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字数:15227】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社会背景 1
1.1.2 学校背景 1
1.2 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研究意义 3
2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反思能力 5
2.1 反思能力的概念界定 5
2.2 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反思能力 5
3 研究过程 6
3.1 调查问卷的设置 6
3.2 研究对象 6
3.3 研究方法 6
3.3.1 文献研究法 6
3.3.2 问卷调查法 7
3.3.3 访谈法 7
3.3.4 实际观察法 7
3.4 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7
3.4.1 关于反思意识的调查 7
3.4.2 关于反思方法的调查 9
3.4.3 关于反思目的的调查 10
4 关于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建议 11
4.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11
4.1.1 创新学习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11
4.1.2 引导阶段复习,培养归纳意识 12
4.1.3 评价科学到位,提高兴趣意识 13
4.2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升 13
4.2.1 利用错误练习,反思解题过程 13
4.2.2 运用变式练习,反思解题方法 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4
4.2.3 归纳同类练习,反思解题规律 15
4.2.4 同伴交流练习,反思解题结果 17
5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 23
绪论
选题背景
社会背景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是习主席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所提到的,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教育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且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社会型人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以及社会各阶层应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素养与基本能力。由此引发在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激烈探讨。核心素养贵在“核心”,不仅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中所必需的能力,更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在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讨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北京发布,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通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综合体现。作为学生,学会学习是必要的技能, 乐学善学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具体要求,具备信息意识是结合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勤于反思则是对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和思维创新能力上进一步深刻的要求。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的潮流中可以敏锐地发现新问题、新想法,从而达到个体综合能力的提升。
当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上要养成反思质疑的优良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成长中都至关重要。
学校背景
最早在学校中提倡“反思”,是针对教师专业的发展。诸多学者开始探讨传统教学模式下带来的种种限制,如何加快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成为热门话题。在过去的教师发展方式中,多数教师处于“被提升”的形式化培训课堂中,很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思考专业发展。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自身课堂的探究与检验,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逐渐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育界通过对“反思型教师”研究的深入,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但是,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地再快,没有学生的配合都是一纸空谈。近年来,关于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讨论渐渐进入大众的视界,各界开始对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入研究。而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深入研究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反思”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哲学史上,反思被理解为“反省”,他们认为:反思隶属于哲学范畴,也指某种较高价值的内省活动,认为反思是在独立的个体行为意识下进行的,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一种外在的事物内化为自身行为意识并对其进行判断的过程[1]。英国伟大的教育家、自由主义倡导者——洛克,则将反思看作是一种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人类心灵内部的知觉”。在此之后,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将反思的认识发展到认识论领域,他解释道:反思是认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他将哲学上对理性的认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比较和参考。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反思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为思想” [2]。
上述对“反思”的解释都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和辨析的,而真正将反思带入教育界的是美国大教育家杜威,他将反思归结为一种内隐的状态和外显的行为的结合,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这样一种“考虑”也就是“反思”。这也为后人研究“反思性教学”、“反思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8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