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剥削视角下“啃老”现象的社会学分析_以上海路社区为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啃老”。这些年轻人在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同时,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使得“啃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代际关系的严重失衡,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上海路社区的15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居民对“啃老”概念的总体认知情况,指出啃老族的主体特征和群体类型,并以代际剥削这个视角解读“啃老”现象,阐释了子辈对父辈的剥削和父辈对子辈的隐忍,最后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分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啃老现象,代际剥削,社会学分析
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1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2
2.2 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内容3
3 “啃老”现象的调查分析4
3.1 居民对“啃老”概念的总体认知情况4
3.2 子辈对“啃老”现象的认知5
3.3 父辈对“啃老”现象的认知6
3.4 啃老族的主体特征7
3.5 啃老族的群体类型8
4 代际剥削视角下对“啃老”现象的解读8
4.1 子辈对父辈劳动的无偿占有9
4.2 子辈在代际互动中的理性算计9
4.3 父辈对子辈剥削的隐忍与无奈10
5 代际剥削视角下“啃老”现象的对策分析10
5.1 从个人的角度对“啃老”现象的对策分析 11
5.2 从社会的角度对“啃老”现象的对策分析11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 调查量表 19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社会结构加大转型力度,社会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影起了家庭的结构、类型、以及代际关系产生了变化的同时社会压力的剧增,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代际关系的变化,对两代人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世系的辈分,是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类似社会物质的人群。“代际关系”是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配与共享,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以及道德义务的意识与承担等诸多媒介发生各种关系,呈现出不同态势的胶结状态。它的内容包括:经济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日常服务的互惠以及亲情、情感的沟通和慰籍[1]。
中国传统的代际关系是一种代际互惠的平衡,是亲代抚养子代,子代成年后赡养亲代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公平原则的双向交流、双向平衡的“哺育”与“反哺”的关系,是一种责任与义务对等的代际交换关系。因此,代际关系的一方出现失衡时,这种平衡被破坏,代际剥削也会随即产生[2]。
“代际剥削”是指在两代人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省吃俭用、辛苦积累下来的“养老钱”瞬间就成了子女们追赶高成本生活的牺牲品,父母遭受了严重的剥夺[3]。因此,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也浮出水面:啃老族。
“啃老”是指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啃老族”的定义为指赋闲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由父母赡养的青年人群。啃老,从本质上讲,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危机成本在代际之间的一种分配,也就是所谓的代际关系的严重失衡,即老养小,子辈对父辈的单项剥削,父辈对子辈的无偿付出[4]。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啃老族呢?他们会有哪些行为体现?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哪些行为体现了代际关系的严重失衡?人们对待啃老行为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面对愈演愈烈的啃老现象,作为个体、父母和社会又该如何应对呢?这些都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重点,即在代际剥削的视角下,如何改善啃老现象。
本文尝试以社会学的角度对“啃老”现象进行分析,运用社会角色、社会化、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以代际剥削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个案的访谈,广泛深入人群,走近啃老族,了解啃老族。
2 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
本文将调查地点选定为淮安市上海路社区,该社区地处清河,人口密度大,小区的历史悠久,发展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汇集了淮安市不同阶层的普通民众,不同收入的住户,能够典型的反映出淮安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便于研究对象的筛选。
调查方法是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问卷调查是通过随机选取150名上海路社区的居民为样本,以匿名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段,学历高低,经济条件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
访谈是采用平常聊天的半结构访谈,在问卷调查中选取了2名被访者,分别是一位有了一定的年龄的父亲和达到工作年龄却还没有就业的青年人。访谈较为轻松和简易,主要是通过和一些问卷填写者的谈话。
本文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之所以选择150,是考虑到它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并且它具有总体的特征,具有代表性。本次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6%。数据的处理是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的具体构成如下表1: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67 49.3
女 69 50.7
年龄 20岁以下 6 4.4
20岁—30岁 53 39.0
31岁—55岁 48 35.3
55岁以上 29 21.3
学历 初中及以下 35 25.7
高中(含中专) 36 26.5
大专 40 29.4
大学及以上 25 18.4
经济条件 好 19 14.0
一般 87 64.0
差 30 22.1
独生 是 91 66.9
否 45 33.1
合计 136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是从性别、年龄、学历、经济条件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五各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男女比例分别是49.3%以及50.7%,比例上相差并不大。年龄层是20岁到55岁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部分人群为调查的主要对象;但是20岁以下也抽取了一些,可以了解年轻的下一代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它可以反映老年人对“啃老”的看法。学历上则分为5种类型,以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济条件的分类为3种,大多数人的家庭条件为一般。独生子女的方面则是独生子女为多数。
2.2 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内容
设计问卷时借鉴了学者们的一些研究测量的方式和角度[5],比如说测量维度的选择。本文是对代际关系中的失衡、代际的剥削以及啃老一些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定义,以认知、行为、应对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测量,青年与老年人群为对象进行问卷的设计。
问卷分为两份,一份是从子女的角度对“啃老”现象的调查,还有一份是从父母的角度对“啃老”现象的调查。在随机发放150份问卷时,一部分居民选择从子女的角度填写了关于“啃老”现象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居民选择从父母角度的角度填写关于“啃老”现象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2)调查对象与子女的关系,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与子女之间的经济、生活照顾、情感支持等;(3)调查对象与父母的关系,主要包括子女的工作、生活以及情感等。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4182.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