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特点以区为例
内容摘要:作为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在全球信徒众多。基督教音乐是基督教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教会活动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督教音乐旨在赞美上帝,表达基督徒对上帝的崇高敬意,因此,它的旋律特别庄严圣洁,使听到它的人心生感动。音乐的独特之处是比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更能深入人心,这一特点又为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苏州具有2500多年历史,除了有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除了佛教外,基督教几乎是苏州地区的第二大宗教。苏州基督教会从八十年代开始恢复,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音乐逐渐融入了苏州民间音乐元素特别是地方特色的戏曲元素(评弹、昆剧、水乡小调等),使得苏州本地的基督教音乐具有了吴地文化独特的韵味。本文就这一变化及特点展开论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关键字基督教音乐文化
目 录
一、绪论6
(一)目前我国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的概况6
(二)研究苏州地区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目的和意义7
二、苏州地区基督教音乐的发展概述 7
(一)基督教在苏州的形成与传播 7
(二)基督教音乐在不同仪式中的应用 8
1、主日崇拜仪式中的音乐 8
2、爱筵(圣餐聚会)中的音乐 9
3、节庆仪式中的音乐 9
4、“敬拜赞美”仪式中的音乐 10
5、苏州地区唱诗班的组建及训练(以养育巷使徒堂和宫巷基督教堂为例) 10
三、音乐的特点与分析 11
(一)吴语在基督教音乐中的体现11
(二)苏州地区所用的唱腔12
四、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6
致谢 18
一、绪 论
(一)目前我国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的概况
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基督教音乐的繁荣,因为基督教音乐是歌颂赞美上帝的,因此,庄严圣洁的旋律打动无数人的心灵。
我自小学习小提琴,很早就接触到欧洲古典音乐。从中我了解到西方许多著名音乐家从基督教中汲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基督教圣乐。如近海顿的《创世纪》、门德尔松的《与利亚》等。巴赫也有相同题材的作品——《圣马泰受难曲》。他创作的《C大调前奏曲》被古诺大胆用作“圣母玛利亚赞美歌”的伴奏,完美配合的和声与旋律衬托出歌曲的崇高意境,为人叹服。这就是基督教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圣母颂》。此后舒伯特还将之改成了小提琴作品。每次我站在舞台中央,用小提琴演奏这些曲目时,内心总是充满庄严和虔诚。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三杰”都曾创作过教会音乐。《庄严弥撒曲》是一首崇高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视为贝多芬的伟大成就之一。西方音乐家将基督教音乐谱写成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世界留下了丰厚的音乐文化财富。
基督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清代在甘肃的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基督教颂赞歌曲的歌词。《仰止歌》是一首天主教歌曲,出现于明代的《墨井集》中。太平天国的礼拜仪式中所唱的《三一颂》,采用法国教会作曲家L.布尔热瓦所作的《老百篇》的曲调改编而成。二十世纪初,中国基督教神学家赵紫宸与美国基督教音乐家范天祥合著了《 民众圣歌集》,1931年中华长老会编订的圣歌集《普天颂赞》,其中担任翻译和音乐创作的中国音乐家有周淑安、李抱忱、杨荫浏等。值得一提的是,所选550首圣歌中,采用了不少富有中国色彩的原创曲调以及民歌元素。1983 年,中国基督教协会编辑出版了《 赞美诗 (新编)》。南京金陵神学院还办有不定期刊物 《圣歌选集》,刊登中国基督徒的大量圣乐新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基督教音乐在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音乐逐渐融合了中国地方音乐元素,为中国信徒所接受。但我们对基督教缺乏了解,对基督教音乐在国内的形成与发展特点的研究工作还处于不成熟抑或是半空白,本世纪逐渐有研究文章出现。
进入20世纪以来,基督教音乐的 “中国化 ”有了较快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家赵紫宸与美国基督教音乐家范天祥合著了《 民众圣歌集》;1936年中国基督教会编辑出版了为中国人通用 的赞美诗集《普天颂赞》。1983 年,中国基督教协会编辑出版了《 赞美诗 (新编)》。南京金陵神学院还办有不定期刊物 《圣歌选集》,刊登中国基督徒的大量圣乐新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基督教在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研究基督教音乐的文献愈加丰富,如陈伟《中国基督教圣诗发展概况》,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冯锦涛《从国际礼拜堂看基督教音乐在上海》。张晶《探索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意义》等。通过对参考文献的深入解读,我将对基督教音乐文化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
