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城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及服务策略研究(附件)

2021-07-04 22:0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量年轻人通过升学、务工等方式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他们在城市站稳脚以后,把远在农村的双亲或者单亲接到城里生活养老。前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规模较小。子女进城以后,由于在农村没有其他可以照顾老人的亲属,大部分子女只能将老人接到城市中生活,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老人比较依赖子女。同时,农村老人进城后,又将面临邻里、社区和社会政策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这对老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无结构访谈了解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方面的困境,从困境产生的原因入手,以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策略为核心帮助随迁老人提高在新生活环境中的社会融入能力,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缘由与意义 1
(二) 概念界定 1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三) 研究方法 4
二、 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 5
(一) L社区的概况 5
(二) 社区内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 5
三、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9
(一) 微观系统 9
(二) 中观系统 9
(三) 外观系统 10
(四) 宏观系统 10
(五) 时序系统 11
四、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12
(一) 个案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 12
(二) 小组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 13
(三) 社区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 16
(四) 社会工作行政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 17
五、社会工作介入中出现的问题、反思 18
(一)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8
(二) 反思 18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2
致谢 24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1.研究缘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跟随子女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到城市生活,他们或是帮上班的子女带孩子,或是到子女身边养老。截至2018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流动老人数量不断增长,已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由此可见,“随迁老人”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据笔者的了解,现在随迁老人群体出现“进城易融入难”的问题,老人们由一开始兴高采烈进入繁华的城市中生活,逐渐因为无法融入城市变得自闭或者焦虑,这不仅影响老人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也会对老人们的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更将影响到家庭的和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们因为工作时间紧张把父母从家里带来看孩子,因为“孝心”把父母接到城里养老,子女获得了便利和夸赞,但老人的心理却被忽视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综融性很强的专业,在预防和介入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期望通过在对前人经验、研究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之上,尝试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行之有效的介入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法策略。
2.理论意义
本选题在社会工作价值观与理论指导下对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困境进行研究,了解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从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等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帮助,进一步丰富本土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内容。
3.实践意义
本选题针对随迁老年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策略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丰富本土老年社会工作实践内容,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帮助随迁老人提高个人效能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他们的社区融入感以及社会认同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概念界定
1.“随迁老人”概念的界定
当前对于“随迁老人”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表述。赵雅慧(2018)在邻里关系视角下研究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的文章中认为随迁老人是随子女搬到城市生活的拥有农村户籍的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马飞峰(2018)在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中认为随迁老人是指跟随子女(流动子女或迁移子女)从本省市或外省市的农村到现居住地的城市短期或长期生活的异乡老年人。范红侠,王中华(2018)在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文章中提出随迁老人是由于种种原因,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农村,迁到子女工作居住的城市并与其一起居住或是与子女同住在一个城市的老人。本文对“老人”的界定沿用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界定,即60周岁以上的人群。因此,本研究中所指“随迁老人”即那些随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短期或长期生活,与子女同吃同住的60周岁以上的人群。
2.“社会融入”概念的界定
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社会融入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性。人作为社会行动的主体,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只有在社会中进行良好的社会化,才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第二,能动性。吉登斯:行动本身是一种能动行为。这种能动性既包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的意图,有包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和认知能力。实践是具有能知和能动的行动者在一定时空中运用规则和资源持续不断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它内在地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意识关系这三重关系。社会融入的主体能否获得这些资源,以及能否合理地运用好这些规则和资源,是其社会融入的关键。
第三,持续性。成功的社会融入应该是一种可以保持持续性的社会行动,这种持续性既包括社会行动的持续性,又包括社会行动本身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第四,反思性。社会融入中的反思性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和社会关系,用更加理性的行动来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五,交互性。只有良好的社会互动、顺利的交流,才能使主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此可知,“社会融入困境”即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无法能动地与特定社区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ehuixue/6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