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课堂主动参与的调查研究【字数:11999】
目 录
1. 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2
2. 文献综述 3
2.1相关概念界定 3
2.1.1课堂教学 3
2.1.2主动参与 3
2.2相关文献分析 3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5
3.1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5
3.2研究的主要方法 5
3.2.1文献阅读法 5
3.2.2课堂观察法 5
3.2.3问卷调查法 5
4. 调查研究与分析 7
4.1初中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7
4.1.1行为参与 7
4.1.2情感参与 8
4.1.3认知参与 9
4.2初中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9
4.2.1学生自身因素 10
4.2.2教师方面的因素 11
4.2.3其他方面的因素 12
5. 结论与建议 13
5.1研究的结论 13
5.2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建议 13
5.3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5.4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致谢 19
1.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1]。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学习过程。但是现今课堂教学大部分还是以教师主导,以讲授的方式为主,偶尔辅以一定的小组活动、操作探究等教学形式来作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依旧不尽如人意。笔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到,初中生目前还存在着很多课堂不参与现象,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或者开小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还有一部分同学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这不意味着分数高的同学能力低,分数低的同学反而能力高,而是指中国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普遍较低,要知道学生的分数高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作为支撑[2]。学生们经常碰到相同类型却稍有变化的数学题就束手无策,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很差,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乐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性知识建构的过程[3]。学生应根据个人需要主动选择外部信息,通过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思考、交流、操作等方式参与其中,将有用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内化成为统一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推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最有效力量。同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其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4],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课堂参与。
初中是连接小学与高中的桥梁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候,初中阶段的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值得我们研究。为此,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并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次初中生数学课堂主动参与的调查研究主要在于了解学生现在的参与情况,并着重调查和分析学生眼中认为影响自己上课主动参与程度的因素,根据调查所得结果,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策略,旨在促进初中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1.2.2研究意义
学生课堂参与问题在当今教育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研究学生的课堂参与,对学生和教师都有着重大意义。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才能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效果。教师了解了学生参与的现状,并知道了学生眼中影响其参与的因素,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地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因此,本次调查研究对教师的发展、对初中数学教学都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同时,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工具性学科,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正如王升教授所言“通过学生对教学的主体参与,能够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5],因此,调查研究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主动参与和影响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学生取得知识、提升技能、发展自我的主要途径。关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国内外诸多学者做出了研究,本文在此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以多种形式进行交往互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特殊的教育活动。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种充满人性与生命力的精神活动,我们应该用动态生命的观点重新认识课堂,使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6]。
2.1.2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与帮助,加强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动机,发展自身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7]。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思想、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当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参与,是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主动参与也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用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自我的一种行为或行为倾向。
2.2相关文献分析
从古代起,我国教育界就一直存在着教学应该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思想。正如《学记》中“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教育思想,都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8]。又如孔子所言,“教学应当循循善诱、学思并重、因材施教”,都启发着我们应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课堂,重视学生的个性以及差异性。
现代学者也十分注重关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正如孔企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9]一书中将学生参与看作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这三个相对独立的方面的一个有机组合。他将行为参与界定为“课堂和课外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是否积极”;将情感参与界定为“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将认知参与界定为“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策略引起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8139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