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以德胜洋楼有限公司为例【字数:11548】

2022-11-14 21: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定义,接着以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为主要案例,通过探究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其经营和发展的影响,再依据其发展的现状,从中总结出德胜洋楼成功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分析“工匠精神”值得被借鉴的培育路径。“工匠精神”对于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来说是一种价值导向,促进企业在产品制造上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将“消费者为上”作为企业的宗旨。塑造“工匠精神”使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 录
引 言 1
一、工匠精神 1
(一)概念界定 1
(二)起源 2
(三)培育 3
二、“工匠精神”对于德胜洋楼发展的影响分析 4
(一)企业文化方面 4
(二)员工行为方面 5
(三)制度建设方面 6
三、德胜洋楼的企业文化的培育路径 7
(一)从公司文化角度培育 7
(二)从员工素质角度培育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论“工匠精神”的培育的企业发展的影响
——以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为例
引言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中央的政府文件之中,可见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全民的诉求。
本文以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为例,通过探究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其发展的影响,再依据其发展现状,从中总结其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分析“工匠精神”值得被借鉴的多种培育路径。“工匠精神”对于我国现阶段企业来说是一种价值导向,促进企业在产品制造上追求精益求精,对产品的品质毫不懈怠,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者至上为企业的宗旨。培育“工匠精神”使企业持续性发展成为了可能,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于如今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工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匠精神
概念界定
“工匠”,字面的意思来看,其实就是工人、匠人;词典上的解释就是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吴顺指出,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就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赚钱的工具,而且要把其树立成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工匠都怀揣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的产品,从开始构思产品到完全生产出产品,整个过程中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他们都技艺精湛,对待工作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具有进取心和责任心,并且懂得要不断地去创新。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工匠们一旦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住自己的使命,一直勤勤恳恳地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一种将自我价值融入到产品价值的优秀的职业操守。其次,它更是一种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价值观,从事什么工作,就争取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做到最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次,它是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工匠们对待自己的产品有着高要求,这也就决定了匠人们不断追求产品的质量,不断的去改进;最后,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匠人不会只简单满足于眼前的产品,他们懂得不断超越自我进而深入研究产品,努力做到突破常规,不断改革创新。
起源
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一概念是首次出现在中央政府的文件中,由此可见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一提到“工匠精神”,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德国、日本这两个国家,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仅仅只有德国、日本拥有“工匠精神”,很多国家追根溯源都可以发现其“工匠精神”的踪迹,只是后来因为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逐渐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的工匠文化。
中国其实就是工匠精神发源地之一,我们从各类史料记载中也能够发现“工匠精神”的影子。相传从舜帝时期开始,再到夏朝,之后到商朝,再到春秋战国,“工匠”一词便大量地出现在史书之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工匠文化。“工匠”一词最早指代的是手工业者,他们被称为“百工”,是当时的主要社会成员之一,记载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考工记》中。除此之外,古代中央机构中,一定会设有工部,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工匠的高度重视。
培育
现如今,虽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很大,但是仍其中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只注重利益而忽略产品的质量、心浮气躁,不能够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因此,解决当下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各行业问题症结的药引子,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培育“工匠精神”和重塑劳动与技能的工匠教育上来。只有“中国精造”才能够拯救中国经济,但是这些改变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还要培养不计其数具备工匠心的匠人,让工匠精神落实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有可能将“中国精造”付诸现实,才能完成更大的跨越。总而言之,只有工匠精神成为一种习惯,中国制造才能够经久不衰。
“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发展,中国已经转变成为一个制造强国,但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也逐步变成了加工厂,虽然中国制造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但是真正完全由中国制造的东西却是少之又少,难得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却不受国人的待见,国人还是倾向于购买国外的产品,甚至有一些外国人把中国制造的产品看成是山寨货,这很不利于中国企业树立的美好形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sxzzjy/8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