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与音乐的完美结合__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
内容摘要:《革命练习曲》在演奏过程中,其技巧把握也极为重要。一首乐曲的演奏效果离不开其技巧运用的熟练度同样也离不开对作品感情的体现。因此,本论文中将技巧与音乐情感相融合,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配以谱例说明,从而使人们在演奏过程中更加了解肖邦以及他的音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技巧演奏肖邦音乐情感
目 录
一、引言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2
二、肖邦《革命练习曲》简介2
(一)作者简介2
(二)创作背景3
(三)艺术地位3
三、技巧与音乐的结合4
(一)曲式结构4
(二)音乐思想6
(三)技巧在音乐中的表现7
(四)音乐情感在技巧中的表现9
(五)两者之间的结合12
四、结语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22
一、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能演奏肖邦的钢琴作品一直都是钢琴学生所追求的的目标,很多人都会弹革命练习曲,但是也很多人缺乏对作品的理解。针对练习曲是否包含感情也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例如:
钢琴演奏中的“情”与“法”——以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作者:朱珠;本文着重讲钢琴演奏中的情与法,以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为例,对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而言,弹奏者首先具备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足够的技术水平,没有能够胜任此曲的能力作为基础,无论如何我们也难将它完整弹奏出来。肖邦的这首练习曲绝对与普及型教材上的一般练习曲大相径庭 ,所以,“情”与“法”是必备基础。本文也从具体的谱例来说明其中的难点,难点是变化多端的力度,这是音乐作品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对曲子本身了解,才能弹奏出其中的情与法。
大学音乐教育中应该弘扬的旋律——浅析肖邦《革命》作者:刘旻燏
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介绍肖邦的背景讲述他为什么创作革命练习曲。肖邦之所以伟大, 正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演奏他的作品时我们不仅仅要追求他的华丽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体会他作品的灵魂——情感。所以本论文不仅针对技巧,更会注重作品的情感。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革命练习曲》在演奏过程中,其技巧把握也极为重要。一首乐曲的演奏效果离不开其技巧运用的熟练度同样也离不开对作品感情的体现。因此,本论文中将技巧与音乐情感相融合,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配以谱例说明,从而使人们在演奏过程中更加了解肖邦以及他的音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参照同类型的论文,以及自己的理解,对比中得出结论; 2.使用谱例具体分析革命练习曲; 3.经常咨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 4.通过网络渠道,文献资料来获取革命练习曲的背景资料。
二、肖邦《革命练习曲》简介
(一)作者简介
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杰出代表。爱国主义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圣堂中,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题材的音乐永远是最璀璨夺目的。因而能够将爱国主义、爱国情怀融入音乐的灵魂中的音乐家、作曲家,其名字必然会镌刻在音乐历史石碑的顶端,受到万人的敬仰和尊崇。
肖邦从小便表现出对音乐与生俱来的聪慧,自六岁开始全面地接触钢琴,《波兰舞曲》、个人演出等一次次让世人惊叹,惊叹一位音乐奇才的诞生。十二岁时,在发现肖邦的演奏水平已远远超过自己后,老师主动停止给他上课,从此,他一直坚持自修钢琴。不到二十岁,肖邦已让自己的名声传遍了波兰乐坛。他执着于钢琴曲的创作,很少涉及别的音乐形式,因而又有“钢琴诗人”的美誉。无数类似于“神童”“天才”的褒奖与光环被套在他的头上,他的人生也显得似乎富于传奇。
