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与教学效果【字数:14337】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研究目的 3
1.2.2研究意义 3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4
2.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调查研究 5
2.1调查目的 5
2.2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5
2.3数据统计与分析 5
2.3.1学生卷分析 5
2.3.2教师卷分析 8
2.4调查反思 9
3.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案例比较分析及互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0
3.1 教学案例分析 10
3.2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1
4.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策略 13
4.1 对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13
4.2对提高教师发展水平的策略 14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附录 19
绪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已经成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互动影响着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且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师生互动进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全面发展又是以参与课堂互动为前提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都能有见解,而不是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全面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减轻学习数学的枯燥感,教师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间接地通过师生互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动培养学生的发散和逻辑思维。
1.1 研究背景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改革我们得到了许多教学经验和成果——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代替了原本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也被大部分教师所认可,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对于“师生互动”有着正确的理解。
现代教育理论对师生互动的描述有多种,尽管对师生互动的描述角度或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和本质是大致相同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教学双方多项互动的教学条件和环境,通过教学双方围绕某一观点或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思考和开展活动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堂课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但是“教”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也不仅仅是学生麻木的听讲。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参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不被推崇的,上这样的课不仅老师讲得累,学生也听得累,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不了学习兴趣,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所推崇的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导而弗牵,强而不扼,开而不达,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观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出者,教师也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思想,获得启发。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现下的教育理念所认可的不再是由教师单向的传递经验知识,而是在互动中突出师生行为的相互影响,课堂由“说教式教学”转化为“对话式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多年,我国传统课堂模式已经有所撼动,虽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在与时俱进,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善,然而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的认识依然不够清晰,这导致互动的价值不能体现,因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总是受师生互动中不同要素的影响。互动本身不是一种教学行为或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它包含着现象、问题、人物和过程等等,而有的教师无法准确把握互动的实质,对师生互动有认识偏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认为互动就是简单的“问与答”,显然师生互动不可能只是师生问答如此简单的模式,并且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主要是以封闭型的问题为主,开放型的问题很少,比如提问一些简单的计算,在学习完新知识后让学生重述概念重点来加以巩固。在学习过程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资格上升为互动,问答过程不应该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探究知识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教师却坚定的认为只要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就是进行了互动,在这样的理解下,那么教师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师生共同发展就是空谈。
课堂师生互动不深入挖掘,我曾在初中实习过三个月,对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无法深入下去,经常就“问题与答案”进行着简单的师生互动。初中数学课堂一节课的时间为45min,教师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需要完成,初中三年的数学课程,为了赶进度一般要在两年半左右全部学习完毕,剩下的半年是进行复习来为中考做准备,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从教学进度而言,教师不敢花太多时间去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互动,一旦花了过多地时间去与学生深入挖掘就会造成来不及讲完新课的后果。其次,当今教师职业是舆论的中心,社会各界对教师是极度关注的,包括了教师的话语、行为、教学成果等等,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既基于学科知识点的考虑,也基于社会、学校与政府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在进行互动的时候突然停止与学生更进一步的交流,然后用教师的权威予以学生指导。因此,对于师生互动的理解偏差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互动的实质,也体现在课堂中教师不愿意采取真正的互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8138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