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在日常中培养数学兴趣的研究【字数:11067】

2022-11-14 22:0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如今社会,数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学生不会数学,不会学数学,认为数学难学。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真谛从而爱上数学。现代学校教育推广素质教育,但学生在课堂之外很少会去发现,研究数学。新课程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学习兴趣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目 录
1. 绪论 4
1.1研究问题的背景 4
1.2研究问题的意义 4
1.3研究的问题 4
1.4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4
2. 文献综述 5
2.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5
2.1.1生活数学化 5
2.1.2数学生活化 6
2.1.3数学生活紧密相连 6
2.2理论基础 7
2.2.1情境认知理论 7
2.2.2弗兰登塔尔生活数学化思想 8
2.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8
3.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9
3.1调查的目的 9
3.2调查方法的设计 9
3.3数据结果 9
4.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14
4.1 选取鲜活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14
4.2 从生活常识出发,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15
4.3 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15
4.4 使数学回归到生活,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15
4.5 在生活中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16
5. 总结与反思 16
5.1总结 16
5.2反思与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附录 19
1.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从小学甚至学前教育,数学学科是一门很早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从小到大,数学在中国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学习数学的时间之长,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与此同时,有更大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绪。在学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监督,引导,而到了平时生活中,大多学生会对数学不闻不问,并不能真正对数学产生兴趣。我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1.2 研究问题的意义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数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提供巨大优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现代广大教育从事者致力于探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问题
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学习现状,为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找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问卷调查法,文献阅读法,观察法,信息研究法。
在实习期间进行实地观察。制作调查问卷,发放到学校班级中进行调查,回收上来进行统计,结合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进行信息研究。阅读,借鉴古今中外文献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个人结论,阐明个人观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最终回归到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贯穿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的思想。而对于这些思想,中外数学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1.1生活数学化
浙江科技学院的薛有才教授认为:随着我们所见识的事物越来越多,经历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更需要提高我们的数学能力,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方法去理解,探究,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1]。
荷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在他的数学著作《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提出:人们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分析客观世界并加以组织和整理的过程,就称之为“数学化”。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数学化”的概念[2]。
根据唐瑞芬的观点:生活在如今这种信息化社会的公民,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要边学习边反思,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找出其一般化规律,并且能自己归纳总结,形成进一步的一般化,逻辑化,公理化[3]。
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徐伟提出观点: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观点升华到生活中。图像抽象于实物之中,符号再抽象与图像之中。学生从而能更加直观地感受鲜明,真实的数学,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上课时不可空口无凭,满嘴理论,而应该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通过图像,画面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吸收知识。多利用多样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进行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
2.1.2数学生活化
20世纪著名哲学家胡塞尔首次提出了“生活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人类接触的真实的生活是一切客观规律得出的基础。生活为数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5]。
杜威提出:教育是由“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构成的。生活的经验是由前人积累起来的,教育就是将前人积累的经验进行传递,丰富,再由后人进行总结归纳再从这基础上发展创新。广义地说,人类在社会中进行的日常生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积累经验,养成习惯和习得技能就是教育[6]。
陶行知眼中的“死教育”就是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尤其是儿童刚接触教育的时候,更应当注重要将教育联系生活。多为儿童提供走近生活走进自然的机会,引导儿童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感悟生活[7]。
陈鹤琴认为,要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这就是他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课程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经历和经验。教育者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引导和拓展,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主动地进行探究,最终更深一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世界[8]。
2.1.3数学生活紧密相连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教育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过程与结果并重。此后,关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研究便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huxue/8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