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为洋用,推陈出古典吉他独奏曲《十面埋伏》

2019-12-18 15:3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为洋用,推陈出新__析古典吉他独奏曲《十面埋伏》[20191218143110]
摘要
内容摘要: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中西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为洋用,西为中用成为当今最时尚的话题。作为东方文化的大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吉他作为在中国十分风靡的西洋弹拨乐器,它的历史悠久,弹奏法更是多样,在当今多元化的背景下,势必会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中国风的吉他创作之路风靡一时。十面埋伏》是琵琶曲的巅峰之作,也是古典吉他曲的巅峰,二者的融合了古典吉他的音色、音区,还有弹奏技巧,融合琵琶的奏法,进而改编成气势恢弘的古典吉他曲。
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有着较高的艺术地位,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曲的技法运用弹、扫、轮、绞、滚、煞等技法,以及曲作者“中国风”之路创作对我们的启示。从传统音乐沿用到西洋器乐,在推广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加入西洋乐器,丰富中国音乐作品的同时,唤起中国音乐欣赏者的心理积淀中对久违的传统回归。在中国音乐多元建构的今天,古为今用以积极提升传统音乐的正面效应,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古典吉他弹奏技巧启示价值
目 录
一、绪论1
(一) 吉它作品各个时期分类概括1
(二)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1
二、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的简介2
(一)创作背景2
1.多元化的音乐背景2
2.曲作者的成就及艺术追求2
(二)艺术地位3
三、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的技术分析4
(一)技法的运用4
1.弹4
2.扫7
3.轮11
4.绞13
5.滚14
6.煞15
(二)创编手法16
四、中国风古典吉他曲创作的两点启示16
(一)中国风创作启示16
(二)欣赏群体培养启示16
五、结语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一、绪论
(一)吉它各个时期作品分类概括
吉他,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作为西方乐器中主要的弹拨乐种之一,它旋律优美,音色独特,节奏明快,它不仅可以独奏、伴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和交响乐队协奏。吉他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不论是轻柔抒情的,还是刚劲有力节奏欢快的,它均能表现出来。吉他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的乐器形制、演奏技巧及其作品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从十七世纪吉他盛行于意大利,到十八、十九世纪吉他风靡欧洲,吉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层出不穷。作曲家跟随时代气息创作吉他作品,推动着器乐及演奏的发展。
根据吉他作品的创作时期、创作特点、风格、表现形式等吉他曲目大概分为六大时期,其代表作分别为: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路易斯·米兰写的《孔雀舞曲》、阿隆索·穆达拉的《幻想曲》成为当时的代表作品;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多明尼可·斯卡拉第《G大调奏鸣曲》;古典派时期西班牙的费尔南多·索尔《莫扎特“魔笛”主题与变奏》;浪漫派时期西班牙弗兰西斯可·泰雷加《阿尔汗布拉宫的回忆》;近代时期西班牙的伊萨克·阿尔贝尼斯《西班牙组曲》;以及现代时期英国本杰明·布里顿《夜曲》。
(二)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文章主要是针对吉他曲《十面埋伏》从曲子的技法技巧方面解析曲子,再从曲作者的艺术追求从而探索“中国风”对我们的启示,中为洋用,推陈出新通过对吉它曲以及演奏方面的特征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细致详尽的分析,从而论证把古典器乐曲变通为吉它作品,把传统音乐沿用于西洋器乐作品创作实践,在推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丰富中国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唤起了中国音乐欣赏者的心理积淀中对久违的传统回归。在中国音乐多元建构的今天,古为今用以积极提升传统音乐的正面效应,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本研究力求对古典吉它独奏曲《十面埋伏》进行乐曲与演奏方面的系统分析,为吉它曲创作以及演奏等相关研究领域添砖加瓦,也为更好地演奏该曲目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参考。
二、古典吉它曲《十面埋伏》简介
(一)创作背景
