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初中数学假期作业创新性设计【字数:11450】

2022-11-14 22:0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文章针对现阶段初中数学假期作业过于繁重且机械化的问题,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从学生对数学假期作业的态度和看法、作业量与难易程度、作业的完成过程、教师对假期作业的批阅方式等多个方面,了解分析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如学生对假期作业的认识不够到位、教师对假期作业的批阅方式不是很合理等,设计出能集差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与一体的假期作业,把数学融入到假期中去,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方法 1
2.研究综述 3
2.1 理论基础 3
2.1.1自我效能感 3
2.1.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3
2.2相关研究 4
2.2.1国外作业情况 4
2.2.2国内假期作业现状 4
2.2.3作业的定义及目的 5
2.2.4教师对作业的影响 6
2.2.5家长对作业的影响 6
3.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现状调查 7
3.1调查目的 7
3.2调查内容及设计依据 7
3.3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7
3.3.1数学假期作业的综合分析 7
3.3.2学生对数学假期作业类型的看法 8
3.3.3学生对数学假期作业的态度 9
3.3.4学生假期作业的完成情况 10
3.3.5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10
3.3.6学生对作业批改和教师反馈的看法 11
4.结论及建议 13
4.1研究结论 13
4.2关于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的设计方向的讨论 13
4.2.1从书面作业到实践作业的转变 13
4.2.2数学小论文 14
4.2.3数学假期作业“超市化” 14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9
1.绪论
一般来说,初中生的寒暑假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假期作业就是在快乐假期中用来帮助学生们回顾一学期中学到的知识,但现在假期作业不仅起不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的作用,反而变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数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假期作业量大、周期长,在假期又没有老师进行辅导,一旦困难积压起来,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可想而知。所以不能把假期作业和平时的家庭作业一概而论,作业的题量、难度也不能仅仅因为假期时间长就一味地加多、加深。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假期作业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研究,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假期作业。
1.1研究背景
寒暑假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是在晚清时期的一次学制改革中出现的,假期作业也就应运而生。假期通常是人们用来休息、调整自己的时间,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假期就是学习生活中的实践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们在假期就可以让知识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把在学校所学到东西都拿出来用用。但事实上假期作业有给学生这种机会么?没有。数学假期作业往往就是一本汇集了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点的习题册,看上去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回顾知识,但又有多少学生是自己完完整整地完成了这本习题册呢?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假期作业的乱象也频频出现,代写、代抄被搬上明面交易,各种APP只要对着题目拍个照就能得到答案,甚至有些时候是家长花钱找代写帮孩子完成作业。所以近年来假期作业的合理性也经常被拿出来争论,最后又不了了之。同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目的也渐渐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要学生学会知识,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了,但还是看不见成效。可见,假期作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1.2研究方法
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对国内外的数学作业形式进行了解,结合相关文献中教育学者们的看法,特别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自由度开放程度较高的作业形式。而后再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想法对现有的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
另外,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现状调查”,重点了解学生对数学假期作业的自主想法和意见。本次调查随机选取昆承中学中十四个班级的近六百名学生分发调查问卷。
2.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 根据班杜拉的定义,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由两个成分组成, 即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没能力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确实,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又需要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对数学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教育实践中, 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既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一遇到难一些的题目就果断放弃。那么我们可以在假期让学生体验成功,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假期作业,把目标从做对题目变成感受数学,让学生减少失败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2.1.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一定是正确答案,而是由前人在具体情境下经验所得,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在建构主义的角度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化知识为己用,学习者才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这也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与合作者。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正是建构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刻板地记忆,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解才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教师把学习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情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学习中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内化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才算真正获得了知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8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