好者网络团体了吗?(QQ群或微信群等)11.您去参加过线下聚会吗?去过的话,在现场参与了哪些活动,心理反应如何?没去过的话,请说出原因。12.如果您在街头看到其他的洛丽塔着装者,会作何反应?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形象构建相关理论研究2
(二)青年亚文化3
(三)洛丽塔文化3
(四)文献述评3
二、研究设计4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研究方法5
(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5
三、形象建构过程研究6
(一)成为洛丽塔6
(二)多元形象的呈现6
(三)形象构建的资源与路径7
四、何以可能进行形象构建8
(一)鲜明的性别表征8
(二)理想自我的呈现8
(三)明确的身份认同9
五、意义与小结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 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访谈提纲
洛丽塔亚文化爱好者形象构建研究
——以N大学爱好者为例
引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7173.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