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附件)【字数:16585】
目录
0 引言 1
1 唐代科举“公荐”之兴起 1
1.1“公荐”制度的兴起的原因 1
1.2“通榜荐”的出现 3
2 唐代科举“行卷”之兴起 4
3 唐代科举“行卷”兴起的原因 5
3.1“行卷”兴起的直接原因 6
3.2“行卷”兴起的间接原因 6
4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二者的关系 7
5 唐代科举“公荐”、“行卷”之利弊 8
5.1“公荐”之利弊 8
5.2 “行卷”之利弊 8
6 唐代科举“公荐”、“行卷”之衰亡 10
7 唐代科举“公荐”、“行卷”之影响与启示 12
7.1“公荐”、“行卷”对唐代的影响 12
7.2“公荐”、“行卷”对现代人才选拔方式改革的启示 13
结语 15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唐代科举“行卷”、“公荐”初探
0 引言
公荐和行卷在唐代盛极一时,到了宋代却衰亡了,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究其原因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唐代风靡一时的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唐代科举中的公荐制度的存在为行卷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生存空间,而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不糊名和不锁院以及中举及第人数的有限性则促进了行卷的兴起与发展。
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系统地研究了行卷,主要从行卷之风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等进行详细介绍并总结出了行卷的含义以及对诗、赋、传奇小说等起到过的促进作用。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又对唐代科举公荐和行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对唐登科记考索、唐代取士的考试科目乡贡考试、明经、制举、进士考试与及第、进士出身地区、知贡举、进士行卷与纳卷、进士放榜与宴集以及进士科与社会风气等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出了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是相互渗透或相互促进的。
纵观现有对行卷、公荐的研究成果,却很少研究二者对当下的现实意义。故本文主要论述公荐、行卷兴起、衰亡的相关原因,阐述二者对唐代科举考试的利弊影响,并尝试分析其对当下人才选拔方式的启示。
1 唐代科举“公荐”之兴起
1.1“公荐”制度兴起的原因
公荐产生于科举制度的萌芽时期,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据《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中记载:“故事,每岁知贡举官将赴贡院,台阁近臣得荐抱才艺者,号曰公荐[1]。”从其含义来看,公荐就是指中央官府中有卓越地位、名望的人向知贡举推荐才艺高超的应试举子的一种现象。公荐的产生是由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唐代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事物如果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就不能脱离该时代而独立生存,反之则会消亡。
在唐代之前,门第家族和门阀士族及第可依靠其优越出身轻而易举的步入仕途,这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惯例。中央官僚子弟和地方士族势力构成了世家大族势力,但中央官僚子弟所占比重较少,而大量地方士族子弟进入京城做官无疑存在向中央夺权的嫌疑,其严重威胁中央统治。鉴于此情况,公荐制度的建立刚好可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公荐是需要皇帝身边的重臣也就是台阁近臣推荐才具有效用。这样做有利于打击地方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体现在选贤举能和集权于中央这两方面。
在选贤举能方面,公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统治者需要贤能的人能够在政治上,军事上提供谋略从而辅助他治理国家。在唐代时期,确实通过公荐为国家选拔了许多文明卓越之士,这些人也是通过知贡举的力荐从而获得了及第的机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及第也是公荐的结果。贞元八年(792年),兵部侍郎陆贽担任知贡举,梁肃是当时的著名国学大师和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陆贽就邀请他协助其选拔人才。当梁肃发现韩愈的真才实学之时并极力推荐他,最后韩愈果真及第高中。后来韩愈在为朝做官期间一直以梁肃为榜样,并将古文运动发扬光大。
在集权于中央方面,由于公荐是由台阁近臣的推荐才能入朝做官,也就是中央的公卿名流和达官显贵的推荐,这样有利于遏制地方世家大族手握入仕权力,将入朝做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在唐代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中,选拔人才入仕的权力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程序。汉朝时期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其管辖区随时考察,选拔出人才后直接推荐给中央,经考核合格后被录用并授予官职。察举制在后期的演变过程中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为地方士族、门阀所控制。东汉末年汉殇帝刘隆继位时还处于襁褓之中,在其继位期间,邓绥太后临朝听政并依靠自己身边的大臣或家人这两股势力,这样就容易造成外戚和朝廷大臣利用察举制不断巩固加强自己的势力,垄断中央选官权力,壮大氏族名望。之后的九品中正制在颁布初期时,其选拔标准是参考家世和才艺品德,同时也剥夺了州郡长官选拔人才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最终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制度工具。伴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被宣告废除了。
由此可见,“公荐”制度的出现打破了地方士族垄断入仕做官的途径,地方士族子弟想要入朝当官就必须结交中央高官重臣,只用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推荐并步入仕途。
1.2“通榜荐”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在政界上或文坛上有着卓越地位的公卿名流以及学识渊博的人才有资格向知贡举推荐应试举子。通榜荐是公荐中最为直接的举荐方式,根据相关史料《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条记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於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2]。”通榜荐士通常是由知贡举的好友或政坛上、文坛上有着卓越地位的人向其推荐甚至共同决定及第举子的人选名单。《唐摭言》卷八“通榜”条载: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7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