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_以高某家庭为例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为了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使人口的增长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而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继而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但由于独生子女的各种意外死亡,越来越多的家庭承受着失独之殇。失独家庭面临着生活质量、养老、心理方面的困难,个案工作方法在介入失独家庭方面有着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提供精神上、资源上和专业化方面的支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高某家庭的进行介入,经过建立专业关系、收集资料和问题判断、制定目标和扶助计划、服务计划实施、结案与评估的具体实施过程,对高某家庭进行了有效的帮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失独家庭,个案工作介入,问题与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 2
2.1 生活质量方面2
2.2 心理方面3
2.3 养老方面4
3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失独家庭的优势分析6
3.1 个案工作方法给失独家庭提供精神上的支持6
3.2 个案工作方法给失独家庭提供资源上的帮助7
3.3 个案工作方法给失独家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9
4 案例陈述与分析9
4.1 案例陈述9
4.2 案例分析10
5 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过程11
5.1 建立关系11
5.2 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14
5.3 制定目标和扶助计划16
5.4 服务计划实施17
5.5 结案与评估18
结论19
致谢20
注释21
参考文献22
1 引言
“失独家庭”是指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子女因为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后,夫妻双方因为年龄、生理等原因不能再次生育,同时又没有合法领养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通过制定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继而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各种意外死亡,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也就产生了。本论文旨在了解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前提下,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制定一系列的服务计划,帮助失独家庭解决所面临的困难,重拾生活的信心,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对失独家庭开展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失独者解决经济、心理、养老等问题,使其回归正常生活,从而达到降低社会风险,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就开始注意到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的现象并尝试进行研究。针对我国比较明显的独生子女现象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影响,许多外国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并尝试从社会工作、家庭工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特殊问题[1]。国外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重点大多是其成长方面,而就独生子女死亡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却很少涉及。在国内,对失独家庭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从人口学和经济学层面,主要对失独者的规模和数量进行研究,以及分析该群体存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而从社会学层面方面的研究则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探索失独家庭问题出现的原因,评估他们的困难与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本研究将尝试通社会工作个案服务的介入对“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首先,了解我国失独家庭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严重性。其次,在社会工作理论基础上探讨个案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优势。最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行个案工作介入,通过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订立服务计划,逐步帮助失独父母走出心理困境,重返正常生活。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点在失独群体的整体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措施,都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并不能实际上反映失独家庭现实中的需求,从而不能有效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典型的失独家庭为研究对象,采取个案工作方法对失独家庭进行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失独家庭的困境及原因,以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典型失独家庭,探讨出救助失独家庭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本文选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访谈法。访谈法就是访问者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直接与受访者直接接触、面对面地交谈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在该研究中,根据研究目的,就失独家庭相关问题对失独者进行访谈,更加具体而深入地了解失独家庭的现状。
2 失独家庭面临的问题
2.1 经济方面
2.1.1 经济收入微薄
在中国,养儿防老是传统养老方式的主要模式。整个家庭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同时也把所有的积蓄都花费在孩子的培养上,希望儿女将来能承担起赡养的责任,成为自己老年生活的依靠。由于失独的出现,许多家庭维持的稳定生活模式被打破,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瞬间低落。在城市地区,失独父母尽管能依靠一些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来维持基本生活,但这些收入并不能阻止他们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整个家庭的持续发展仍将面临严重阻碍;然而在农村地区,失独父母年事已高,基本失去劳动能力,收入更是无从谈起。
2.1.1 经济支出较大
失独家庭不但经济收入微薄,而且家庭支出费用较高。随着失独父母年龄的增长,身体免疫力下降,各项功能的衰退,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在医疗方面产生不小的开支。经济收入与支出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失独家庭贫困的生活。按照恩格尔系数的划分,失独家庭的消费结构中,绝大部分用于食物支出和医疗支出,是典型的低水平消费结构。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失独老人大多没有能力进行社交、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其消费结构较为单一[2]。
2.2 心理方面
2.2.1 内心痛苦与自卑
中年丧子,失去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唯一孩子的伤痛,任何没有经历这样遭遇的家庭都是无法体会的,这是任何物质或精神的安慰都难以抚平的[3]。在访谈过程中,只要失独父母想起自己孩子的遭遇,都会泣不成声,悲伤不已,失去孩子的痛苦早已成为心中的伤痕,再次提起往事无异于揭开伤疤,增加他们的痛苦。因此访谈过程中时,工作者在与案主交流时一定要考虑他的感受,尽管有的家庭失去孩子已经很多年了,但当别人无意中提起这次遭遇后,他们仍旧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
2.2.2 封闭与孤独
由于子女的离世,大多数失独家庭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整个生活状况大不如前,他们几乎不与外人交往,拒绝参加任何活动,他们害怕别人会揭开自己的伤疤。因为孩子的离去,他们的心理变得自卑,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看着别人都一家团圆,而自己却是孤家寡人,内心倍感孤独。时常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而担忧,担心自己生病无人照料,不知道该依靠谁。失去了孩子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盼头,自己的痛苦和难处也不会和别人说,唯独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2.2.3 生活失去信心
第一次走访失独家庭时,我就深切的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痛楚。他们的状态并不好,身心都倍感憔悴,感觉整个人十分的空洞,在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时,他们表示没什么事就呆在家了,高某就是每天和几个邻居打麻将,除此之外,并未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而阿姨则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总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心理上的备受煎熬,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当问及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期望时,他们表示没有任何期望,对生活也已经丧失了信心。
2.3 养老方面
2.3.1 失独家庭养老经济条件不足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418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