肖邦的后半生正值波兰沦亡,19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天生的性格使他作为音乐家,具有细腻而又敏感的神经,时常患病的身体又让他处于虚弱之中,他无法成为一名手持武器、冲锋陷阵的革命者。然而,因早年在波兰爱国思潮影响下,他培养起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他极其关心祖国革命的发展态势,写下了许多怀念关心祖国和人民的艺术作品。他一直用音乐作为自己的武器,鼓舞着波兰人民,坚信“波兰不会亡”。1837年,沙皇授予了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师”称号,赞赏他没有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严词拒绝,并毫不畏惧地说:“如果我当时在华沙,我也肯定会参加起义的。”由于国家多难、疾病缠身,才华横溢的肖邦只活了39年。在这位伟大音乐家弥留之际,他还嘱托朋友将一杯祖国的泥土洒在他的坟墓上,并把他的心脏带回他魂牵梦萦的故土。肖邦的伟大,正在于他音乐中对祖国永不熄灭的热情与赞美,这是值得每一位艺术家所敬畏和钦佩的。
肖邦的一生致力于钢琴创作,心无旁骛。在国外,他不畏沙皇的专制统治,坚持为同胞演奏。其作品包含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抒发革命热情和反抗入侵的决心,激励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波兰人民奋起反抗,因而被匈牙利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称赞为“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不愿通过华而不实、矫饰做作的钢琴演奏表演来取悦听众追求名利,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音乐之美。因而他一生只举办了30场公共音乐会,他钢琴演奏的风格总显得与大众主流背道而驰,并且只给那些真正理解他的人演奏。然而他极其投入、沉醉其间的表演依旧撼动了听众们的心灵,并得到了国际音坛的广泛认可。他反对为自己出版的作品注上标题,他主张让音乐本身说话,注上标题只会约束听众的思绪想法,不如“让人们去猜吧”。
肖邦在演奏自己作品时,乐曲每次都有变化。肖邦的创作往往相当情绪化,因而擅长即兴演奏,能够在钢琴面前一气呵成、毫不滞涩地弹奏出一首令人折服的乐曲。可是,这位天才也会因为刻意追求即兴,而在乐谱上多次涂改,表现得异常痛苦。因此,肖邦也被认为是与李斯特相媲美的、最为杰出的钢琴大师。
(二)创作背景
肖邦作于1831年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又名《华沙的陷落》。肖邦共创作了27首练习曲,却是这首最为人们熟知。1830年华沙起义爆发,远在维也纳的肖邦听闻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心潮澎湃。他血液中涌动着的革命热情沸腾起来,呼唤着他回到久别的祖国。然而,就在他前往巴黎,途经德国斯图加特的时候,一个噩耗又炸在他头顶——华沙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沙俄军队的铁骑蹂躏着波兰的土地,这深深地激起了一位爱国志士的满腔怒火。故土对于一个飘泊羁旅的海外游子来说,是精神所系的归宿,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存在。他愤怒地咬紧牙齿,一拳重重地砸在琴键上,轰然一阵悲鸣。他回忆着离开祖国一幕幕画面,回忆起挥手告别自己的挚爱的人的脸庞,回忆着或许永远也回不去的故土,不禁潸然泪下。他在日记里写道:“也许我不再有母亲了。也许莫斯科姥把她杀死了害死了——姐妹们失去知觉也不屈服,——不,父亲绝望了,不知如何是好,没有人援助母亲。而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帮忙,有时只能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倾吐我的痛苦。我绝望了”就在这震惊和担忧中,身心憔悴、面无血色的孱弱的肖邦,痛苦地抿着苍白的唇,用一双颤抖的手,在纸上涌泻出一腔对祖国的深情和对起义失败的悲愤。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这样诞生了!在此期间,被誉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钢琴诗人”肖邦还创作了《d小调前奏曲》等一系列充满战斗气息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艺术地位
身为钢琴教师,肖邦创作了27首钢琴练习曲来达到教学目的。然而,与前人单一的创作目的不同,他的作品并不因为强调特定技巧的练习,显得流于形式、过于枯燥,而是在加强技术练习的针对性之上,糅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思想魅力。27首短小的练习曲如同莎士比亚精致优美的十四行诗,他把音乐情感与技术出色地罗织在一起,正是练习曲前所未有的创新。他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一首具有高度技巧性的练习曲,同时又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50.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