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责任构建信念伦理(附件)【字数:16522】
目 录
0 引言 1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0.3 研究方法及步骤措施 3
1 多元社会中的理想信念 3
1.1 多元社会的信念危机 3
1.2 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 4
1.3 民族国家与信念伦理 5
2 社会冲突与责任缺失 7
2.1 现代社会的价值冲突 7
2.2 中国人的心灵秩序与信念缺失 8
2.3 “后文革时代”的意识形态 10
3 作为信念伦理核心理据的社会责任 11
3.1 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 11
3.2 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 12
3.3 信念伦理的行为化与规范化 13
4 负责任的信念伦理 13
4.1 外部控制机制 14
4.2 内部发生机制 15
4.3 维持社会理想信念的负责任行为 15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以社会责任构建信念伦理
0 引言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加速转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进程之中,急需建立并强化完备系统的足以支撑这一伟大进程并引领我们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理想信念体系。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后文革时代,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领域盛行金钱拜物教,形而上的信仰缺失、形而下的信念退消,整个社会的精神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追求极度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奢侈、享乐、过度世俗化。收拾人心,强健筋骨,需要重建社会信念体系。需要每个人的信念自觉,把信念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理想信念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的传统、精神、道路的高度认同、执着追求、持久坚守和共同践行。这其中,信念伦理构成了整个理想信念体系中最基本、最朴实、也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直接、最具体而又科学合理的表达。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聚焦探索“后文革时代”的意识形态重建,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核心政治议题寻求政治伦理思想资源;通过关注国人的社会心灵秩序,聚焦信念伦理,拓展政治哲学尤其是政治伦理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对象。
实践意义:研究关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建,关乎当代中国社会信念体系的重建,关乎“三个自信”能否最终确立并赢得普遍认可。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下国内对信念研究比较广泛,有的从信念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确立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道德哲学角度进行研究,有的延续了西方的研究范式。比如:万俊人将道德分为信念伦理、规范伦理和美德伦理三个基本层次或价值向度,其中,“信念伦理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性特征”,它指向的是人与社会的“理想信念—伦理精神”[1]。胡伟希从超验世界、潜验世界与经验世界三个角度来构建信念生活,任剑涛从对儒教的精神激活中构建信念世界[2],韩震注重了理性世界的构建研究[3],贺来从价值反思角度寻求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4],陈泽环(2008)从道德生活中提出了共同信念、美德共识论、重叠共识论[5],黄剑波主要延续了西方的研究范式,从语境相对主义研究信念[6]。
信念是什么,持有信念的理由如何,以及为获得信念而持有的方法(皮尔士,1877、1878)构成了信念理论的主要内容。皮尔士认为信念意味着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因而信念具有规范性,从而具有伦理意蕴。关于信念伦理研究,西方信奉“信念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传统。从笛卡尔、斯宾诺莎、休谟、康德到胡塞尔,始终沿着哲学思辨研究路径,探讨“知识—信念”之间的哲学空间,形成了基础主义、融贯主义与语境主义三大信念理论形式。基础主义,认为感觉是认知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径,因此由感性直觉直接产生的某些基础信念就先进于其他。是由英国哲学家布拉雷得和鲍桑葵倡导的融贯主义主张:对于一个信念的辨别,必须符合一种信念的融贯体系。德雷兹克、斯图尔特科恩、刘易斯是语境主义的倡导者,他们认为,语境的一定性质、特点构成了信念存在的标准。而后,随着逻辑经验论的衰落,此时的信念论明显同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将信念看做是与行为相关的心向。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莱斯、拜恩、莱姆赛等人。
尽管早在1919年韦伯就提出了信念伦理的概念,但作为学科范式,信念伦理学的提出则是近年的事。英国剑桥学者威廉金顿克利夫特和美国实用主义大师詹姆斯是典型的代表。克利夫特认为信念就是一种行为责任,信念动机是道德的依据。詹姆斯信念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认为道德的根据在于行为的后果,信念仅仅是一种审慎责任。
0.3 研究方法及步骤措施
政治哲学的视角:综合运用科学的或描述的方法、规范主义的方法等,分析处理社会责任的规范和规定、信念体系的根据等政治哲学问题。
历史的视角:通过分析、解释或推断统计等梳理调研中国人道德信念现状评价体系和模型,揭示当前的主要问题、矛盾与制约因素。
比较的视角:通过史实、案例、描述统计等梳理和分析国家梦的理论模式与运行规律。
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思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明确社会责任和信念伦理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最终提出一种以“秩序构建”为使命的社会责任推进中国社会信念伦理建设的实践探索模式。
1 多元社会中的理想信念
当马克斯韦伯极具先见性的提出了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之区分那一刻,一个较为普遍的观念已经开始流行,现代社会已然进入一个伦理观念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变革时代[7],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失范导致“信念行为本身,成为道德判断的对象”[8],我们坚守的信念是否能在这个价值多元的“诸神之战”中负有支持我们合理行为的道德证据,我们对自有道德证据的相信和践行是否是我们的道德责任的所归?信念伦理的出场需要现实的证据支撑和完善:即基于“何种”行为的理由可以使信念成真,可以为信念而求索?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8046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