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合唱作品指挥艺术之我见__以《一把芝麻撒上天》为例
内容摘要:合唱是带有指挥的集体演唱艺术,是由多声部合作演唱的声乐表演艺术作品,常以钢琴、乐队为伴奏或无伴奏演唱。在合唱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可以使听赏者产生共鸣,并有独特的表现效果。民族合唱作品的情感表达程度与指挥者的指挥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特色进行研究,结合常熟民歌《一把芝麻撒上天》对民族合唱作品的内外艺术特色的表达方式、重要性、影响等深入研究和探讨,对民族合唱艺术的现状做出总结,对未来做出展望。对作品民族性质的把握、指挥艺术表现手法、音乐美学这三个主要方面详细研究。民族合唱作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各民族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之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族合唱作品《一把芝麻撒上天》民族性指挥艺术音乐美学
目 录
一、绪论 1
二、民族合唱作品与西方合唱作品 2
(一)西方合唱作品 2
(二)中国民族合唱作品 3
三、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指挥艺术表现因素 3
(一)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情感表达 3
(二)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歌唱表现 4
(三)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指挥表现 4
1. 民族性指挥在节奏上的表现 4
2. 民族性指挥在声部上的表现 5
3. 民族性指挥在情绪上的表现 5
四、《一把芝麻撒上天》的由来 5
(一)常熟地方音乐文化 5
(二)《一把芝麻撒上天》创作背景 6
五、《一把芝麻撒上天》的指挥艺术 6
(一)合唱作品《一把芝麻撒上天》民族性表现 6
1. 语言民族化 7
2. 声音民族化 8
3. 形式民族化 9
(二)《一把芝麻撒上天》指挥手法表现 9
1. 用手触碰的“摸” 9
2. 跳跃性的“弹” 10
3. 由下而上的“挑” 12
4. 标准的“准” 13
5. 节俭之意的“省” 14
(三)《一把芝麻撒上天》美学内涵 14
1. 《一把芝麻撒上天》的合唱特点 14
2. 《一把芝麻撒上天》的合唱美学特征 15
六、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民族合唱作品指挥艺术之我见——以《一把芝麻撒上天》为例
一、绪论
我国的民族合唱作品用民族声乐作品作为演唱的题材,是中国声乐演唱的基本题材之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组成,大多作品是以对唱、领唱形式出现,是国内流传较广的艺术合唱作品。民族合唱作品以人民的劳动生活与爱情为主,民族特色表现淋漓尽致。而民族合唱者的民歌情感表达程度,则与指挥者的指挥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指挥是合唱队的核心与灵魂,几乎决定着合唱队的方方面面,其中,合唱指挥需要拥有两方面的基本能力——充分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品的二度创作。把民族声乐作品单一的、静止的乐谱转变成实际的音响效果,同时指挥者会根据不同的年龄、经历、理解能力等对作品处理也有所不同,在参照原作经典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新的创作编写,将原作的音乐思想巧妙地与指挥者的构思结合,形成新的指挥艺术理念。这样既自然地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效果,又充分突出了音乐的表现力。民族合唱作品的指挥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部分,它不仅得到了我国人民的钟爱,同时赢得了世界各地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今后我将从事教育工作,结合自己两个月的实习总结,我对民族合唱作品指挥手法的深入研究颇有兴趣,而研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合唱指挥水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并且在即将开始的教育生涯过程中体验合唱艺术活动带来的幸福感。
指挥作为合唱艺术表演的灵魂,不仅担负着组织合唱队的演唱任务,还是沟通作曲家、合唱队与听众之间的桥梁。在表演过程中合唱队要求指挥者不仅能正确地理解作品内涵和处理作品,还要熟练运用智慧技巧,指挥者应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演唱队员,因此民族合唱作品指挥艺术手法研究是有必要的。
有关民族合唱作品指挥艺术的相关资料较少,而我将把《一把芝麻撒上天》这首民族歌曲作为例子来分析,在以前的材料中没有结合民族艺术作品、指挥手法以及音乐美学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而研究《一把芝麻撒上天》这部作品的指挥艺术手法,继承传统民族艺术作品,既不失时代特征又有自己独特风格。我在老师的建议下通过搜集整理,查阅书籍、杂志等资料,不断聆听曲目,在网络上搜集有关信息和图片,对民族合唱作品《一把芝麻撒上天》的指挥艺术手法研究,不仅对以往的民族合唱指挥作品有较明晰的领悟,并且对将来的音乐教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民族合唱作品与西方合唱作品
