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发力量”农村社区建设研究_以苏北王嘴村为例
“内发力量”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作用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个发展过程。以王嘴村为例,根据王嘴村社区建设的实践,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基于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理论,分析了王嘴村社区建设中的“内发力量”:村民的主动参与为王嘴村建设提供根本动力;社区精英的带头示范为王嘴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向指引;村落文化的变迁为王嘴村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凝聚力。此外,基于苏北王嘴村的实践,探索研究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发力量”的作用机制及如何对其进行激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内发力量,农村社区,发展动力,作用机制,激发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社区发展动力及相关理论1
2.1 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概念2
2.2 农村社区内发发展理论2
3 王嘴村社区建设的实践3
3.1 王嘴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与过程4
3.2 王嘴村社区建设的前后变化5
4 王嘴村社区建设中的“内发力量”6
4.1 村民参与6
4.2 社区精英6
4.3 村落文化7
5 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发力量”的作用机制及其激发7
5.1 “内发力量”的作用机制7
5.2 “内发力量”的激发8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村大力发展以工业化为主的非农经济,农村经济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使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培育了诸如华西村、长虹村、南街村等“明星村”,同时也引起了其他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效仿,他们纷纷派遣人员前去“明星村”取经学习,依照他们的模式来发展自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些农村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发展变化,且大多数农村仍发展缓慢。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农村社区的研究也大多偏向于对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和推广,而对那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状况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
我国是农业大国,此类欠发达地区农村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农民更满足于一家一户式的农作方式和分散居住的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农村社区的配套设施也无法进行配置。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获取报酬,部分村民选择举家搬迁的方式搬入城里居住,这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流动,人员结构比例失调,劳动力缺失,造成了“空心村”的现象,农村凝聚力薄弱,农村发展更为困难。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进行,固守于农本位的传统农业型农村将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而走向没落,此类村庄的终结将是其最终的命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虽然使得农民们向非农业和城镇进行转移,但由于我国农业大国的性质决定了其仍会有适当的农村人口存在,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解构与重塑为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处于欠发达状态的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
本次研究以苏北王嘴村为例,通过实地的调查以及与村民的访谈中了解到王嘴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活动,并结合相关理论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来源,由此探索其“内发力量”的来源及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过程。进而基于王嘴村农村社区成功建设的经验,探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中“内发力量”的作用机制及其激发。
2 农村社区发展动力及相关理论
农村社区是指由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居民组成的地域性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1]。 迄今为止,农村社区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十分重要的社会共同体,它也具有社区构成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地域特征、人口特征、组织特征和文化特征。农村社区发展是指农村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农村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的过程,是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是推动农村社区全面综合发展的过程[2]。
2.1 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概念
社区发展的概念是由法林顿首先提出的,其后又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经济发展和社区发展》一书在界定社区发展时这样说:“‘社区发展’这个词已经变成为一个国际习惯用语,用以指称那种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当局的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把这些社区整合进国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地对全国进步做出贡献的过程”。“这个进步的复合体由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所组成:人民尽可能依靠自己的首创精神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政府鼓励首创、自助和互助并富有成效地提供技术的和其他方面的服务[3]。” 一般而言,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状况,解决社区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4]。
“动力”一词在《辞海》中,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可使机械运转作功的力量,二是比喻推动事务运动和发展的力量[5]。 通常我们可以将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因此根据社区发展的定义和动力的内在含义,我们可以将农村社区发展动力作如下界定:农村社区成员为了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形成社区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本着互助与合作精神,通过社区参与,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机整合与协调有利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内外部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最终促使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发展的动力系统 [6]。
2.2 农村社区内发发展理论
本课题的“内发力量”是由“内发发展”引申而来的,按照社会学的概念富永健一认为,社会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界限,内外相互区别。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可以分为内生因与外生因:变迁的因素存在于社会体系内部时称为内生因,存在于体系之外时,称为外生因[7]。根据这一定义,当社会变迁由其内部发生创造改变时,就属于内发发展,由外部影响引起时,则属于外发发展。这一概念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6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社会理论为理论背景的。70年代中期所形成的“内发发展理论”,认为后发型国家也有存在内发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依附已有的发展。日本的鹤见和子认为,内发型发展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和集团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遗产,参照外来的知识、技术和制度,有自律性的创造出实现‘发展目标’的途径,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社会状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8]。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援助中采取“社区发展战略”,他们认为社区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外部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是某方面精通的专家以及一些能力强的官员们。但是,事实却是这些外部的干预并没有推动社区的快速发展。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一个中期计划中提出了内源式发展,并在第二个中期计划中推广给那些发展中国家。所谓内源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的简单说法,“内源式发展”是指“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从本质上说,内源式发展的目标首先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愿望,确保他们自身的充分发展,同时,一个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从其内部产生的,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9]。
根据这些理论,国内学者就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村社区内发发展的重要性。任远在《农村村级社区发展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农村社区发展应该走自下而上的自主创新和群众参与的发展道路。陆学艺主持的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课题组通过分析村落社会结构与村落内发发展的关系,指出内发发展是中国农村理想的发展形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417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