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络思政利弊得失的调查与思考青年政治的个案考察
目 录
前 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5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理论分析 6
(一)网络思政的内涵 6
(二)网络思政的功能 7
(三)网络思政的策略 8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利弊得失 9
(一)网络思政的实施现状 9
(二)网络思政在高校实施中存在的优势及原因分析 10
(三)网络思政的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11
三、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利弊得失的思考及建议 15
(一)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15
(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 15
(三)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师资力量 15
(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16
(五)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附录:访谈提纲 20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学院前身是山东省团校,1949年建校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红色基因”在如今的办学实践中,尤为重视对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实施实践教学、专题教学和分类教学改革试点,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和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努力建设富有青年政治特色的思想政治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贯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支撑、思政课程与课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程思政相衔接的教学体系。此外,学校还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微信、微博、QQ“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横向融合,“学校+学院”纵向互联的网络思政格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尝试以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办法,在高校人才培育和价值取向方面施展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办法的创新和突破。在网络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大多数高校逐渐意识到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学优势。所以,从长远来看,利用网络进行思政育人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追求的趋势,并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确立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起步较晚,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总结和反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利弊,有助于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二)研究综述
互联网源自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建立的阿帕网,最初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从事一系列军事行动。从1982年因特网诞生到今天,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模式。从互联网产生到赛博空间的建立再到更具个性化的Web2.0时代,时至今日互联网已从桌面终端转入到移动终端,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日益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场,从而促使了网络文化的产生。而网络文化有着政治与价值观念的烙印,追本溯源,因互联网产生的目的和环境已将其与政治、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此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必须高度注意网络的政治属性,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说过,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将管制整个世界。
1.国外研究
国外对于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教育起步较早,发展时间较长,但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体系。总的来说,可分为网络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网络发展对价值观的塑造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体制信息化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1)网络对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
美国学者弥尔顿L穆勒(2015)在《网络与国家》一书中通过互联网媒体事件、爱沙尼亚网络暴徒事件、维基百科与“处女杀手”事件揭示出网络与政治的深度关系。互联网的发展为世人带来了诸多方便,通过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得到延展,特别在政治方面,人们的政治参与度、责任感与民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但网络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可以窥见许多令人担忧的状况。因为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滋生了许多网络暴力、网络犯罪、价值观念颠覆等一系列问题。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1983)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强调,人们必须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弥尔顿也认为网络的发展给国家的垂直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网络发展对价值观的塑造的重要性
对于网民,马克斯劳尔认为赛博族是有意义的,他们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迁徙。在突出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拥有一个麦克风,都能自主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各种文化纷繁交织的网络时代也给正在形成稳定三观的青年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青年因为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各种信息难以抉择,而网络时代的发展使青少年这一劣势更加凸显。毛泽东曾说过未来属于青年,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性的各国,纷纷重视互联网的治理,为青年的成长造就良好的网络环境。
(3)教育体制信息化改革
对于互联网如何治理存在着诸多争议。艾瑟戴森认为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精神实质反对所有控制和管理。而有的学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认为“现在讨论的问题已不再是互联网是否可以被治理,而是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应该存在某些新颖的方式来治理互联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7021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