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分析与绩效评价
1 引言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课题研究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1.4 课题研究方法 3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3
2 相关理论概述 4
2.1 区间数决策矩阵 4
2.2 基于属性值偏差最大化的方法 5
3 理财产品概述 5
3.1 理财产品的种类 5
3.1.1 货币型理财产品 6
3.1.2 债券型理财产品 6
3.1.3 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 6
3.1.4 结构型理财产品 6
3.1.5 另类理财产品 6
3.2 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展道路6
3.2.1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分析 7
3.2.2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的变化 7
3.3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8
3.3.1 流动性对理财产品的影响 8
3.3.2 银行类型对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 9
3.3.3 风险对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 9
4 理财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模型计算9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10
4.2 案例分析11
4.2.1 模型求解12
4.2.2 结果分析15
5 建议 16
结束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20
1 引言
1.1课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收入水平逐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年稳步提高,居民家庭财富也出现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居民对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变得迫切。以往,人们保存货币的首选是定期存款,但近些年来,由于定期利率已经难以应对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居民逐步寻求新的理财方式,银行理财产品是众多投资形式中较受欢迎的一种。自2004年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了试水期、探索期后进入了爆发期,发行种类与数额激增。对银行来说,发行理财产品增加了其表外业务,获得了更多的收入;对投资机构来说,银行理财产品为期提供了快速筹集资本的渠道,满足了投资机构对资金的需求;对居民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多了一种投资的选择。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当下不少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首选,也是近些年来个人理财领域里的研究热点。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近些年虽然发展十分迅猛,但是与之伴随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许多银行理财产品都蒙受损失。首先浦发银行出现了“零收益”的理财产品,随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相继出现了“零收益”的理财产品,情况更严重的渣打银行甚至出现了亏损5%的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情况,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打击了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提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道路,主要依靠区间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价,力图设计一套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理财产品价值的指标体系,并给投资者的决策和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带来现实的指导意义。
1.2课题研究意义
(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技能都还很缺乏,因此研究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的决策行为和对产品的选择方法有助于帮助投资者更好的进行选择,进而得到让其比较满意的收益。(2) 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分析,给商业银行提高理财竞争力提供有效方法。
1.3 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蓬勃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研究。现就对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银行理财产品的文献进行归纳。
(1)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分析
胡建武、张伟(2006)通过同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储蓄收益相比较,得出银行理财产品比银行储蓄高的这个结论。黄国平等(2010)从风险、收益和绩效三个方面对复杂金融产品评估。用2006年理财产品市场的典型个例作实证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国内市场理财产品基本符合风险收益平衡原则。夏志琼(2013)指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会更谨慎,从而间接导致利率市场化以及短期资金成本的不断提升。在目前的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投资者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比方说风险承受能力或者产品的投资期限、收益预期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李星谕(2014)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其对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将产生极大冲击,预计结构化理财产品将得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通过有关理财产品收益的文献分析可知,我国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一段蓬勃期后,出现了许多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现象。但也有学者证明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要好于银行储蓄的收益,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的态势来选择不同收益方式的理财产品。
(2)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尹阳,蔡敏(2009)以南京市为例,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居民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他们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各个年龄段人群取样,建立数据库,对变量作条件logistic单因素分析,然后运用概率统计法,得出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他们最后得出结论:影响居民购买理财产品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性别、学历、职业及对产品认同程度。李阳,王春(2014)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分析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他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出数据,通过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具体的行为偏好选择与其个人基本信息进行匹配得出群体偏好趋向特征。验证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与风险对收益率的影响。关彬(2010)以中国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为了得到不同参数变化对该产品理论收益的影响,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对该产品进行定价和敏感性分析,分析出了金融参数和创新产品定价两者之间的依从关系,并指出标的资产的波动性是定价双障碍期权的重要参数。张水茂(2014)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他先通过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做对比,然后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市场化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影响具有区别性,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徐溪(2012)为了进一步探讨理论与实际收益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对不同的定价结构做横向比较,并且用理论定价结果和样本实际收益情况对比。最后他得出结论:历史数据的定价方法的不合理是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学者的分析可知,理财产品本身的特征和当下的经济态势是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因素主要原因。
(3)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分析
马卫民,许卫华(2009)认为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多数投资者倾向的是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稳定的人民币型理财产品,风险最高的权益类理财产品不受投资者青睐。彭凌(2010)认为投资者不能准确地认识理财产品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风险披露机制不健全。并且无论是银行还是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认识都不够充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2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