古典吉他音色优美,是最美的和声乐器,同时古典吉他有很多音区和把位的划分,演奏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十七世纪吉他开始盛行于意大利和西班牙,所创作的吉他曲数不胜数,近年来中西结合 “中国风” 的创作风靡一时,《十面埋伏》原来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它结构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古典吉他历史悠久、音色独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古典吉他吸收琵琶的技法,二者互相融合吸收。
在2002年殷飚改编出了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创立古典吉他中国风的演奏风格。但是如此一首充满艺术张力和感染力的乐曲,想要使用西方乐器——古典吉他诠释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栩栩如生,令听者仿佛亲临其景音乐声响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古曲具有很多极具表现力的特殊指法,如双弦推,挽等,古典吉他相比琵琶“多出两根弦”,演奏起《十面埋伏》更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古典吉他曲《十面埋伏》的编创的“中西合璧”,向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传播我国特有的优秀音乐文化,探索使用古典吉他这一西洋乐器表现中国刚劲乐思的新道路,扩充古典吉他的音乐表现力,创立古典吉他中国风的演奏风格。
1.多元化的音乐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多种文化都在进行着交流,中西文化更是在跟随时代的发展创建着更广大的交流平台。改革开放使国外不同文化涌入,中国目前文化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着,多元化成为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在中西文化的吸收借鉴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丰厚的历史沉淀赫赫显立在国际舞台上。在这样的音乐多元化的背景下,势必会产出更多和优秀的作品。古典吉他的演奏,是一个比其他乐器更加多元化的演奏过程。
2.曲作者的成就及艺术追求
殷飚出生于音乐世家,五岁开始接触音乐,他出其非凡的音乐天赋,引起音乐界的注目。小学时就曾参加过各和大型演出,并多次在全国、省市一级的比赛中获奖。曾被誉为“羊城三个小乐手”之一。以后殷飚考入广州音乐学院附中,主攻琵琶及学习。独占鳌头,成绩斐然。得到琵琶大师林石城教授及奥地利教授玛加 • 保尹莫尔的常识。殷飚不仅通晓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并且在古典、匹克、民谣吉他的演奏、演唱上也有相当的造诣。1987年4月,他在广州首届岭南吉他大赛中获匹克吉他合奏一等奖、古典吉他二等奖、民谣吉他三等奖。1988年5月,他演奏了自己创作和改编的《吉他魅力》、《浔阳夜月》,在广东、香港、澳门吉他邀请赛中获得古典、匹克双项冠军,一时被传为佳话,被称为“多才多艺的吉他诗人”。
近十几年来,殷飚致力于中国民族吉他的探索,在殷惠麟教授和“上海吉他之友”老一辈音乐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借鉴琵琶的推、吟、扫、轮等技法,把中国民族乐曲中的韵味大胆地融入吉他演奏之中,充实并发展了吉他的表现力。同时他还运用了吉他的优美音色和丰富的和声等优点,作了技术上的“反弹”的尝试,独辟蹊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等色的吉他演奏风格。
(二)艺术地位
《十面埋伏》是古典吉他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为古典吉他曲它融合了吉他的音色和技巧。由中国琵琶独奏曲改编的吉他曲《十面埋伏》融合了吉他的技巧,并且在琵琶技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二度创作,采用了叙述性的表现手法,并附有标题的多段结构,融合了吉他各个音区的音色和技巧处理。在吉他曲中有着宏伟的气势,多声部的表现方式也是很多乐器独立无法完成的,左右手动作不一样,而且两只手的单独的演奏技巧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更为丰富,两只手配合演奏技巧的可能性更是复杂,而且还在不断地创新,包括发音的技巧。该曲是吉他曲的升华和凝练,充分的表现了吉他的音色和不同把位的处理,是在国内“中国风”吉他曲创作的代表之作。
三、古典吉它曲《十面埋伏》的技术分析
(一)技法运用
1.弹
无论是古典吉他还是琵琶等弦类乐器,它们最原本的弹奏方式就是“弹拨”。
(谱例1)
本曲第二部分(分营)中运用了大量的弹拨。如上图。
《十面埋伏》作为现代派编曲,对其弹拨手型有一定的要求。
(图例1)
上图展示的是现代技法派触、拨弦位置。
这个视角是从共鸣箱里面往音孔外看的情形。
(图例2)
右手拇指(以下称P指) 须与琴弦形成30 度左右的夹角, 手腕与面板相隔三指宽的距离。以这个手型弹奏的理由有三点。
一、当弹拨手型如此时,拇指绷弦方向会自然指向音孔的琴身深部, 从而较为轻松地弹拨出厚实有力的低音; 若手腕挨近面板, 拇指与琴弦的夹角便会太小, 那么拇指触弦部位就不是指尖左侧面, 而会变成拇指的左侧, 拇指绷弦方向由平行于面板变成了音孔的琴身深部, 拨出的低音就会出现绵软无力的情况。
二、这个手型利于右手食指(i指)、中指(m指)、无名指(a指) 三指的指甲与指肉同时触弦, 假如手腕过于挨近面板, 手臂会往身体方向缩回, 手指触弦时很容易出现只能触到指肉而触不到指甲的情况,影响音色。
三、不仅方便了在靠弦与不靠弦之间相转换时保持右手手型的稳定性,也能在弹奏多声部乐曲时同时采用靠弦与不靠弦两种奏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