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宪政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附件)【字数:17667】
目 录
0 引言 1
1 清末宪政改革的背景 2
1.1 清朝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1.2 统治危机呼唤政治改革 3
2 宪政改革的历史历程 5
2.1 官制改革——宪政改革的开端 5
2.2 《钦定宪法大纲》——宪政改革的制度创新 8
2.3 谘议局与资政院——宪政改革的初步成果 10
3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11
3.1 传统人治权威信仰的瓦解 12
3.2 传统政治结构形态的分化 14
3.3 传统“庶人不议”局面的打破 16
结 语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清末宪政——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0 引言
1842年8月,大清王朝在抵抗英国殖民侵略的鸦片战争中战败并寻求和解,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中,清政府尘封已久的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割地赔款的屈辱一再强加到中国人民的头上,中国逐步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沉沦,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全球市场而对中国入侵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是清廷昏聩、吏治腐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广大中国人民和众多有识之士做出了许多努力。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纷纷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出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针对国家出路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方案。但是,历史实践证明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无论是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只在经济方面作些许改良的洋务派,都无法带领中国人民顺应世界潮流,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随着西方列强的加紧入侵,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咄咄逼人,立宪派也大肆宣传其立宪主张,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清政府被迫从1905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预备立宪的措施,以缓和内外矛盾,稳定封建专制统治。
从本质上来说,清末宪政改革是一场封建王朝的自救运动。清朝统治者下令整合政府机构,裁撤合并冗署,客观上便利了中西方的交流往来;改革行政整顿吏治以及明确划分职责权力,则对于提高政治体系的运作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官制改革”是清末宪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立宪运动的推进,涉及到了清朝统治的多个层面,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此外,官职改革触碰到了传统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体系及其思想文化的许多核心区域,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可谓是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从现代化观点的角度出发,清末新政是在清政府经历建朝以来颇为严重的内外交困之后,在清朝统治阶级痛感统治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之下,由清政府领导发起进行的一场相对而言比较全面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虽然清末新政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坚持了十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清末新政运动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宪政改革,宪政改革的推行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末宪政运动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并没有因为清王朝的覆灭而终止,而是继续推行。在中华民国初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其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清末立宪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夺取之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内战连年不断。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因此中断,而是继续沿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缓慢而又曲折地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立宪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
因此,理清清末立宪运动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及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清末宪政改革的背景
1.1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清王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封建制度发展历史的视角看它位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统治、典章制度,还是在礼仪文明等各方面,都臻于成熟。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变化遵循的一般规律,大清王朝也不能例外。由于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在其后期,逐步陷入受尽西方侵略者欺凌剥削的境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既有取得辉煌文治武功的康雍乾盛世,也有丧权辱国的道咸同光衰世。盛衰更替,治乱接踵,清王朝面临着统治中华大地以来前所未有的变局与挑战。最终,清廷难以应付动荡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帝制走向了土崩瓦解的殊途,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皇权统治寿终正寝。
清王朝的统治是满洲贵族阶级联合中原汉族地主阶级共同专政的封建专制政权,其政治制度有着对前明王朝继承的渊源,也有其自身鲜明的满洲民族特点。当然,随着满清贵族军事征服的胜利以及建立全国性政权的需要,清朝的政治制度更大程度上是对明朝典章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清王朝为了大力提高其专制统治程度,在沿用明制的同时,还对其体制进行了大量的因时顺势的调整。
清朝初期政治发展的第一个特点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皇帝对中央及地方的绝对控制权力,使得君主集权专制制度达到最高峰。以君主作为国家的权力主体是中国封建政治最基本的原则。皇帝作为封建统治的重心,执掌着最高的统治权力。为保证权力的有效集中,肃清可能阻碍行使绝对皇权的不利因素,清王朝从皇位继承制度、中央辅政部门改制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制度改进。自1729年(雍正七年)起,因为要用兵西北,清朝创设军机处,使其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重要部门,一直到清朝末年设立内阁总理大臣时军机处才退出了政治舞台。军机处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着为皇帝效劳而开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只对皇帝负责。它的成立可谓是清朝专制集权统治者在中央行政体系方面所做的一项重大变革。皇帝通过军机处的运作,完全将全国的军政大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基本上消除了两千多年来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拥有了“乾纲独揽”的绝对封建君主权力。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8048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