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孟子仁政思想初探(附件)【字数:15582】

2022-11-11 14:1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影响颇深。他在继承孔子的“德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性善论”,发展形成了以“民贵君轻”思想为内核的“仁政”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历史影响。本文主要从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背景、思想渊源、主要内容以及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展开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研究。首先,从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及其师承情况介绍了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其次,从“仁”的由来以及孟子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思想渊源。再次,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探讨了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四,从两个方面思考了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是孟子仁政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二是孟子仁政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后希望通过对孟子仁政学说的研究能够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寻求其现代价值与意义。关键词孟子,仁政思想,孔子“仁”学,以民为本,全面从严治党Elementary Exploration on Mencius’ Thoughts about Policy of Benevolence
目录
0 引言 1
1 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背景 3
1.1 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3
1.2孟子的身世及师承 5
2孟子“仁政”思想的思想渊源 6
2.1“仁”的由来 6
2.2孟子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7
3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9
3.1政治领域 9
3.2经济领域 10
3.3文化教育领域 14
4 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16
4.1从孟子“仁政”思想看“全面从严治党” 16
4.2孟子仁政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16
结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孟子“仁政”思想初探
0 引言
战国时期学术活跃,各个学派之间就自身的学术观点和对天下大事的态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在战国中期进入了高潮,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人之一,孟子以他超群的智慧、杰出的学术功底和敏捷的辩论才思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同时将他继承的孔子首创的儒家学说发扬光大,为天下人所熟知。孟子为儒家学说的发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因此成为了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后世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的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政”思想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所积极倡导的系列措施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虽然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都主张以武力战争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而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与他们的主张相冲突,因而没有被统治者所采纳。但是,自从建立了统一封建帝国之后,孟子的“仁政”思想逐渐被封建君主接受,并且开始受到重视。两千多年来,孟子“仁政”思想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古今中外学者对孟子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
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先秦的学术著作受到了重创,但《孟子》一书得以保存,并从两汉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对孟子的研究也增多。在众多有关孟子研究的著作中只有赵岐的《孟子章句》流传至今并且影响深远。
三国时代,并没有出现研究《孟子》的新成果。到晋朝,只出现了一部研究《孟子》的专著,即是綦毋邃的《孟子注》。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都曾经记载过,那之后便逐渐失传。
唐代对《孟子》的研究,主要有五部,即是“陆善经的《孟子注》、张锰的《孟子音义》、丁公著的《孟子手音》、刘柯的《翼孟》、林慎思的《续孟子》”[1] 。
宋代对《孟子》的研究,无论是著作数量还是研究的范围,与唐朝之前的研究相比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就研究《孟子》的专著数量来说,唐朝之前对《孟子》的研究较少,研究《孟子》的著作记录在册的不过十余部,不足两宋时期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在研究范围方面,与汉唐相比,宋朝研究范围没有只停留在政治领域,而是向哲学、经济领域扩展。
元代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孟子》的研究著作更是屈指可数,学术价值比较高的只有两部,即金履祥的《孟子集注考证》和许谦的《读四书丛说》,其中《孟子集注考证》是金履祥为朱熹《孟子集注》所作的疏。
明清时期,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与前代大不相同。明朝以陈士元的《孟子杂记》为代表,出现了以收集编排各种资料为主的著作。清代学者对孟子的研究没有局限于他的学术思想方面,有的著作专注于研究孟子的生卒年、孟子游历的诸侯国等,在这方面的著作有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张宗泰《孟子七国诸侯年表》等。这些研究成果与明清时期学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离不开的。此外,清朝对孟子研究最为突出的著作就是焦循的《孟子正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学者只是局限于对孟子进行哲学思想方面的定性。
在近几十年以来,许多人对孟子学说的研究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包括徐复观、钱穆等。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在研究孟子的层面,传统的哲学范畴已经满足不了学者对孟子学说的论述,面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他们有的在了解了西方的哲学范畴和对学术的研究方法后,将其融入到对儒家学说的研究中去;有的崇尚西方民主,为了让西方民主能够走进儒家学说,便对儒家学说进行疏通注解。虽然他们的途径各有不同,但都是在传统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思想系统。在这些研究当中,徐复观较为突出,他的研究著作中最能表现出孟子学说中的“以民为本”的精神。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撰文著书探讨对孟子学说及其民本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如杨泽波的《孟子与中国文化》、赵明义的《孟子思想研究》和《孟子评传》、刘鄂培的《孟子大传》、王其俊的《亚圣智慧孟子新论》以及李奥烈的《孟子的“仁政”学说》等。
本文以分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主,探究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准确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探求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孟子“仁政”思想产生的背景
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奴隶社会也进入了极其鼎盛的时期,社会发展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社会环境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社会生产力也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没有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随之而来的便是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并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中,生产力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便是恩格斯所说的:铁制工具能够使耕作的面积扩大,还能够开垦广阔的森林荒地;除此之外,它给以农耕为基础的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在当时看来比其他任何材料制造的工具都要坚固锐利,并且难以抵挡[2] 。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8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