(二)研究苏州市区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苏州,坐落于太湖之滨,水陆交通便捷,文风鼎盛。素来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称。基督教音乐源于西方,但在传播到中国(苏州)的过程中,为了扩大它的传播范围,使它为更多苏州人接受。传教士们在音乐中融入了本土元素。使得源自西方的基督教音乐变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我认为,基督教音乐的中国化进程是呈抛物线趋势的。从西方演变为中西合璧,又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再次走向世界。因此,我记录的并不是一个音乐发展的趋势,而是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苏州本土化后的基督教音乐恰如一颗明珠,我用我微薄的力量将它记录下来,不让它埋没在时代发展的尘埃中。
二、苏州地区基督教音乐的发展概述
(一)基督教在苏州的形成与传播
苏州具有2500多年历史,除了有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以包容的心态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苏州的民俗民风从古至今一直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兼收并蓄,包容开放,首重是苏州民俗的重要内涵,勇于并热衷于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种开放性的传统文化,给外来文化的进入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因此,除了佛教外,基督教信徒在苏州地区逐渐增加。苏州基督教会从八十年代开始恢复,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音乐逐渐融入了苏州民间音乐元素特别是吴文化中的戏曲元素(评弹、昆剧、水乡小调等),使得苏州本地的基督教音乐带有浓厚的吴地文化色彩。由于中西方音乐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基督教圣乐的传播过程也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就苏州的基督教音乐因为融入了评弹元素、昆剧元素、水乡小调元素及其它民乐元素,为更多苏州人接受与喜爱。
1853年,《天津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传教士来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一次来苏州传播基督教的传教士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最早将基督教带进苏州的是卫理公会传教士蓝柏。1860年6月古城苏州被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军攻克。这一时期相继来到苏城的有:美国传教士Wallace,Jewell等来苏;英国伦敦布道会的Edkins、Griffith John等五人也到苏城,他们都得到了忠王李秀成的优待,并了解到基督教在当时太平天国政权下的传播状况。1867年,Gordon手下的军官Schmidt作为北美长老会宣传士来苏,在盘门小仓口设学,传播基督教教义并着手培养传道人员。1869年,美监理公会Lambert和华人曹子实在十全街五号殷勤山屋设堂布道并建存养书院。1872年,南美长老会Hampden Coit DuBose夫妇来苏,在葑门城桥头设学,并在养育巷购地自建教堂(1925年重建名思杜堂)。基督教在古城苏州传播教义的同时所开展的教育及医药等服务适合了当时积贫积弱国人的需要。民国期间,教会由于有了广大百姓的参加,传播范围迅速扩大。五卅惨案前后,爱国人士出于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发起非基督同盟运动。在这同时,基督教内部也开展本色运动,学校和医院的负责人都由中国人自己担任。在这样的形式下,杨永清出任东吴大学校长,成为了第一个担任教会学校校长的中国人。基督教的本色运动还扩展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周边水乡小镇,苏州甪直的基督教堂就是这一时期建成。八年抗战,是苏城基督教会的困难期。抗战胜利后,城乡各教堂全部恢复。至1946年,苏州基督教共有监理公会、圣公会、使徒信心会、灵粮堂等,林林总总共八个宗派、九个分堂和布道所、十四个教堂。1953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了苏城教会和教堂走上“三自”革新道路的契机。此后,苏州市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十年“文革”浩劫中,苏州地区基督教活动完全中止。直到1979年下半年才得以恢复。1980年4月6日复活节,苏城思杜堂(即今使徒堂)为第一家修复开堂的基督教堂,在苏城境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后各处教堂开始陆续开堂,其中有宫巷乐群社堂,圣约翰堂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适应吴地文化特点,苏州地区的基督教会不断探索发展之路,从基督教仪式到基督教音乐都有所改革和创新。在多方努力下,苏州地区的基督教信徒逐年上升。2008年奠基的独墅湖基督教堂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东南部,总建筑面积5619平方米。它独特的现代色彩使得苏州市区对于基督教教堂的品味走上了更高的层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25.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