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桑叶多酚脂质体的制备(附件)【字数:15319】

2022-11-07 15: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Study on preparation of Mulberry polyphenol liposomesStudy on preparation of Mulberry polyphenol liposomes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桑叶多酚,单因素试验考查影响桑叶多酚提取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桑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0.5 h,料液比1:50,提取含量为27.128 mg/g。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桑叶多酚脂质体,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包封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确定桑叶多酚脂质体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响应值,结果显示当大豆卵磷脂﹕胆固醇值为5,有机相﹕水相值为5,药脂比为55﹕100,预测值为42.97%,验证实验包封率为41.28%。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桑叶多酚脂质体形态,脂质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球体,其粒径约为4 μm。测定了游离桑叶多酚和桑叶多酚脂质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脂质体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低于游离桑叶多酚,其IC50值分别为19.41 mg/mL、3.02 mg/mL;脂质体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桑叶多酚,其IC50值分别为8.77 mg/mL、61.14 mg/mL。进一步采用碘量比色法测定桑叶多酚对油脂抗氧化值(POV)的影响,结果显示反应经过120 h,桑叶多酚脂质体(0.02%)的POV值比空白对照大豆油脂POV值降低了21.01%,BHT降低了27.53%,桑叶多酚(0.02%)升高了5.81%。关键词桑叶多酚;脂质体;抗氧化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桑叶多酚 2
1.2.1桑叶多酚概述 2
1.2.2 桑叶多酚的提取方法 2
1.2.3 桑叶多酚的生理活性研究应用 3
1.3 脂质体 3
1.3.1 脂质体概述 3
1.3.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4
1.3.3 多酚脂质体的应用 4
1.4立题依据及内容 5
1.4.1 立题依据及意义 5
1.4.2 研究内容 6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7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7
2.1.1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实验材料 7
2.1.2 实验试剂 7
2.1.3 主要实验仪器 7
2.1.4 实验试剂的配置 8
2.2 桑叶预处理 8
2.3 桑叶多酚的提取优化 8
2.3.1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8
2.3.2 桑叶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8
2.3.3 桑叶多酚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9
2.3.4 桑叶多酚提取的正交试验 9
2.4脂质体的制备及光学形态观察 10
2.4.1 桑叶多酚脂质体的制备 10
2.4.2 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10
2.4.3 桑叶多酚脂质体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10
2.4.4 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响应面法工艺参数优化 10
2.4.5 桑叶多酚脂质体的光学形态观察 11
2.5 桑叶多酚脂质体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11
2.5.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1
2.5.2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2
2.5.3 油脂抗氧化值(POV)的测定 12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 13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4
3.1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14
3.2 桑叶多酚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14
3.3 桑叶多酚提取正交试验 16
3.4 桑叶多酚脂质体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17
3.4.1 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对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影响 17
3.4.2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对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18
3.4.3 磷酸缓冲液pH值比对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19
3.4.4 药脂比对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20
3.4.5 磷酸缓冲液浓度对桑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20
3.5 桑叶多酚脂质体的响应面试验及光学形态分析 21
3.5.1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 21
3.5.2 模型及数据分析 22
3.5.3 响应曲面图形分析 23
3.5.4 模型可靠性验证 26
3.5.5 桑叶多酚脂质体的显微结构观察 26
3.6 桑叶多酚脂质体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6
3.6.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6
3.6.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7
3.6.3 油脂抗氧化值(POV)的测定 28
3.7 讨论 29
结 论 32
致 谢 33
参考文献 34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桑叶是桑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为一种药食两用的资源,富含黄酮、生物碱类、多酚类等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桑叶多酚是其抗氧化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1~4]。
多酚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活泼的羟基氧[5],植物体内富含多酚氧化酶,会终止生物体内的自由基连锁反应,从而清除自由基和消除自由毒性。桑叶中富含桑叶多酚,沈维治等[6]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桑叶多酚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分析表明,桑叶多酚含有8种单体酚,分别为:绿原酸、金丝桃苷、安息香酸、黄芪苷、芦丁、丁香酸、槲皮素、表儿茶素。其中,绿原酸是桑叶多酚抗氧化的核心类多酚单体之一。丁双华[7]研究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的桑叶多酚对四种菌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分别为: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绿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目前,桑叶多酚的研究多集中在提取工艺的优化方面,常用方法为溶剂浸提法,提取溶剂为乙醇。此外,杨上莺[8]等利用超声波的优点,辅助提取桑叶多酚。邓志汇[9]使用液氮对茶鲜叶先进行速冻,由于液氮具有低温、快速冷冻的特点,可以稳定茶多酚的活性物质,再用搅拌法提取其中的茶多酚,茶多酚的提取率会增加。桑叶中的多酚会在氢键和疏水键的作用下,与多糖、蛋白质等形成复合物,而有机溶剂可以有效断裂氢键[10],因此,桑叶多酚在水、乙醇、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中溶解性良好,但却难溶于油脂。为了解决桑叶多酚在油脂中的溶解问题,一般采用乳化法、溶剂法等,但其得到的产品脂溶性不稳定,易氧化、对光、热、pH值等条件敏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7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