(一)西方合唱作品
始于西方的合唱作品是宗教音乐与世俗生活的结晶,综合了世俗的力量,陆续形成了世俗与宗教相结合的合唱作品,使合唱作品赋予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西方独具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
十一世纪的早期,格里高利圣咏开始迅速发展,它是一种单声部声乐演唱形式。紧接其后的是欧洲复调音乐——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在写作形式上分为:平行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斜向奥尔加农等形式,它作为欧洲十一世纪初期的典型合唱形式,已经脱离世俗音乐的影响,并且都离不开宗教音乐的写作特点。与此同时,复调音乐狄斯康特也有着独特的宗教色彩,然而此后一些新型合唱艺术作品并非一块完整的宗教顽石,其中逐渐渗入世俗的色彩,在历史与政治的磨砺下,逐步形成一种世俗与宗教相融合的合唱艺术形态。在第十四世纪,世俗合唱音乐在意大利的发展,展现了更清晰的意大利合唱形式,尤其在歌唱性和旋律的改编上有独特之处。
在文艺复兴时期成熟的世俗合唱体裁,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文艺复兴后欧洲合唱的音乐形象别具一格,同时呈现出很多不同的音乐特色。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起,英国作为欧洲北部国家,以全新的音乐形象呈现给听众。英国以邓斯泰布尔和鲍尔最为著名,鲍尔毕生创编了50多首宗教合唱作品,给听众和谐、舒适的感受体会。弥撒曲也是重要的合唱艺术体裁,它分为单乐章、双乐章和最早创作的弥撒套曲。弥撒套曲大大提高了欧洲合唱水准,同时更具独特的娱乐性。邓斯泰布尔作为当代另一位作曲家,在创作的70多首作品中以三声部歌曲居多,上声部更突出。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声部间节奏的雷同。也就是说邓斯泰布尔的创作类型趋向于主调音乐。
除此之外,欧洲还出现了圣诞颂歌这一独特合唱体裁,它包含了宗教的内容,但最终的世俗音乐体裁也反映了宗教题材的世俗化。通过分析作曲家圣诞颂歌的创作,可以发现英国合唱音乐已经显示出与中世纪的合唱艺术的不同部分,这是效果丰富的追求,和谐的色调风格,反映了一个新的和谐观。在欧洲北部的合唱作曲家,以教会中世纪的复调技术紧密结合世俗音乐,使当时的欧洲合唱艺术得到了进步。
虽然合唱的宗教特色的文艺复兴早期已减弱,但在第十六世纪宗教、合唱间关系更加紧密。十六世纪时的合唱艺术作品中,世俗特点没有削弱反而更强烈,同时众赞歌成为十六世纪宗教性合唱形式的重要体裁。
(二)中国民族合唱作品
中国民族合唱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枷锁,借鉴以往成功的民族合唱演出经验,是吸取传统和外来音乐元素的一种新型合唱资源。挖掘本国民族音乐素材,用合唱方式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纯天然的民间艺术歌曲,为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娱乐生活,从而提高音乐审美。
而近年来,中国群众的歌声越来越贴近生活。因此,在中国民族合唱领域的作品选材上,多采用对情感的宣泄与表述。使合唱作品为人民百姓所熟识,使听众产生既繁琐又简单、既陌生又熟悉之感。
我认为,中国传统民族合唱的形成是当今社会的财富,让我们继承传统合唱形式的同时,也将我国合唱形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三、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指挥艺术表现因素
(一)民族合唱作品民族性的情感表达
民族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我认为,集体编创与即兴写作是百姓劳动的感情抒发口。歌曲的传颂与写作有着独特的形式,深入人心。
歌声在作品中起到净化人心的作用,并且是民族作品的情感出发点,所以在合唱中,演唱激动时,会有眉飞色舞的演唱形态,而在演唱悲伤情节的乐段时则好似潸然泪下,这些情绪表现无不着重表现出民族合唱作品中的民族性。同时,要想让民族合唱作品在情感上打动听众,演唱者首先要用情绪打动自己,从自身出发才能充分打动欣赏者。另外,歌唱者的音乐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是成功掌控作品表达能力的关键,演唱者能够积极配合指挥者与演唱者,在作品的情绪表达和内涵理解上做到巧妙一致,使得民族歌曲演唱表达达到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并通过特有的感染力,让民族合唱艺术歌曲表现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据我反复观察整理,我国民族合唱作品拥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我国民族情感表达各有特点,但民族合唱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一个成功的民族合唱团队应该拥有会用情演唱、用情体会民族作品,因此演唱者的情绪表现对于民族作品尤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使民族作品触动人心。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yyxy/2355.html
热门阅读