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模式在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程某家庭为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失独群体数量激增,失独家庭越来越多,而失独父母养老的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失独父母养老问题已经不能够单靠政府和民间机构,社区更多的作为提供养老服务的载体。在其本身具有的优越性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个案管理模式是一种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政府、民间机构以及社区的资源优化、结合,个案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够解决失独父母养老过程中的个别化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可以使失独父母在原有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社会工作机构、社区等多种部门提供的养老服务,更好的解决了失独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独生子女,失独家庭,养老,个案管理
目 录
1 引言1
2 失独父母养老困境2
2.1 精神受到严重创伤3
2.2 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3
2.3 经济供养难以保障4
3 个案管理模式介入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的可行性4
3.1 个案管理能满足失独者的养老服务需求4
3.2 个案管理能帮助无法有效使用资源的案主5
3.3 个案管理能整合养老服务中的资源5
4 案例6
4.1 案例陈述6
4.2 案例分析7
5 个案管理在失独父母养老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7
5.1 建立与案主的信任关系8
5.2 评估案主需求、资源网络及资源障碍8
5.3 制定个案管理服务计划10
5.4 排除障碍与获取资源12
5.5 整合与监督14
5.6 结束关系14
结论16
致谢17
注释18
参考文献19
1 引言
目前来说在我国的学术界,对于失独父母也未给出明确与清晰的概念界定。由于国家针对独生子女死亡父母出台的扶助政策以及相关的救济政策将年龄限定在父母双方49周岁以上,本文所研究的失独父母便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登记根据国家政策登记入册的失独父母,所以现将“失独父母”的定义简要归纳为:夫妻双方年龄在49周岁以上,只生育了一个子女,其子女因疾病、自杀等原因身亡,并且失独后再无生育、领养的可能性[1]。 个案管理是一种服务提供的方式,它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和倡导一种包含多种项目的服务,以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复杂需求[2]。
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是老年化社会来临的一个早期征兆,它提醒我们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与反馈机制己经比较迫切。个案管理方法的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把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好,解决好,为她们增加更多的社会支持,减少失独群体的各种养老困境,对于中国的全民养老具有开拓意义。同时还能增进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
随着我国城市独生子女规模的不断扩大,失独家庭和失独父母的数量不断增多,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尤为突出。这种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的广泛关注,人口学、社会学的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穆光宗在其研究中提到独生子女家庭的实质就是风险家庭,这类家庭在遭遇变故(独生子女的意外等原因死亡)后,就可能演变成为弱势家庭,他还进一步指出,这类家庭的非经济性凤险远大于经济性风险,然而非经济性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难以依靠家庭自身的力量去规避的[3]。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以及失独父母等相关概念是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国外虽然也存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但并没有实施类似的生育政策,而且从数量、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上与我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国外的学者在失独等方面的研究很少。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阅读参考文献,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内容,包括个案管理模式的内涵、失独家庭的含义、当前的失独家庭养老现状及个案管理模式介入介入课题的具体应用过程、可行性等。查阅个案管理模式介入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的研究案例,并且通过实践调查对相关失独家庭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个案管理模式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具体空间。分析研究案例以及实践调查的结果,并据此提出个案管理模式在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的介入过程。
以社会工作的研究背景与社区照顾的视角,将个案管理方法融入其中,探讨如何解决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走出困境,摆脱心理创伤,从而安享晚年。对失独父母养老问题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本文构想将失独父母养老与社区照顾相结合的研究,能够拓宽社会支持的研究范围与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范围。个案管理模式介入失独家庭养老服务则从一个较新颖的角度介入养老服务过程中。
本次以访谈调查为主。通过上海市S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该社内失独家庭的大概分布状况,缔选了 1户愿意配合工作的失独父母进行访谈。访谈工具为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了社区内工作人员、失独父母。经过与失独父母的深度访谈形成对失独老人的生存现状、养老问题的具体认识。
2 失独父母养老困境
在我国的多数家庭中,子女是父母的生活重心,父母用尽一切来养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独生子女的丧生会使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不幸。这种伤害和痛苦是难以弥补的。可以说,独生子女的死亡已经不再是家庭层面的事件,它已经在释放出这种家庭结构存在的潜在风险性,失独将会使其父母多重困境。
2.1 精神受到严重创伤
在与失独父母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失独父母的精神状态普遍较差,甚至有些自闭倾向。在失去了唯一的子女后,他们会呈现出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不愿意与他人接触,甚至是亲朋好友,觉得别人不能够理解他们的痛苦,尤其是看到其他家庭其乐融融的景象时。在很多时候,他们恐惧与他人交流,怕他人会提及与子女相关的话题,他们变得寡言少语。这种情况在节日或者生日时体现的尤为明显,本应该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他们却只能面对子女的黑白照片,暗自垂泪,这种苦痛身为旁观者我们很难去体会。在这些失独家庭中,有些是因为他杀或者酒后肇事造成的,这使他们无法释怀对犯罪者的仇恨,总是以一种消极的、负面的状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对于失独父母来说,虽然他们有时表现出比较自闭、不愿与他人交流的状况,但是不可否认的的是他们内心的痛苦和负面情绪极其需要得到宣泄与倾诉。家人与亲属并不是他们诉说的对象,往往他们更愿意去与同病相怜的失独父母沟通,相互倾诉,或者是与长期接触的社区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痛苦。与失独父母交流的时候,发现失独父母大多时候都是在谈论子女生前的事情,抒发他们对子女旳思念之情,有时会情不自禁的哭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以说,失去子女的痛苦是无以言表的,渗透在他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不经意间就会爆发。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事件之后,精神都比较脆弱,他们总是试探性地与人交往,觉得自己仿佛矮别人一些。为了减少刺激大多数的失独家庭都改变了原来正常的社交生活,相比之下他们更容易接受那些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人,因此“抱团取暖”成为了许多失独者的选择。
2.2 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
失独父母的年龄普遍都在 50 岁之上,除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疾病缠身的情况。本来大多数父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脑血栓、心脏病等老年疾病,在经历着失去孩子巨大的悲痛之后,他们的身体防线就容易忽然倒塌。失独父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失眠等疾病,一些病症在事故之后愈加严重。但是在失去了家庭主要经济支柱之后,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多数失独老人都得过且过,不愿意到医院治疗。于失独父母和失独家庭来说,其子女是他们养老的唯一支持,失去了这种养老支持后,他们等同于同时丧失了生活照料者、情感满足者和精神慰藉者,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虽然某种程度上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一旦面对重大疾病或其他灾难时,这种救济和补偿也只是杯永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失独父母而言,身体上的疼痛,是他们无法得到弥补的。子女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和精神寄托,独生子女的离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丧子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了生命价值的丧失和生命本身的意义。亲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了,是每个家庭亘古不变的情谊,这份亲情的丧失使他们无法感受到那份温暖。可以说,失独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他们更加渴望子女在自己的身边陪伴,享受难分难得的爱,子女的离世使他们长期处于苦闷与压抑之中。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4181.html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