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很多老年人为了和子女团聚或为了照顾第三代,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他们虽然实现了与子女团聚但是也承受着身在异乡的孤独和烦恼,这类群体就是“老漂族”。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除了自身生理和心理存在诸多不适,还要面临语言沟通、生活习惯、娱乐方式、社会角色等重重困难。本研究调查对象确定为100名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或小城镇老年人,对“老漂族”在生理适应、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困境作出详细的分析,并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的方法来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旨在提高“老漂族”这一特殊群体社会适应水平,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老漂族,城市适应,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构成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调查对象的构成2
3 “老漂族”的城市适应现状分析4
3.1 “老漂族”的生理适应现状分析4
3.2 “老漂族”的心理适应现状分析6
3.3 “老漂族”的文化适应现状分析8
3.4 “老漂族”的社会适应现状分析11
4 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2
4.1 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必要性12
4.2 社会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可行性14
5 社会工作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方法介入15
5.1 个案工作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介入15
5.2 小组工作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介入16
5.3 社区工作对“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的介入18
结论 20
致谢 21
注释 22
参考文献23
附录一:淮安市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调查问卷25
附录二:个案访谈提纲27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大人口基数的国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这一数据很真实地显示了我国日益加快的老龄化趋势[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流动量也急剧增加,大量农民开始涌入城市,其中包括很多老年人,他们离开自己的故土“漂”进城市,成为了“老漂族”中的一员。在老年社会学研究中,“老漂族”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去生活和照顾第三代的这一类特定群体[2]。学术界把“老漂族”的年龄起点约定俗成地界定为50岁,因此“老漂族”中不全是老年人,也包含了50-59岁的准老年人。“老漂族”这类群体有着较为突出的共性点:一是他们离开长期居住的环境,从原住地农村、小城镇迁移到现住地城市;二是他们“漂”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照顾第三代来帮子女减轻负担及和子女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他们进入城市之后,形成了一个临时主干家庭,虽然实现了与子女的团聚,满足了传统思想对大家庭的偏好,享受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却使得他们一时难以适应,面对与原来的生活系统截然不同的陌生生活系统,他们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来自多个方面的困境。已有研究发现,在城市中,“老漂族”普遍的生活状态是:孤独、迷茫、没有朋友、思念故乡,精神和心理空巢比较严重。加之自身生理和心理存在诸多不适,他们在城市的社会生活还要面临语言沟通、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娱乐方式、社会角色等重重困难。“老漂族”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现如今已得到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工作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老漂族”已经被纳入到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之中,而本文也是侧重于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来分析“老漂族”的城市适应问题及介入策略。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00名为了照顾第三代而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或小城镇准老年人或老年人,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并针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老漂族”老年人辅之以个案访谈,从生理适应、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对“老漂族”的城市适应困境作出详细的分析,进而以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方法来介入“老漂族”城市适应问题,这对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对“老漂族”在城市的生活现状进行探讨,分析“老漂族”适应城市生活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他们的困难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策略,为广大老龄事业的工作人员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提供理论基础;在现实意义方面,本文以“老漂族”为研究对象,分析“老漂族”在城市生活面临的困境,尝试探索社会工作在提高“老漂族”社会适应方面的应对策略。这不仅能为国家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政策提供客观依据,而且也能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视角。
2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构成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确定50岁以上的由农村或小城镇进入城市以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淮安市大学城附近的居民小区作为调查地点。通过与小区工作人员交流得知,大学城这边的新维中央美地小区、月季花园小区、怡景园小区等多个小区有不少“老漂族”。通过预调查得知,老年人有下午出来买菜,晚上带孙辈出来散步、找人闲聊的习惯。因此,此次调查时间选择在下午和傍晚,大约在15:00时到20:00时之间,地点选择在各小区的健身小广场或公共文娱设施附近。为了能够保证调查对象选取的准确性,我会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首先询问老人是否属于“老漂族”,再对比衡量是否符合本文对“老漂族”界定的条件,然后再让符合条件的老人进行问卷填写。即便如此,仍然难以完整地清晰地界定“老漂族”的抽样框,因此,此次问卷调查采取偶遇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样本。
2.2 调查对象的构成
选取淮安市的居民社区、娱乐设施附近、菜场、公共区域等地点作为调查场所,抽取100位“老漂族”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展开偶遇抽样。由于调查群体具有特殊性,“老漂族”老年人都在50周岁以上,属于准老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是没上过学、不识字;有的老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加上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他们的视力和听力并不好,肯定会存在眼睛老花看不清字、耳朵听不清说话的声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问卷的调查造成影响,使之不能够正常填写。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的问卷填答过程进行单独指导并帮助其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其中男性54人,占56%;女性43人,占44%。调查对象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54 56
女 43 44
年龄 50-59岁 23 23.7
60-69岁 39 40.2
70-79岁 38 28.9
80岁及以上 7 7.2
文化层次 小学及以下 79 81.4
初中 15 15.5
高中(含中专、技校) 3 3.1
大学本科或专科(含高职) 0 0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0 0
身体状况 非常好 8 8.2
比较好 40 41.2
一般 24 24.7
不太好 20 20.6
很不好 5 5.2
居住年限 1年以下 7 7.2
1-3年 22 22.7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