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中体验,快乐中学习__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奥尔夫律动教学
内容摘要: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开发创造潜能,传承优良文化,增加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情感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并不能完全体现这些价值,在我的论文中,我将以奥尔夫律动教学法作为提升音乐课程价值的教学手段,研究奥尔夫律动教学及其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运用。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包括小学音乐课中律动教学的国内外现状和主要研究工作。分析研究的目的。第二章是奥尔夫律动法的简介,包括创立背景、主要内容、特点和地位。介绍奥尔夫律动教学法,说明奥尔夫律动教学法是适合中国小学生的。第三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通过介绍四个主要的律动教学法,分析并制定出案例。阐述了什么是奥尔夫律动教学、怎样在小学音乐课中应用奥尔夫律动教学法的问题。第四章是教学策略,分析奥尔夫律动教学在小学中的推广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奥尔夫律动小学案例
目 录
一、绪论 1
(一) 小学音乐课中律动教学现状 1
1.国外现状 1
2.国内现状 1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
二、奥尔夫律动教学简介 2
(一)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创立背景 2
(二)奥尔夫律动教学法主要内容 2
(三)奥尔夫律动教学法的特点 3
(四)奥尔夫律动教学法的地位 4
三. 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5
(一)反应训练 5
(二)动作训练 9
(三)动作变化及组合训练 11
(四)动作游戏 12
四. 适应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奥尔夫教学策略 13
(一)创设完善的律动教学 13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三)发挥小学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 15
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一、绪论
(一) 小学音乐课中律动教学现状
1.国外现状
在20世纪初,欧洲的新思潮使人们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这时律动教学最先是达尔克罗兹(1865-1950)提出的体态律动教学法,此后出现了奥尔夫、铃木等律动教学,在中小学的应用上已经很成熟并且取得很大成功。在亚洲地区,日本的律动教学取得了很高成就,很多日本教育家远赴欧美,将新兴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进本国,其中就有律动教学。各国教育家吸收律动教育的精髓拓展出结合自身文化的律动教学。
2.国内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百废待兴的中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始走上新道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考察,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旅程。廖教授是第一位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介绍到中国的人,并带回了奥尔夫本人赠送的全套作品。从此以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89年6月2日经中国音协批准成立奥尔夫学会,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本国化。近年来,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应用取得巨大进展,教育者通过大纲、教学计划将奥尔夫教学法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通过理论的研究与实际教学结合,根据理论与我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探索奥尔夫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吸取、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整理奥尔夫音乐律动教学法的内容与案例,并结合现有的实际,进行改进。研究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在中国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推广意义和办法。
二、奥尔夫律动教学简介
(一)奥尔夫律动教学法创立背景
卡尔•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远郊的军人家庭,家庭生活环境中浓郁的知识与艺术文化气氛对卡尔•奥尔夫的童年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幼儿时期,奥尔夫就展现出对艺术和文学的强烈兴趣。青少年时期的奥尔夫开始真正接触音乐,从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大师作品中得到了丰富的精神粮食,这一时期,音乐和戏剧对青少年奥尔夫的影响逐渐积累了他的艺术价值观,并且坚定了他走上艺术道路的决心。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的经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奥尔夫的变化,以及战后新的艺术观的产生促使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即“整体的艺术”的观念基本形成,并且逐步将事业重心转向学校的音乐教育。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进入京特学校之后,作为达尔克罗兹学生的京特,被认定为体态律动学的权威。在她的帮助下,奥尔夫开始尝试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舞蹈、体操的音乐训练,并搜集世界各种乐器和音乐录音,进行对非洲打击乐器的深入研究并进行设计,制造出“奥尔夫乐器”。虽然因二战的开始推迟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系列教材的出版,但是在当时的德国音乐教育界中许多具有进步、创新思想的人士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教材和教学法给予了极大认可。但因为政治原因,奥尔夫离开了金特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1948年他重回音乐教育领域,对奥尔夫来说,这是他与他的教育体系的重要转折点。通过电台节目、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实验课程以及莫扎特音乐学院的国际会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得到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国际上的认可。
(二)奥尔夫律动教学法主要内容
律动教学是奥尔夫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动作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也是学习的一部分,音乐要与动作、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律动教学法不仅包含舞蹈、表演等动作元素,也包含节奏、旋律等音乐基本元素。而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通过简单的动作,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奥尔夫说:“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的任务和天职仅仅是从今天的角度,将古老的、不朽的观念重新说出来,并致力于实现它。”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原本性”(Elementar)音乐教育观念,也可称之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念。从原本性出发,音乐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原本性的旋律、节奏、动作,如心跳的节奏、简单肢体语言。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中,人本主义和亲身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理念,在教学中无处不突显出来。从孩子的角度设计、实施教学,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音乐创作兴趣,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知识,继而创作音乐。通过实践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并不只是“知道”,而是“体验”到,这使学生不再是以被动接受的身份进行音乐学习,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音乐创作。
奥尔夫律动教学法主要有反应训练、体操训练、动作训练、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还有声势教学法,许多文献并未将它归为律动教学法中,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势教学常与律动教学结合,且声势教学中的“声势”就是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总称。实际上也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且主要进行节奏训练,所以也会出现在律动教学中。下文我将对以上方法中四种主要方法进行研究。
(三)奥尔夫律动教学法的特点
律动教学旨在将音乐学习和学习者的身体相结合,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等。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的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是以节奏为基础的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奥尔夫强调说:“这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形式,它是运动、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
奥尔夫律动教学是人的身体配合音乐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方法也与传统讲授法大相径庭,学生从律动教学中体验到音乐,在律动的同时学习节奏、音高、速度、音乐表情等等,这是一个从实践转变到理论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教”,而转变成引导,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学生从最初的模仿动作,逐渐掌握规律,继而巩固音乐知识,最终达到创作的目的。这也体现了奥尔夫的“原本性”和人本主义思想。
奥尔夫律动教学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展开的,音乐不是教学强加的知识技能,而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律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平衡发展,在感知与运动中提高最具生命力量的节奏感。在这样的氛围中,采用多种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改善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通过动作训练、反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发展学生的音乐技能。奥尔夫律动教学法中还需要学生学会团体合作,比如动作游戏和动作组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奥尔夫律动教学通过即兴表演、闻乐起舞等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创新,开发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中,奥尔夫经常采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谣和器乐曲作为教学素材,既能让学生很快产生共鸣,又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奥尔夫律动教学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它实质上包涵了人本主义思想特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实际意义。
(四)奥尔夫律动教学法的地位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教育体系并不只局限在“欧洲中心”的狭隘中,他认为全世界的音乐都有其文化价值,基于这种开放的文化价值思想下的教育体系,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地区、民族可以在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应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