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凹陷微透镜阵列在oled光提取中的应用(附件)

2020-12-24 14:2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这几年内,由于有机发光器件具备可视角度广、轻薄程度高、反应时间快、动态清晰等独有的优点,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将取代CRT、LCD,被用作新兴的显示和照明方面材料。但OLED较低的的外量子效率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的前景。论文就凹陷微透镜阵列薄膜对OLED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Tracepro建模,探讨在两种不同排列方式下不同形状的凹陷微透镜阵列对OLED外量子效率的影响。论文具体分析了几种凹陷微透镜阵列的要素:占空比、透镜的形状和直径大小。关键词 OLED,外量子效率,Tracepro,凹陷微透镜阵列目 录
1 绪论 1
1.1 OLED的简要介绍 1
1.1.1 OLED的发展历史 1
1.1.2 OLED的结构及发光机理 2
1.1.3 OLE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
1.2 OLED 的出光效率 3
1.3 提高OLED出光效率的方法 4
1.3.1 减少不发光模式 4
1.3.2 减少全反射模式 4
1.3.3 本文主要介绍的方法 5
1.4 微透镜阵列的设计与制作 5
1.4.1 光敏玻璃法 5
1.4.2 直写技术 6
2 Tracepro软件的介绍与建模方法 6
2.1 tracepro的介绍 7
2.2 蒙特卡洛光线追迹的方法 10
2.2 建模过程简介 10
2.2.1 理论分析 10
2.2.2 物理建模 12
3 凹陷微透镜阵列对OLED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17
3.1 凹陷微透镜的布局 17
3.2 占空比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18
3.3 微透镜直径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20
3.4 半椭球形凹陷微透镜阵列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21
结 论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1 绪论
有机发光器件(),具有以下优点:自发光屏、可视角度广(能够超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占空比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18
3.3 微透镜直径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20
3.4 半椭球形凹陷微透镜阵列对 OLED 外量子效率的影响 21
结 论 24
致 谢 25
参 考 文 献 26
1 绪论
有机发光器件(),具有以下优点:自发光屏、可视角度广(能够超过170度)、轻薄程度高(面板厚度小于2毫米)、动态清晰度高 (动态画面不存在滞后)、反应时间快(1 μm以下)、可制作可弯曲式与大尺寸面板。并且将取代CRT、LCD,被用作新兴的显示和照明方面材料。
有机发光器件在照明领域内除了具有固态光源共有的无污染、耗电低、占用空间小、照明时间长等优点外,并且具备一些其他独有的优势:
与传统的点状LCD光源不同,没有必要利用其他光导照明系统来得到较大面积的光源;
为有机物发光,可以设定不同颜色的光;
能够在许多原料如塑料、玻璃、金属、陶瓷等表面上制成,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并且具备较好的柔性光特性;
制作照明面板时采用制作显示的方式,照明时可以同步显示信息;
在照明系统中可被调控,能够在不同的需求下调节灯光氛围。
上列有机发光器件独特的优点给予了人工照明光源新的属性,开拓了属于其独有的市场,同时在设计光源时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今后会不断涌现基于有机发光器件的全新照明光源。
1.1 OLED的简要介绍
电致发光()描述的是向两电极施加电压从而产生电场,通过电流作用直接发光的现象。有机电致发光()是指的现象。
1.1.1 OLED 的发展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和A.Bernaose等人利用蒽的单晶体具有电致发光的特性,并在单晶蒽上施加几百伏的直流电压,然后观查到了极其细微的蓝光,从此开始了OLED的研究。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实验采用器件为单层结构,外量子效率非常低。因此该阶段主要是学术性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上。
OLED一直到1987年才取得了重大进展。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Dr C. W. Tang) 等第一次制成了具有双层有机结构:的高效率有机发光器件。其出光效率能够达到;只需要10 V以下的低直流电压驱动。 这 次制成的后,外量子效率超过了百分之一,亮度在以上。这一研究内容在研究人员中引发了极大兴趣,使得OLED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应用。在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研究开始蓬勃发展,目前有机发光的研究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90 年,等人成功研制出了第一种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烯 (PPV),虽然用PPV制作的单层有机发光器件只可以发出绿色荧光,但是对其结构的改善得到PPV 的衍生物,就可以实现发出蓝色光和红色光,这表示了机发光器件能够全彩显示。及其合作者于1997年观测到了磷光具有电致发光的特性。在此之前,三重态发光无法实现,所以的内量子效率无法高于四分之一。但在磷光现象的发现后,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左右。由于新材料和多层结构的使用,大幅度加快了有机发光器件的实际应用进程。
1.1.2 OLED的结构及发光机理
OLED的基本构造及其简单,主要由铟锡氧化物(ITO),阳极,有机发光层和金属阴极所构成,有机层薄膜的厚度总共不超过0.15微米,显示面板的全部厚度在封装以后不超过2毫米。无机LED的发光机理为注入型发光,OLED的发光原理与其相似。的发光过程大致分成下列五步:
1)载流子的注入:对器件加上一定的正向偏压,空穴和电子在获得能量突破界面能垒后,空穴从阳极、电子从阴极注入,电子由功函比较低的金属阴极移动到电子传输层LUMO能级(与半导体中所谓的导带大致相似),空穴由宽带隙的透明铟锡氧化物薄膜(ITO)移动到空穴传输层的HOMO能级(大致相似于半导体中所说的价带)。
2)载流子的传输:由于外加电场的作用,空穴和电子会从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中向发光层移动。
3)复合:相互结合的空穴和电子在有发光性质的有机物质中形成可移动的束缚的电子-空穴对(激发态的激子)。
4)电子-空穴对的转移:有机发光分子获得光子传输的能量,电子在有机发光分子中从基态激发到激发态。
5)电场发光(electroluminescent):激发态电子跃迁到较为稳定的状态,辐射衰减并放出能量,产生部分光子。
1.1.3 OLE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在OLED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国际上目前有两种主流的的技术研究 方向,欧洲国家则较为重视PLED的研究,日本则较为重视小分子的研究,而美国则同时研究这两种方向。
产业在国内开始的比较迟,通过清华大学研究的技术,Visionox在02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wuli/3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